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行为何纷纷清场撤资?

张菲菲 | 2016-10-22 22:08 488

从此前借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改上市入股中国银行业,到相继出售中资银行股权,外资行的退出可谓中国银行业挥别“黄金十年”轮回的缩影

原标题:黄金十年轮回:外资行竞相套现纷纷清场撤资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张菲菲

整理:轻金融 (ID:Qjinrong)


从此前借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改上市入股中国银行业,到相继出售中资银行股权,外资行的退出可谓中国银行业挥别“黄金十年”轮回的缩影

  

10月18日,中国人寿官方微信称,近日广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银行”)党委班子任职宣布大会召开。这意味着经历了股权交割、董事长和行长双双变更、党委班子调整后,国寿入驻广发银行终于尘埃落定,广发银行彻底告别了曾经的“花旗”时代。广发的经历成为外资银行撤资中国银行业、清场离开浪潮中的一个典型案例。


从此前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股改上市,外资银行借机竞相入股中国银行业,到瑞银集团、高盛集团、美国银行等外资巨头相继出售中资银行股权,可谓中国经济换挡、中国银行业挥别“黄金十年”轮回的缩影。


外资银行“进”与“退”


外资银行以股权投资者身份进入中国市场,始于上一轮银行股改上市时机。2004年8月,交通银行股改引入汇丰银行作为股东兼战略投资者,汇丰以每股1.86元入股,持有77.75亿股交行股份,投资金额达144.61亿元,持有交行股权比例达19.9%,直逼监管机构设定的外资行持有中资银行股权比例20%的上限。自此,汇丰开创了外资行入股中资银行的第一笔交易。


继汇丰成为“首个吃螃蟹的人”以后,其他外资银行也按捺不住对欣欣向荣的中国市场的热情,瞄准中资银行股改引入战略投资者上市的历史契机。


2005年8月,苏格兰皇家银行联手财团即出资31亿美元认购中国银行10%的股权,其持有其中的4.3%股权。随后,2006年,高盛集团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斥资约25.8亿美元,购入工商银行7%的股权。


2005到2010年间,工农中建四大行先后在香港上市。除农行外,建行、中行和工行股改上市的一大特点即引进境外战略机构投资者。


回顾当初中国银行业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的动机,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主管合伙人梁国威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上一轮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率先试点,适逢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中资银行需要吸收和引入先进的外部经验和国际银行的优秀管理能力。从财务投资角度,中资银行也希望通过监管层对法人机构的放开,为股东创造更好的价值回报。


对外资银行而言,彼时进入涅槃重生的中国银行业也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梁国威分析,外资银行看准此次历史性改革,希望进入中国市场,推动银行业监管开放,加大试点力度。


从监管层面而言,对外资投资中资金融机构具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和准绳。根据银监会2003年12月颁布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单个境外金融机构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20%。


外资行竞相套现纷纷清场撤资


如果说2005年开启了外资竞相投资中国银行业的闸口,那么,从2009年起,外资银行冲破了股权退出的另一个敞口,且从这个出口清场退出的外资行越来越多。而这一时期,正是中国银行业经过高速增长后的下行阶段,盈利增速大幅下滑,不良资产攀升。


瑞银集团是第一家从中国撤出投资的外资银行。2009年1月,瑞银以8.35亿美元出售了其在中国银行1.33%的持股,实现近3.35亿美元的利润。随后,苏格兰皇家银行亦以8.35亿美元出售了持有的中国银行的34亿股。


2013年5月,国际投行巨擘高盛集团通过场外大宗交易的方式,以每股5.47~5.5港元的价格出售了约15.8亿中国工商银行H股,套现约11.2亿美元。至此,高盛已出清其在工行所有股份。同年,美国银行以14.7亿美元出售其持有的中国建设银行的剩余股份。


其后,清场的外资银行越来越多。2015年底,德意志银行将所持的19.99%的华夏银行股份出售给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份转让价款在230亿元至257亿元之间,也就是说,德意志银行套现至少230亿元。


3月1日,中国人寿、花旗集团发布公告,双方达成相关协议,由中国人寿耗资逾233亿元人民币受让花旗集团及IBMCredit所持广发银行全部股权。无独有偶,今年6月16日,淡马锡亦减持了建设银行H股股份5.55亿股,套现金额约28亿港元。此次权益变动后,淡马锡及其子公司合计持有建设银行H股约占总股本的4.81%,降至5%以下。对此,淡马锡方面表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在未来12个月内不排除增持或继续减持建设银行股份。


多因素促外资行退出中国


回望十年,外资银行经历了从“进”到“退”的轮回。


就外资缘何股权退出中国市场,有观点认为,是外资银行无法在中国获得理想的经营成果,囿于政策限制,在中国市场话语权有限,无法借助参股获取更大控制权;也有观点认为,外资行已经搭乘中国金融业的黄金时期顺风车,实现了财务投资的目的,赚得钱袋满满扬长而去;不同银行出于自身的经营战略考量,也各怀自己的算盘,或套现补充资本,或收缩市场。


“外资银行纷纷退出中国银行业的股权投资,最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在中国市场获得理想的经营成果。”一位股份制银行资深研究员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在他看来,外资银行原本希望通过参股控股中国金融机构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来拓展中国市场。但是受到外资行对中资银行持股比例不超过20%的法律限制,参股并不能掌握足够的话语权,没有实现将参股银行业作为进军中国市场桥头堡的初衷。因此,战略意义并不大,反而获得的财务投资收益较高。


梁国威表示,监管部门规定的外资行对中资金融机构持股比例20%的上限在短期不会改变,经过几年论证依旧未见持股上限松绑的迹象,而当前中国银行业整体逐渐下行,在如今的时点更不会放开。外资行在中国长期投资的参与度和话语权也在减退。


事实上,尽管借战略投资手段无法实现占领中国市场的雄心,但是外资银行选择在中国银行业黄金时期抛售股权,巨额套现,颇有种盘钵已满、见好就收的意味。这可谓外资行退出中资银行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仅从高盛投资全球最赚钱的“宇宙行”案例看,高盛2006年斥资约25.8亿美元持有工商银行股权,7年间经过五次减持,最终获利逾72.8亿美元,实现了近三倍的初始投资回报。


从退出时点来看,外资银行退出中国始于2009年。梁国威分析,金融危机催生巴塞尔协议Ⅲ的出台,这对全球银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监管对银行在当地部分投资和对外投资的资本约束趋紧,资本运用受到挑战,外资银行急需套现以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近期陷入140亿元巨额罚款漩涡的德意志银行便是典型。2015年3月,德意志银行未能通过欧洲银行业的“压力测试”,并被给予严厉警告,该行需继续增加一级资本以支撑其资本结构。对于去年底出售华夏银行全部股份,德意志银行表示,此举将带来积极的财务影响,可将该行普通股一级资本比率提升30~40个基点。


除了客观环境因素,外资银行退出中国市场也是自身“瘦身”战略调整使然。上述银行研究员分析,近年来多家外资银行遭遇本土经营亏损,迫使其剥离不赚钱的业务,通过收缩中国网点和业务规模、内部整合或者转让出售等方式,集中核心业务投身核心战场。


0
标签: 外资 外资行 清场撤资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魏建国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4-03-06 16:01
653709

国常会:要把稳外资作为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发力点

2024-02-26 12:41
173516

10年来,共有46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来新疆投资,实际利用外资34.8亿美元

2023-10-17 11:10
28753

商务部在广州召开外资企业外贸座谈会

2023-10-17 11:08
22233

IIF:外资9月从新兴市场投资组合撤资138亿美元

2023-10-17 11:07
21359

商务部:将继续合理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

2023-10-16 13:32
1372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