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经济,你应该知道的四个真相

2016-10-27 17:33465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6.7%的增长说明了什么?今日《经济日报》5-8版刊登四篇特别报道,对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

前三季度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6.7%的增长说明了什么?今日《经济日报》5-8版刊登四篇特别报道,对前三季度经济数据进行了详细解读。


①稳字当头,宏观调控有力有度有效



深化改革,才能攻坚克难;保持定力,方能勇毅笃行。今年前三季度,在国内外复杂的形势下,我国经济运行亮点闪现,积极因素不断增强,一些持续回落的关键经济指标呈现反转向好态势。来之不易的“成绩单”表明,中央持之以恒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宏观调控方式正显现积极成效。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7%,经济运行的质量与效益正稳步提升。

 

无论是从经济总量上看,还是从全球主要经济体的表现看,6.7%的增速都是一个值得称道的数字,中国经济依然是国际舞台上令人刮目相看的“优等生”。

 

不过,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仍在加大,国内经济的下行压力犹存,中国经济发展仍将面临来自多方的挑战。在此背景下,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继续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增强发展预期,进一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国经济有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精准发力

稳增长成效初显


9月9日,在历经12天长途跋涉后,我国首条以阿富汗为目的地的“中亚班列”顺利抵达终点海拉顿。

 

作为中国与“一带一路”南亚国家首个具体实施的项目,中阿班列的开通运行,不仅打开了一条中国连接中西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新通道,对于众多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贸易商机和市场空间。

 

正是得益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前三季度我国对巴基斯坦、俄罗斯、波兰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增幅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不仅如此,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迈向纵深、长江经济带发展步入实质阶段,我国经济运行企稳的态势更趋明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对《经济日报》记者表示,三大战略的实施推进,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全球经济形势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在空间布局上的重大突破和创新。上述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有望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持久的推动作用。

 

从数据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整体状况已有所改善,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以及区域发展协调上均呈现向好态势,服务业及内需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拉动与支撑更为强劲,新经济、新动能发展势头迅猛,经济发展更趋协调稳健。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推进去产能、去杠杆等结构性改革任务中,我国就业面并无显著下滑,经济发展也未出现所谓的“失速”,无论是生产端还是需求侧,无论是GDP增速还是就业、物价、消费等核心指标,总体均运行在合理区间,一些关键指标还好于市场预期。

 

发展变化的背后,是决策层基于对经济新常态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表示,当前,我国经济仍处于转型升级、动能转换的关键阶段,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对于稳增长还不能掉以轻心,宏观调控尤须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

 

保持定力

转型升级不松劲


53岁的许国庆,庆幸自己赶上了好时候。今年初,他关掉了经营多年的小钢厂,在辽宁老家做起了观光农业。国庆黄金周期间,观光园人气“爆棚”,让许国庆体会到了转型的甜头。

 

许国庆坦言,之所以下决心关掉钢厂,一方面是钢材生意越来越难做,一方面政府在资金、政策上也对转型升级有扶持,“过去的几个生意伙伴,现在都在准备转行”。

 

去产能是我国经济工作确定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的首要任务,而钢铁、煤炭又是去产能任务的重中之重。在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共同努力下,去产能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市场供大于求矛盾得到明显缓解。

 

然而,近一时期,钢铁、煤炭价格出现过快上涨势头,尤其是煤炭价格的“过山车”,使得供需矛盾再次凸显。对此,有关部门启动响应预案,统筹去产能和稳定供应关系,两次启动安全高效产能释放,及时有效地化解了供应结构性偏紧问题,确保了供需形势的平稳。

 

同为结构性改革任务之一的“去杠杆”,也取得了积极进展。作为一把“双刃剑”,去杠杆如用力过度同样也会伤及自身,引起经济收缩。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明确表示,去杠杆绝不搞“一刀切”,要在科学统筹和综合施策中,妥善平衡好与稳增长的关系。

 



今年以来,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积极稳妥地降低企业杠杆率,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夯实了基础。

 

降税减费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全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将超过5000亿元。与此同时,财政支出继续保持较大力度,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速同比增长12.5%,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货币政策方面,通过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组合和期限结构,大幅降低降准、降息这类信号意义较强的传统工具使用频率,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公开市场操作等更为精准的工具使用。

 

“不搞‘大水漫灌’,更加注重预调、微调和精准调控,体现了中央面对复杂局势的战略定力和对经济发展的长远谋略。”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说。

 

形成合力

改革正稳步推进


10月13日,财政部联合20个部委共同发布了第三批516个PPP示范项目,计划总投资11708亿元。

 

“相较于前两批,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在项目数量上扩增了2.5倍,在投资额上增加了1.77倍。”在财政部PPP评审专家、大岳咨询总经理金永祥看来,此次推出的示范项目“量增质优”,对稳增长的效果值得期待。




十三五”开局之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否取得实质进展,对全局意义重大。尽管前三季度成绩单“可圈可点”,但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尚不牢固,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新经济新动能在规模上还难以与传统动能等量齐观,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不过,从目前基本面看,外界完全有理由对中国经济投出“信任票”。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再次上调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测,而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也广受国际社会的认可。

 

令人欣慰的是,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到促进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从推进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到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项改革稳步有序推进。

 

“下一步,宏观调控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深化改革和推进创新为抓手,把握好稳增长与调结构的平衡。”盛来运表示,要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加强总量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协调配合。

 

从低端到高端不易,把潜力变实力更难。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以“有力、有度、有效”的宏观调控,推进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提质,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新路。

 

②动力转换,结构调整催生发展新引擎

 

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优化,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作用日益明显,新动能加快孕育成长。与此同时,旧产能也在淘汰老弱低效中加速改造升级。消费升级,新技术、新产业等较快增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要素的优化配置构成了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四大动力,助推中国经济爬坡过坎。




前三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保持10%以上的增长速度;网上零售额增长26.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83.7%……这一系列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正在加快成长。

 

近年来,“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和引导政策,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领头羊作用日益明显,旧产能也在淘汰老弱低效中加速改造升级。

 

新结构更优


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52.8%,比去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和就业第一主体的优势更为明显。“我国经济逐步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迈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来有为表示,前三季度,文化、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电信、商贸、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旅游、住宿、餐饮等重点服务行业走势平稳或稳中有升。可以说,服务业发挥了国民经济稳定器的作用,支撑和带动了我国经济增长。

 

比如,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快递业增速提高,今年1-9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11亿件,同比增长54%;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703.7亿元,同比增长43.9%。

 

工业领域的结构调整也正取得积极成果。“今年以来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新动力加速培育。”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副局长黄利斌表示。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秦海林表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细分行业里如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3D打印、机器人、云计算和大数据等,都在增长速度和产值方面领先平均水平。一方面,国家政策和资金对这些领域更加倾斜,引导地区和企业对相关领域的投入增强;另一方面,新兴产业发展处于初期或中期,市场空间巨大,需求旺盛。“这些新产业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高,投入产出效益好。未来4D打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物联网、机器人和无人机领域,都存在创新和发展空间。”秦海林说。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正在加速修复和提升动能。前三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增速为6.9%,高于GDP增速0.2个百分点。“制造业仍然是经济稳定的主要力量,对整个经济运行起着稳定器的作用,在制造业的总量中,传统行业的比重仍然高达86%,存在着高端产品供给能力不足、中端产能严重过剩、低端竞争优势减弱,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的任务十分艰巨。这既是挑战,也是动力。”黄利斌说。




秦海林表示,国家和地区层面出台了创新支持和技术应用鼓励措施,对创新基金、创新重大项目以及新技术研发投入比重稳步上升,带动了企业不断重视研发在企业支出方面的比重。

 

这些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过程,促使行业结构朝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方向调整,完成淘汰老弱低效,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过程。

 

新消费更靓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8482亿元,同比增长10.4%,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1%,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个百分点。智能通讯、手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消费迅速扩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五大产业快速发展,既拉动了消费增长,也促进了消费升级。

 

“村民们不是没能力消费,而是缺少渠道。”浙江省桐庐县瑶琳镇永安村的“村淘合伙人”徐杏英说。她专为村民们网购商品,小小一个村子,每个月经她代购的商品金额就超过20万元,“村民们最爱买的是家电,如最新款的平板电视、大容量冰箱、冷暖空调等”。来自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3120亿元,预计全年将达647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83%。

 

便捷的购物方式释放出消费的巨大潜力。移动电商、O2O(线上线下)等新消费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截至6月底,我国手机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到1.46亿,增长率为40.5%,使用手机进行在线旅行预订的比例也由33.9%提升至35.4%。

 

消费变得更方便,更有品质,也在变得更加“绿色”。网络预约拼车、自有车辆租赁、民宿出租、旧物交换利用……分享经济正成为绿色消费的催化剂。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表示:“分享经济在流通环节上,利用位置服务等新技术就近匹配商品和服务的供需,在提供新消费动力的同时,也降低了环境污染。”

 

新产业更活


来有为表示,随着专业化分工程度深化、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新技术的突破和信息化的推进,许多传统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快速发展的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比如,制造业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文化产业、健康服务、在线医疗、网络约车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信息技术服务、跨境电子商务等。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显现出巨大的动力。今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2.2%,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20%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83.7%,成为支撑汽车产业增长的主要力量;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0.8%;智能手机、智能电视产量分别增长12%和15%;太阳能电池、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20%以上。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互联网+”成为当下最显著的新业态催化剂。互联网金融、智慧物流、未来医院、在线教育等,一系列新业态借网而生,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在空调制造企业志高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兴浩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新产品,集安防监控、视频直播等功能为一体的云空调不仅提升了产品附加值,还收集了很多用户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有利于企业进入维修等后续服务市场。

 

“从前三季度的行业数据和需求对接成果分析,互联网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制造业降成本、提升发展动能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推动了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秦海林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互联网与产业融合使中国制造向效率更高、更精细化的方向发展,让原本厚重的传统制造更加轻量化,实现网络制造和智能制造,从而带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

 

③松绑减负,深化改革释放市场活力

 

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211.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明显高于2015年日平均数;全国共核发“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76.81万张;民间投资增速在9月实现今年首次止跌回升……通过大力简政放权、放宽准入降低门槛、增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政府服务意识,市场营商环境得以明显改善,带动了社会投资创业的热情。




今年以来,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严峻复杂、国内传统动能减弱和“三期叠加”的背景下,我国没有依赖强刺激,而是通过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创新创业发展松绑减负、清障搭台。一系列措施不仅让市场主体实现了创业的百米冲刺,还助力民间投资实现了轻松跨栏。

 

五证合一省时间

企业办事提效率


9月27日上午,北京市发出了全市首批、共计8家企业的“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我从提交材料到拿到公司营业执照只花了2天时间。”清华大学大三学生、清辞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叶乐欣拿着北京市第一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不禁感叹“太快了”。“全部填表过程都在网上完成,按照提示填写就会自动生成纸质材料,打印后签名提交给工商窗口就可以了,没有经验的‘小白’也能注册公司。”叶乐欣说。

 

实际上从去年开始,全国多地已经先行先试,将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统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整合为加载了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营业执照,推行了“五证合一”。此前的试点经验表明,五证合一改革平均可为企业节省20个工作日。

 

“五证合一”用数据跑路代替了群众跑腿。10月1日,“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在全国全面施行,截至10月20日,全国共核发“五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76.81万张,此时距全国推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不过短短一年。




不只是企业,个体工商户期待已久的“两证整合”也在年内落地。虽然按照计划,全国要到12月1日才全面推行,但有条件的地区本着优化服务的原则已纷纷抢跑。9月21日,福建省泉州市的个体户林丽琼只等了1个小时,就拿到了全国首张带有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个体工商户“两证整合”营业执照。

 

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激发了市场活力,带动了创业热情。“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新登记市场主体1211.9万户,比去年同期增长13.7%,平均每天新登记超过4万户。其中,新设企业达到401万户,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1.46万户,明显高于2015年每天1.2万户。”国家工商总局办公厅主任于法昌表示,这表明社会投资创业热情仍较高,持续推进改革仍有巨大潜力。

 

放宽准入降门槛

民间投资频跨栏


今年7月,中青旅国际旅行社终于拿到了期盼已久的出境游资格证。“这归功于北京市推行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中青旅国际旅游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余良兵告诉《经济日报》记者,根据此前的规定,外资、合资旅行社不得从事出境游业务,国家仅在2010年特批了3家中外合资旅行社作为试点。

 

2015年,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实施方案》。当年11月,北京市出台的首批细化试点,终于允许了在京设立的中外合资旅行社从事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出境游业务。得知消息的余良兵第一时间递交了材料,半年后就拿到了出境业务资质的旅行社经营许可证。

 

与出境游类似,之前很多企业的业务拓展都被政策挡在了门外。今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增速一度骤降。国务院专项督查指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审批复杂,限制太多,简政放权不到位。

 

放宽市场准入管制不仅能拓展企业的业务范围,更能提振企业对未来的信心。继2015年取消和下放311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123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之后,今年2月,国务院又取消了15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和13项行政许可事项。

 

如果说,之前的改革是把投资创业的高栏变成了只到腰线的低栏,进入2016年,这道栏就降到了膝盖处,市场主体能够轻松跨越,带动民间投资企稳回升。数据显示,在经历今年前6个月的持续下滑和7、8月的企稳后,民间投资增速在9月实现今年首次回升,同比名义增长2.5%,比前8个月加快0.4个百分点。而且,9月当月民间投资增长4.5%,比上月加快了2.2个百分点。




“经过半年多的准备和发酵,之前的简政放权效应逐步显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认为,虽然民间投资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增幅仍处较低水平,民间资本投资的信心仍有待恢复,未来仍需持续放开市场准入,为市场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放管结合重服务

市场环境更优化


市场准入门槛的降低,既催生了市场主体高速增长,也带来了管理难题:全国8300多万家市场主体,还在以日均4万家的速度增长,现有的市场监管部门人手极度紧张,新兴的经济业态也对传统的人工抽检、走访等监管形式提出了挑战。如果监管跟不上,市场秩序混乱现象会加剧,将严重制约诚实守信经营者和新的市场主体发展。

 

因此,在大量减少审批后,相关部门正在将重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创新监管机制和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步建成了“放管服”改革的“2张清单4个平台”。2张清单,是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权力责任清单;4个平台,是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12358价格监管平台。这些平台为放管结合、加强和创新事中事后监管,提供了抓手和支撑。

 

目前,国家工商总局牵头建设的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已基本建成,最多的地区汇集了55个政府部门和24个行业协会的涉企信息。企业一旦有经营异常行为,还会被红牌警告。通过手机或电脑,全世界消费者和合作伙伴都能查到企业的“全身立体照”。

 

失信联合惩戒效果正在显现。至9月底,全国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市场主体498.2万户,均在银行信贷、参与招投标等方面受到限制,还有66954名“老赖”被限制任职公司高管,让企业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总体良好,为企业优胜劣汰和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据于法昌介绍,2015年三季度新设立的小微企业周年活跃指数为69.9%,比2015年第二季度新设小微企业高1.1个百分点,且八成开业企业已有收入,创新和触网小微企业盈利比例较高。

 

新设企业活力增强,也大幅减轻了就业压力。“新设小微企业带动就业增长显著,由开业时平均每户6.2人增加到7人。”于法昌表示,截至9月底,全国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实有2.97亿人,比2015年底增加1666.2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增加最多,实有2.17亿人,比2015年底增加1418.5万人,占增加总量的85.1%。民营经济正在成为我国经济的“蓄水池”、就业的“减压阀”。

 

④兜住底线,民生福祉凸显发展质量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教育改革向前推进,就业创业环境显著向好,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兜住底线、改善民生,既有效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又充分调动了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有效需求。

 



在世界经济增长继续放缓的背景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保持6.7%的增速。这不仅是一张漂亮的经济发展成绩单,更是一份暖意融融的民生答卷。

 

今年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从坚持就业优先到加强社会保障,从促进教育公平到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老百姓的日子正越过越好。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就业增,物价稳

发展红利实实在在

 

我国就业正面临着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十三五”期间平均每年需要在城镇新就业的、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人大约为1500万人,总量压力很大。

 

专家指出,我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为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我国一直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面对逐渐增加的毕业生就业压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始终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首位,不断完善扶持政策,畅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让更多毕业生能够立足基层、立足一线、立足岗位、成长成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每年离校时的就业率稳定在70%左右,年底总体就业率预计将超过90%。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也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

 

物价是民生问题的晴雨表,稳定物价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今年前三季度,我国CPI同比上涨2.0%,比上半年稍微回落了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0%,农村上涨1.8%。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4.1%,衣着上涨1.5%,居住上涨1.5%,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5%,交通和通信下降1.8%,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3.6%,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2.4%。

 

总体来看,今年我国物价水平较为平稳,CPI同比持续处于“1时代”或“2时代”,经济运行不存在明显的通胀风险,物价平稳给老百姓带来的红利是实实在在的。

 

收入增,消费旺

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收入实际增长6.3%。“有人可能觉得,这一数据低于GDP的6.7%,但实际上,6.7%是按GDP的总量来计算的实际增长速度,如果转化为人均GDP的话,人均收入与人均GDP增长是基本同步的。”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事实上,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持续跑赢GDP增速。过去4年来,随着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居民收入一直保持比较快的增长,而且快于GDP增速。2013年,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8.1%,GDP增长7.7%;2014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8.0%,GDP增长7.3%;2015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7.4%,GDP增长6.9%。若将2013年至2016年平均的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速7.5%与同期平均的上半年GDP增速7.0%相比,人均收入增速仍快于GDP增速0.5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住户办主任王萍萍表示,当前,钢铁、煤炭等行业去产能影响相关从业人员工资收入,部分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使部分地区农业增收困难,城乡居民转移净收入增速有所放缓等,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居民收入将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将会不断得到提高。

 

随着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居民消费结构改善,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前三季度,居民基本消费比重下降、发展改善型消费比重上升。其中,在生活用品及服务支出中,居民人均用于购买化妆品等个人用品的支出增长16.7%,家政服务支出增长27.3%。在交通通信支出中,居民人均用于购买汽车、移动电话的支出分别增长15.2%和10.5%,上网费和邮费分别增长15.7%和14.4%。

 

病有医,老有养

社会保障暖意融融


健康是幸福的基础。统计显示,从2016年起,各级财政对居民医保的补助标准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40元,达到每人每年420元。

 

在较短的时间内,我国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全民“病有所医”的美好愿望得到初步实现。

 

随着医保制度不断健全,政府投入逐年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权益得到有力保障,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所减少。

 

推动城乡基本医保整合,是让全体人民公平享有医疗服务资源,不断增强医疗服务获得感的重要制度性保障。今年年初,国务院印发意见,提出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根据统计数据,目前,全国已有至少20个省级单位明确城乡医保并轨。而并轨制度落实后,不少地区原有的新农合药品目录大幅扩容,城乡居民的医保报销比例也将提高,民众受益颇多。

 

今年以来,我国还持续推进全民参保登记工作。人社部发文要求,在已开展50个试点地区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50%以上的地区。




社会事业建设能够夯实发展的基石,来源于财政支出的不断倾斜。在财政收入增长放缓、收支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前三季度居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保障房建设领域等方面的财政支出仍保持大幅增长,增长幅度普遍在14%以上。

 

目前,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形成覆盖机关、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和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该机制将根据物价变动、职工工资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等情况,同时兼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承受能力、财政负担能力等因素,构建起养老金持续保障民生的长效机制。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顾阳、曾金华、陈果静、黄鑫、陈静、佘颖、林火灿、韩秉志

0
标签:中国经济 真相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央行开闸放水!(这个逆天数据揭示中国经济真相)

2016-07-18 22:49
263

摩根大通:中国经济温和增长,复苏态势稳固

2024-05-23 17:26
88496

魏建国:制度型开放将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12-04 21:56
143799

汪涛(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预计9月增长动能企稳,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4%

2023-10-16 12:54
6756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将会跑出一个“加速度” 消费也会加快恢复

2023-09-28 14:57
90735

专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经济仍处在恢复期 需求收缩是首要问题

2023-07-22 08:21
187813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