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如何借“一带一路”走出去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创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优势和良好机会。如何借“一带一路”走出去?日前,文艺界、金融投资界、文化企业界的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文创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优势和良好机会。如何借“一带一路”走出去?日前,文艺界、金融投资界、文化企业界的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与交流。
产业借文化拓市场
福州“运杉船”、厦门“玻仔号”、苏格兰“短衬衫”号,几艘海上丝绸之路古船模,在文博会上同场亮相。不少观展者前来了解福建与海丝沿线各国之间的交通航运情况。
关于海丝的记忆,在一场侨批珍品展中得到更多还原与重现。主办方通过文物史料和现场布置方式,在展会现场还原侨批局档口样貌,展示广东、福建等地200多封侨批实物珍品。“侨批是出国谋生的华人华侨融合汇款和家书的民间寄汇。”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黄清海说,它是最有温情的海丝文物,也是世界记忆遗产。
这一份记忆遗产,让福建文创产业兼具海丝交流特色。而福建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则是拓展相关市场的新契机。
文博会泉州展区内,福建省沉瑜香香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庄颜瑜,忙着向观展者介绍香疗文化。3年前,这家企业与国家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共同成立中国香文化研究院,力图恢复传统的配香法、浴香法、熏香法,让香疗文化以新风貌走出去。
庄颜瑜说,香与茶一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的重要商品,沿线多个国家至今仍保持用香传统。如今政府十分支持海丝的文化运营,企业正好可借这一风势扬帆出海。“今年,不少大订单是在上届文博会签署的,如果没有‘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没有深耕海丝文化,我们不可能这么迅速开拓新市场。”她说。
“一带一路”商机需深挖
产业与文化共同发力,产品借文化打开市场,已成共识。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说,“一带一路”是一条经贸与文化融合之路,建设“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硬”支撑与文化交流的“软”助力缺一不可。
与会专家学者也都认为,如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只强调经济贸易,会非常具有挑战性。不能把“一带一路”看作纯粹的经济概念,忽视文化的先导作用。换句话说,“一带一路”要热起来,主要依靠沿线国家与地区所拥有的共同记忆,去消除相互之间的文化鸿沟,夯实互联互通的共识基础。
文化“带路”,这是文创产业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某种意义上说,更是极其难得的发展机遇。事实上,一年前,闽企功夫动漫就与央视合制国内首部“一带一路”动画片,瞄准国际市场。云南在柬埔寨尝试实景大型演出《吴哥的微笑》,取得初步成果。
“尽管‘一带一路’的一些文创企业都在探索,但目前来看,文创企业‘走出去’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工艺品贸易、旅游合作、对外文艺演出等单向形式。”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说,未来的方向是从政府到企业、行业协会等多层次的联合开发,双向交流,从而实现互惠共赢。
激活“文化+”基因
那么,如何提升文创产业走出去的质量与水平?
金元浦说,首先要利用好“文化+科技”。文创产业“走出去”,应在现代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打通上下游环节,构建影视、游戏、动漫、网剧及其衍生品的IP泛娱乐文化产业链,提升产业层次。
他同时说,要做好“文化+在地化”。具体而言,需充分挖掘“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遗产,研究沿线各国不同受众群体的文化传统、价值取向和接受心理,融入当地元素。不但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最大限度减少“文化折扣”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资本是文创产业“走出去”的重要支撑,但目前资本要素在该领域还没形成规模。因此,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李小磊着眼于“文化+金融”,建议探索设立对外文化产业基金,加强金融合作,把融资、项目落地结合起来,“扶强扶优”而不是“扶贫扶弱”,给文创产业“走出去”最实质的扶持。
陈少峰还提出,可着重建立文化共同体互惠平台,采取轮转消费的模式,如在沿线城市举办百城摄影展、影视合作等,逐步将文化交流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深化文化产业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