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对标“更高程度便利化” 上海海关副关长谈自贸区三年海关改革举措
年来,围绕上海自贸区,上海海关推出了哪些改革创新制度?如今的效果如何?这些制度的出台和施行,又蕴含着怎样的用意?能否为未来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三年来,围绕上海自贸区,上海海关推出了哪些改革创新制度?如今的效果如何?这些制度的出台和施行,又蕴含着怎样的用意?能否为未来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近日,解放日报记者采访了上海海关副关长郑巨刚。
自贸区营商环境企业充分认可
记者: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后,上海海关先后推出31项创新制度,数量在相关监管部门中名列前茅。如今,这些制度真正“生根开花”了吗?
郑巨刚:制度好不好,企业说了算。三年来,上海自贸区内海关新增注册企业1.42万家、总数达2.43万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超过130家。今年上半年,上海自贸区合计进出口总值5409.9亿元,同比增长5.7%,占同期上海市进出口总值的41.3%。其中,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值3626.9亿元,同比增长4.7%,占同期上海市的27.7%,比重较去年同期提升1.3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企业充分认可上海自贸区的营商环境以及海关创新制度,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近期的第三方评估中,有82%的企业认为上海自贸区营商环境比上年有明显进步,贸易领域企业满意度从89.4%提升至94.7%。
赢得企业青睐,关键在于一个“快”字。上海海关创新制度施行以来,上海自贸区内海关通关作业无纸化率从8.4%提升至89%;一线实际进、出境平均通关时间较上海关区平均通关时间缩短了78.5%和31.7%。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海关共取消、下放、让渡、放开22项前道审批事权或限制,使得企业注册登记时间从40个工作日缩短到了3个工作日。
创新对标“更高程度便利化”
记者:上海海关的31项创新制度,已经分两批有21项经过海关总署批准,在全国推广。打造创新制度的“苗圃”,上海海关有哪些关键经验?
郑巨刚:事实证明,不接地气、不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的制度都缺乏生命力,难以复制推广。所以,任何创新制度出台前,上海海关都会反复验证其必要性,如果无益于“更好程度的便利化和有效管控”,那宁可不出台。
可以肯定的是,上海海关实施的31项创新制度,都事先认真开展过市场调研,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全面对标国际通行规则,积极借鉴了美国、新加坡、香港、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尤其是对于当前代表国际贸易新规则最新发展趋势的WTO《贸易便利化协定》,上海海关已对其中12条40项具体贸易便利化措施全部进行了对标研究,并全面落实进31项创新制度中。其中,“三自一重”、“先进区后报关”、集中汇总纳税、企业自律管理等制度得到第三方评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贸易监管制度。
上海海关的制度创新,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追求普惠性。如果说自贸区的通关便利化只是便利了若干家企业、某几个区域,那就不算“更高程度的便利化”。要真正实现制度的普惠性,监管部门就不能各自为政,而是要协同化解各个监管环节衔接部位的不便利因素。毕竟各个监管部门通过大幅度的改革,制定便利性制度的空间日趋有限,“中间缝隙”是下一步的改革重点之一。比如海关、商检部门,自2013年9月启动实施关检合作“三个一”,至今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共受理“一次申报”货物178.3万批,实施“一次查验”1.3万批,“一次放行”177.8万批。上海海关还联合了工商、税务等部门,实现企业投资准入环节的“七证联办”,如今,企业9个工作日内就能领取各类证照。
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
记者:在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要确保贸易安全和税收安全,上海口岸如何实现“有效管控”?
郑巨刚:只有“管得住”,才能“放得开”。实现“管得住”,首先要重视法治约束。上海海关在改革进程中坚决守住政策红线和安全底线,率先推出海关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建立了“先授权、后改革,先动法、后动权”的改革推进机制,针对所有创新制度先后出台改革操作规程32个,对外发布公告39个,让改革在阳光下运行。
其次,要能够快速监控到风险并及时处置。上海海关开发了上海自贸区风险管理专用模块,还建立了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分层随机布控查验方式,科学压减自由裁量权。
第三,海关构建了企业自律、社会协管的治理模式。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海海关共引导815家企业开展了自律工作、主动补税1.31亿元;先后引入49家中介机构协助海关稽核查,实现补税1.6亿元。
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上海海关共立案涉及上海自贸区的走私违法违规案件221起,涉税2511.9万元,确保制度创新后的贸易和税收等领域比改革前更加安全。
来源:中国上海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