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光不再 银行业如何转型突围?
在中国经济持续调整和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今年上半年中国上市银行持续面临盈利增速放缓、息差收缩、不良贷款“双升”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压力,上市银行需酝酿新的增长动力。
在中国经济持续调整和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今年上半年中国上市银行持续面临盈利增速放缓、息差收缩、不良贷款“双升”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压力,上市银行需酝酿新的增长动力。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庆假期迎来了刷卡消费的小高峰,不过曾经辉煌的银行业近年来却走入了低谷。普华永道近日发布《2016年上半年中国银行业回顾与展望》,分析指出在中国经济持续调整和利率下行的大环境下,今年上半年中国上市银行持续面临盈利增速放缓、息差收缩、不良贷款“双升”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压力,上市银行需酝酿新的增长动力。
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不良贷余额增加
其实,银行业风光不再早已不是新鲜事。就在上个月,各大银行上半年业绩都已公布。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各大银行净利润增速总体继续呈放缓态势。18家上市银行中仅有4家净利润增速高于10%,有一半增速低于5%。五大行中,仅有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增速高于1%。
可以看到,从前银行业动辄达30%的高速增长格局已经难以持续。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近几年,银行的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虽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银行业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变化。
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酷的现实是商业银行不良贷余额的增加,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1万4373亿元,较上季末增加452亿元。
银行不再是金饭碗,迎来降薪和离职潮
随着利润增速下滑,不良贷款攀升,银行业迎来了降薪和离职潮。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工行、农行、建行三家薪酬支出下降幅度在2%左右。薪酬支出变动最大的是民生银行,员工薪酬同比下降了22%。降薪也让不少人选择离职,据不完全统计,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的员工数量比去年年底减少了3.5万人。
曾经令人羡慕的金饭碗,现在为何黯然失色?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认为,除了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之外,主要还有三个原因。
于学军:第一,我们的利率经过几次下调之后,现在处于一个历史的最低水平,甚至有可能进一步下调,这使银行的利差经营环境会持续地承压。第二,货币过快扩张,使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第三,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和挤压,这个包括我们心理上的压力。
紧抓对外开放带来的发展机遇
银行业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转型的紧迫感扑面而来。银行业怎样才能从困境中突围?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认为,要抓住三大发展机遇。
田国立:第一个机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未来中国将更紧密地融入全球产业链的分工,与其他国家建立更加广泛和深入的经贸联系。第二大机遇是以‘一带一路’为主轴的新市场。‘一带一路’的愿景提出以来,国际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大局已经打开。未来中国银行业海外拓展将获得更为广阔的空间。第三大机遇是人民币国际化带来的新商机。人民币正式加入SDR货币篮子,有利于中资银行以人民币业务为切入点,拓展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
未来趋势:差异化发展 智能化生产
兴业银行行长 陶以平认为,未来一般性的金融服务将会明显过剩,寻求差异化发展是必然趋势。
陶以平:在经济进入L型增长、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这对银行的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就是说,未来一般性、普遍性的金融服务,会明显过剩,银行要想适应市场、赢得客户,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此外,“智能化生存”也将成为未来银行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大法宝。在探索智能化发展的道路上,不少银行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比方说,哈尔滨银行去年上线的移动银行使业务覆盖面和交易量大幅提升。渤海银行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把智能化金融服务融入客户生活的场景。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数字化设备并不是数字化的经营能力,商业银行需要构建以数据为核心的生态体系,发挥数字化经营平台的倍增效应,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的能力。
专家点评:脱实向虚,这不是银行业的本质
全国政协委员、会计审计学家张连起
银行应该雪中送炭,不能雨中收伞。现在有很多银行脱实向虚,这是很大的问题。总是奔着盈利更高的,短平快的项目,没有考虑为经济注入长久活力。银行虽然是企业,但它是特殊的企业,是经营货币的企业,而且还是信用企业。如何把握好银行的实质?银行既要考虑到经营成果,又要考虑到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创新服务,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服务。(转载自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