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独立第三方资管公司是大势所趋
按照《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我国保险业总资产将争取达到25万亿元左右。一方面,随着管理资产规模不断增大,保险资产科学配置的任务更加艰巨
发展独立第三方资管公司是大势所趋
——访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放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刘小微
评判一个资管机构其实有两个标准——投资能力和团队。就投资能力方面,要看资产管理规模、过往业绩、组合管理技术、系统管理、风控。就团队方面,要看宏观策略团队、解决方案团队,还要看投资品种,当做好了策略、组合管理,那么底层的品种则越全越好,一般只有规模大的资管机构,底层品种才会特别全。
制图 龚甜甜
成为独立第三方资管公司对业绩要求更高,只有比市场平均水平更好控制风险,同时带来更高的收益,才会得到主动委托的资金。期间会面临第一方资金开始委托其他资管机构,而第三方资金竞争仍然激烈。不过,能够获得贴近市场的费率与机制。
作为中国保监会批准设立的首批专业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资管”)成立11年来有着太多“第一个吃螃蟹”的经历,遭遇过无数挑战,也把握了无数机遇。截至今年6月末,平安资管注册资本15亿元,管理资产总规模2.08万亿元,其中第三方业务规模突破3000亿元,近3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72%,在我国机构投资者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随着大资管时代的不断向前推进,平安资管正在谋划“一盘很大的棋”——向独立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发展。那么,保险资管公司将如何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资管时代乘风破浪?围绕这个话题,本报记者日前专访了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万放。
记者:您曾公开提出,平安资管要成为独立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能具体阐述一下“独立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的含义吗?平安资管在向“独立第三方”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万放:其实保险资管业有两类主要发展模式,一类是母公司将资金(第一方资金)全委托给旗下保险资管公司来管理,这样的话就容易在母公司资金和外部资金(第三方资金)之间形成一道“防火墙”,需要保险资管公司平衡好两边利益;另一类模式中,无论是第一方还是第三方资金,都将逐渐过渡到全部由客户主动选择。这种模式是全世界所有大型资管公司发展的大方向,也是平安资管选择的发展模式。
成为独立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后,对平安资管公司的业绩要求更高,只有能够比市场平均水平更好控制风险,同时带来比市场平均水平更高的收益,第一方和第三方才会主动委托资金。最后,第一方和第三方资金的特性将趋同,就没有第一方和第三方的概念了。这个过程是艰难痛苦的,压力也会很大,将面临第一方资金开始委托其他的资管机构投资,而第三方资金也面临激烈竞争。不过,能够获得贴近市场的费率与机制。目前平安资管第三方委托资金规模占公司资金总规模不足五分之一,却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收入。
记者:您觉得应该如何评判一个资管机构?有什么具体的标准吗?
万放:评判一个资管机构其实有两个标准——投资能力和团队。
就投资能力方面,第一要看资产管理规模,这里指的规模都是主动管理的规模(不含通道),大而全一般表明其各项能力都过硬,因为规模大有助于形成很好的人才聚集,产生安全聚集效应,进而促使机构可以管理更多、更复杂的资金。第二要看过往业绩,一般来说主动管理规模大的机构,过往业绩都不会太差,否则规模就会萎缩。第三要看组合管理技术,规模大的机构意味着技术复杂性较好,可以应对不同的负债特性和资金需求。第四要看系统管理,规模大的机构应该建立一个特别大的系统,因为完全靠人来管理是不够的,而系统管理也是一般小公司做不了的。第五要看风控,投资是获取风险下的收益,因此只有在不同风险下获得收益才有真正的水平。
就团队方面,第一要看宏观策略团队,在基金公司、券商、信托等其他资管机构,一般宏观策略的研究期限只有一年,因为团队都是一年一考核的。而保险负债多是十年、二十年,所以保险资管团队的宏观策略研究周期最少也有三年到五年,看得更长远。第二要看解决方案团队。基金公司等其他资管机构没有负债,所以团队一般也不会研究负债特性,而老百姓的资金是有负债特性的。因此像我们就有一支研究负债的团队,来匹配各种不同负债特性的资金。第三要看投资品种,当做好了策略、组合管理,那么底层的品种则越全越好,一般只有规模大的资管机构,底层品种才会特别全,因为每个团队都需要运营成本且要长期投入培育。这方面,平安资管的品种投资是全市场覆盖的。
记者:您认为在目前的低利率环境下,资管公司应该如何配置资产?
万放:我们做过研究,在低利率环境下有四个应对方案,虽然全世界的应对方案都比较接近,但是在不同经济周期里实施这些方案会面临各自不同的挑战。
第一个方案是提升海外资产配置。当本国经济不好而海外经济较好时,这个方案比较适用。但目前国内面临的挑战是海外经济,也不是特别好,除非把人民币汇率的因素考虑进去,否则收益不是特别理想。第二个方案是提升风险偏好。由于目前面临“优质资产荒”,我们看到无论主动、被动、有意、无意,其实资管公司都在提升风险偏好,否则市场上就没有资产可投资了。第三个方案是拉长资产久期。为提升投资收益,目前很多资管公司都在使用这个手段。第四个方案是牺牲流动性,也就是提升另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保险资金的净现金流是非常充裕,因此有能力牺牲一部分流动性,配置一些5年、10年甚至15年的另类资产。
记者:近年来,保险资金举牌上市公司的案例大量涌现,市场观点褒贬不一,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平安资管未来会有举牌上市公司的计划吗?
万放:我认为,一方面,险企举牌上市公司主要是基于长期价值投资。金融业有两类是重资产业务,一类是银行,另一类是保险。由于重资产业务有刚性兑付的要求,使得重资产业务在投资端必须自己负责,那么究竟举牌还是不举牌则是一个自由的投资选择和决策。有些保险资金希望集中投资来获取高收益,通过集中举牌获取董事席位,影响公司经营,由管理渗透带来收益增长。而另一些保险资金则希望分散投资来获取均值收益,作为财务投资者,在每一个看好的版块分散投资,分享行业的增长,认为管理层足够好,不需要影响其发展,因此没必要举牌,平安资管采取的就是这种投资策略。
记者:虽然险资近年来地位有所上升,但出于一些内外部原因,还有些“束手束脚”,与其他资管机构相比,保险资管机构在竞争中并不占上风。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万放:其实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保险资管产品受到比较大的局限。在泛资管范畴内,不同资管细分行业所发行的资管产品不同,投资范围也不同,但其实这些资管产品最终都是面向老百姓的,资管的概念是相通的,因此应该对资管产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根据资管机构的能力,而不是根据行业属性来划定资管产品的投资范围。
近年来,保监会出台了一系列险资运用新政,已经放开了很多投资渠道。我的建议是在资金端,国家应针对期限较长的资金运用颁布税优政策,鼓励大型机构投资者管理养老资金,对有能力的大型资产管理机构放开养老投资产品,让资管机构都能够吸收社会中期限较长的资金,同时对优秀资管机构则可以在投资范围上适当放宽,不是通过监管去限制,而是让优秀资管机构本身主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