军人有两种“回家”的方式:凯旋或者牺牲!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 作者:荞皮
来源: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 作者:荞皮
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狂奔的人往往是孤独的。但终有一天,活着的人们将理解他们的理想。 回家。 几乎在同一时刻,这个寻常却又温暖的字眼,两次占据了人们的视线。 18日13点50分,成都双流机场。折翼长空的歼-10女飞行员余旭回家了! 机场上,人们含泪打出黑底白字的巨大横幅:崇州的好女儿,我们接你回家了。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今天,余旭将被安葬在故乡的土地上,从此不再飞走。此刻,人们依然相信,她只是累了、倦了,闭上眼睛休息了。 18日13时59分,内蒙古中部着陆点。失重33天的两名中国航天员也回家了! 亿万国人守在屏幕前,屏息静候神舟11号飞船冲过大气层、打开降落伞,在预定地点稳稳着陆。 不久之后的某一天,我们或许能够看到这样的画面:景海鹏和陈冬手捧鲜花推门而入,微笑着把家人拥入怀抱。 一悲一喜,军人的两种回家方式,在这一天,同样冲击着我们的心灵。 回家,这个人们司空见惯的幸福,在这一天,再一次拨动着我们的心弦。 我和一位飞行员家属,有过一段关于回家的聊天—— 每天清晨,丈夫起床,轻手轻脚穿衣洗漱,悄悄关门离家而去,坐进机舱,推杆起飞。 她醒着,却假装睡着,因为怕他看出她的担心。 军嫂说,听到飞机发动机一响,自己的心就一颤。 每天傍晚,夕阳西下,发动机的轰鸣由远而近,高飞的男人返航回家。她在厨房里准备着晚餐,关掉抽油烟机,小心翼翼地听,心里默默地数:一架、两架、三架…… 生怕,少了某一架。 日复一日,军嫂过了几十年这样的日子。后来,飞行员转业,地方航空公司向他抛来橄榄枝,待遇不菲。 军嫂执拗地拦着男人:别飞了,我们回家。 男人听了军嫂的话,结束了自己的飞行生涯。在老家,他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手中拎着顺路买回的蔬菜。 军嫂说,这回,算是踏实了。 我没有追问这位飞行员朋友的空中遇险经历。听完军嫂的讲述,我知道,我没必要再问下去。 空军有1700多位烈士,其中很大一部分牺牲在没有硝烟的和平年代。毛主席说:“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每一个飞行员在第一次走上战鹰前,其实早就已经懂得:要飞行,就会有牺牲。 一个“老飞”曾说,几乎每座空军机场旁,都会竖着几个大字:升空就是战斗。而在挚亲的人眼里,这几个大字是另一层含义:升空,也许就是分离。 “有的飞行员退役后,宁愿过豆浆油条的日子,也不去飞航班,就是希望能朝九晚五的回家。” 沉浸在寻常生活中,我的那个空军朋友总是说:“你可能还没体会到,回家的感觉,真好!” 其实,怎么能体会不到呢?对许许多多军人而言,家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我们还能从记忆的片段里寻找到家对于余旭的意义。 2010年,16位女飞登上春晚。正式演出前,她有些羞涩地问导演,站到最后,在电视里会不会看不到?我想让妈妈看到。 导演特意和摄像嘱咐,拍一拍后面的女孩儿。春晚之后,余旭告诉导演,妈妈看到我了,好开心啊。 大学期间,余旭告诉外婆,飞行训练特别辛苦,有的女孩撑不下去,晚上会偷偷哭。 大学毕业那天,余旭给外婆打了电话,说自己终于坚持了下来。第一次,余旭在电话里哭了。 景海鹏从来不对妻子张苹讲训练有多苦。有一次,张苹看到杨利伟坐离心机训练时拍的照片,整个面孔变形拉长,感觉很恐怖。 景海鹏回家,她问:“这么辛苦难受啊?”他尴尬地说没什么啊,一笑带过。 景海鹏第一次飞天前,妻子三天三夜没合眼。 今年6月,维和战士申亮亮牺牲在马里。他的微信朋友圈曝光后,那句“别跟咱妈说”像一枚重磅催泪弹,让许多人的泪水决堤。 余旭牺牲后,余旭的爸妈执意住在她住过的宿舍,怀抱着她的玩偶,仿佛她从未离开。媒体的报道让我们认识了两位痛并坚强着的老人。 穿过这身军装的人恐怕最能懂得,最美好的愿望,莫过于一家团圆了! 只是,有的人,只能用另一种方式回家。 那年,一个叫李剑英的飞行员遭遇飞机故障,在即将触地的16秒内,为了不让飞机坠入村庄,他三次放弃跳伞,最终迫降失败牺牲。 出事当天中午,李剑英的妻子李月平怎么也睡不实,心烦意乱,朦朦胧胧中,几次感觉丈夫就坐在她身边的沙发上,眼一睁,人就不见了。 后来,师里来人敲门,说李剑英飞行中出了点事……她一听就明白了。 上图:左三为邱光华 汶川地震时,直升机飞行员邱光华与父母失联5天,后来才得知父母住在临时搭起来的窝棚里。他在空中飞来飞去,转运伤员和物资。最近的一次,飞机的降落点离家只有800米,但他还是没有挤时间回去。 或许,他是想等灾情没那么重了再去吧。然而几天之后,他和机组撞上了隐藏在大雾中的高山,壮烈牺牲。 在我有限的采访经历中,曾遇到过一位老大哥,他最难忘也最难受的一次任务,是去接牺牲战友的家人来部队。尽管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但每当回忆起那时的情景,他依然苦涩地说:“别人都是去送喜报,我们却是去送噩耗!” 余旭发生事故的消息开始在网上扩散后,官方一直到当天夜里才公布了余旭牺牲的消息。 在这漫长的一天中,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从媒体的报道中,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小细节:余旭出事后,部队立即通知了她的家人。因为害怕噩耗太突然,老人受不了打击,部队编了一个善意的谎言:余旭受伤了,请尽快赶来。 在迟迟不公布余旭牺牲消息的背后,我们可以想象,余旭的战友编了多少谎言来慢慢铺垫,好让她的父母有时间缓冲,以便能接受这个不幸的事实。 有时候,我们不过是希望噩耗来的慢一点、慢一点、再慢一点,好让我们的心可以柔软地触底。 余旭牺牲后,我的一位领导悲痛地回忆起当年采访烈士刘晓松家人的细节。 那年,海军工程大学学员刘晓松因为救人牺牲后,学院通知他的老父亲时,也撒了一个谎:晓松受伤了,你赶紧来一趟。 老人心急如焚地往学校赶。那时,没有网络,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的资讯。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在火车站候车时,竟然从地上捡起了一张当地的报纸,打开一看,上面的标题赫然写着:461次列车于衡阳出轨,海工大学员刘晓松为救人壮烈牺牲! 老人眼前一黑,手脚冰凉! 后来,无论学校领导怎样拐弯抹角地和他拉家常,老人都一声不吭。最后,他长叹一声,说:“别讲了,我都知道了!”然后用簌簌发抖的手,掏出那张报纸放在了桌上! 在场的学校战友,再也抑制不住悲痛,失声痛哭。 真的,有英雄的父母,才有英雄的儿女。 今年夏天,抗洪战士刘景泰被卷入滔滔浊浪,生死不明,战友和群众沿河日夜搜寻。景泰失联的第七天,坚强的景泰妈妈不愿再看年轻的战士们劳累,强忍着悲痛对大家说:别找了,去烧“头七”吧! 上图:刘景泰的妈妈 景泰失联近60天后,他的遗体终于找到了,却早已无法辨认。 还有维和烈士杨树朋的妻子。那张流传很广的微信截图,如今看来依然让人感到震撼。 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大写的坚强。 而坚强的背后,又怎能叫人不悲伤? 这是一张普通的生日照片。烛光下,一个可爱的小女生,嘴角带笑,合手、闭目、低头,在心里默默许下愿望。 当我含泪把这张照片发到朋友圈时,有朋友好奇地问我:“这是谁啊?” 是的,直到余旭牺牲,仍有很多人无法把这张照片和一位热血的女军人联系到一起。 这几天,我的朋友圈里还有一个朋友,不时晒几张旅行中拍下的照片。 我直言不讳地给他留言:拍得不咋样,失焦了。他说:好久没出来走走。 走在人群中,你不会留意他。他不高、不壮,也不帅,皮肤黝黑,毫不起眼。 但如果我告诉你,他是中国为数不多的航母舰载机飞行员之一,你或许会回头多看他几眼。 “风平浪静的日子,你不会认识我,我的绿军装是最普通的颜色……”是的,坐进“飞鲨”,他很酷;但换上便装,他其实很普通。 有时候,看着他和他的战友,我会忍不住去想:军人到底是什么,不也可能是我们身边某个正拿着手机自拍的路人吗? 尽管他们承受着千磨万砺,可也是千万人潮中的普通一个!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亲人、哥哥、弟弟……是那个曾和你一样,有过懦弱、倔强,也曾不谙世事、对青春感到迷茫的年轻人…… 只不过,在生命中的某一天,他们懂得了一个道理:有一些美好,需要有人去守护。战士的身后是国与家。你不扛枪,我不扛枪,谁来保卫祖国,谁来保卫家? 一夜之间,他们突然长大。从此,戎马一生,承受孤单。 余旭牺牲前,我和几个朋友曾在群里争论过“军人的情怀”。在这个柴米油盐房价物价看似比情怀更贵的年代,有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奔波久了,我们不知不觉间便心为物役,甚至不大相信别人身上仍然能留着某种情怀。 直到,那场争论几天之后,余旭倏然间的牺牲刺痛着我们。 她是仅有的4名能驾驶第三代歼击机的中国女飞,她是一心想上太空的军中花木兰,她每天训练所承受的巨大过载和风险,不是我们这些站在地上的人敲打着键盘可以揣度的。 如果,没有理想和情怀,她或许早就无法坚持到这一步…… 而她,只是遗憾地不能再飞下一程了…… 那一年的南海,王伟坠机失联后,亿万中国人有了同一个心愿:找到英雄,带他回家! 茫茫大海上,中国投入了空前的搜救力量,不知把那片海域“翻耕”了多少个来回! 当时正值渔汛,许许多多的渔民却放下渔网,驾船赶往出事海域。一位渔民说:平时出海满脑子都是鱼,现在满脑子都是人,鱼儿从船边游走也看不见。 有的渔民刚打到满满一船鱼,来不及返回就投入搜救,船上的鱼臭了,渔民却说:只要能救人,损失再大也不怕。 那一年,书报摊上最畅销的是国防军事类报刊杂志;那一年,无数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参加空军招飞,或者在高考志愿里填报了军校。 十多年过去了,有些场景却似曾相识。 余旭跳伞后,一位叫赵德旺的老乡找到了她的遗体,小心翼翼用白布单蒙上。部队和警察赶到之前,他一直守着她。接受采访时,他抹着泪说:“我怕惊着这孩子。” 在屋子里,他为这个素昧平生的女军人烧了纸钱。“我寻思,天这么冷,可不能再让她冻着了。”赵德旺说着话,眼泪汪汪。 在村外的农田里,村民们自发地参与搜寻余旭的遗物,村里的每个角落几乎都搜到了,找到东西后,就很小心地包好,交给部队。这是乡亲们的朴素心愿:“可不能让这孩子受委屈了。” 从天津到崇州,自发为余旭送行的人很多很多。余旭的骨灰还没回到崇州,当地的群众就已络绎不绝地来到祭奠点,菊花早早摆满了一地。 英雄不孤! 一位记者动情地写道:从朴实的村民眼中,从社交媒体密集的转帖中,我感受到一股久违的力量。为余旭刷屏,不仅仅是人性光辉的释放,也不仅仅因为她是歼击机女飞行员。从举国刷屏中,你分明可以读到人们向往崇高、钦佩勇敢、珍爱美好的情怀。这,正是当下我们最该珍视的情怀。 是的,这不也是空军英雄墙上那1700多个名字,用生命在保护的情怀吗? 汶川地震那年,当时还缺少足够直升机的解放军,不得不从全国各地千方百计抽调直升机支援灾区。 直升机有了,有经验的“老飞”数量却有限。灾区地形气候复杂,机组通常是以老带新的方式飞行。 那年,邱光华机组飞走之后,再也没有回来。搜寻的队伍漫山遍野找了几天,终于找到了飞机的残骸。 得知机组失事的消息后,一个年过半百的大校蹲在食堂门口,哭得泣不成声。一位“老飞”很沉重地问自己的徒弟:如果有一天,我们这些“老飞”都没了,你们还能继续飞吗? 徒弟的心揪了一下,攥着拳头说:飞! 多年之后,曾经年轻的徒弟成为了“老飞”,一次次驾机穿过邱光华机组牺牲的崇山雾峦。与此同时,中国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建立起强大的直升机力量。 牺牲总是接踵而至,“老飞”的问题,其实也拷问着每一代中国军人。 当年,刘晓松考进军校,离家前一天,姑姑不无担心地说:“到部队,可能要打仗。”刘晓松噌地站起来:“打仗我不怕,活着要有价值,死要死得轰轰烈烈!”姑姑很不高兴地埋怨他:“什么死呀死的,出门不许讲这样的话!” 谁知,后来竟一语成谶。 “神七”飞天回来,一个香港小学生问景海鹏:叔叔,您不怕死吗? 他说:叔叔跟大家一样,都是普通人,也不是什么“钢铁侠”,一样怕死。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用生命置换,比如我们从事航天员这个职业。 去年9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前夕,有记者曾问余旭,对牺牲怎么看? 余旭很坦然地笑答:“我想是时刻准备吧。尤其是我们这个职业……总不能因为有牺牲就畏惧不前吧。我是时刻准备——各种准备。” 有时候,我们觉得不幸突然其来。但其实,哪个军人心里没有或多或少的准备过? 苦难不会让勇者畏惧,只会使之坚强。 “擦干泪水,继续前行。”杨树朋、李磊牺牲后,中国维和步兵营挂出了一条横幅。今天,在这个余旭安葬在家乡的日子,我想把这句话讲给余旭的战友听。 “擦干泪水,继续飞翔!”这一天的黎明,当太阳照常升起,东西南北,四面八方,年轻的飞行员再一次坐进座舱,冲向云霄。余旭未能继续的飞行梦,战友们将替她完成。 金孔雀,请和我们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