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省不良贷款超7600亿,这些地方的信贷员注意啦!
从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省份,不断暴露的不良贷款,正在加速席卷越来越多的银行。
银行联合信息网综合整理自第一财经、网络
作者:杨佼、邓文龙
从沿海发达地区到中西部省份,不断暴露的不良贷款,正在加速席卷越来越多的银行。
来自各地银监局的数据显示,迄今为止,已有广东、江苏、浙江等10个省市银监局,公开了今年上半年辖区银行业运行数据。今年上半年,广东、浙江、山东、河南、江苏等经济总量全国前五的省份,不良贷款规模已达7600亿元,新增不良贷款亦达660亿元以上。
除了沿海发达地区,一些中西部省份也已饱受不良贷款困扰。根据监管公开数据,今年上半年,河南、贵州两省的银行新增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超过广东、江苏。而在同期,河南、贵州银行业资产规模分别只有广东、江苏的二分之一和五分之一。
五省不良贷款占比达54%
公开信息显示,已公布10个省市中,除了云南没有公布不良贷款、不良率数据外,不良率在2%以内的,共有广东、江苏、厦门、上海、贵州五个省市,截至6月底,不良贷款率分别而为1.83%、1.41%、1.5%、0.79%、1.84%。
不良率超过2%的共有四个,分别是浙江、山东、河南、吉林。其中,浙江、山东分别为2.46%、2.25%。而吉林、河南均已超过3%。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吉林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566亿元,不良率为3.46%,在公布数据的省份中最高。此外,河南省同期不良率也达到3.21%。
不过,尽管广东、江苏的不良率虽然相对较低,但作为经济规模最大的五个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五个省份的不良贷款规模,已经占到全国商业银行的绝大多数。今年上半年,这五个省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规模,已经全部突破千亿元大关。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在已公布的省市中,不良贷款最多的仍是浙江,余额达到1965亿元,山东、江苏、河南则分别为1418.4亿元、1255亿元、1111.6亿元,四省合计为5700亿元左右。
而广东银监局则未公布当地不良贷款余额。但根据人民银行广州分行数据,截至6月底,不含深圳在内,广东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7.07万亿元,贷款余额10.42万亿元,分别比去年底增加1.04万亿元、8500亿元。据此计算,今年上半年,广东银行业不良贷款约为1900亿元。加上广东,上述五省不良贷款规模合计已经达到7600亿元之巨。
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43亿元,不良率1.75%,不良率与上季度持平。由此可见,广东、江苏、山东等省同期不良贷款规模,已占全国总量的54%左右。
在新增不良贷款余额方面,上述五省占比同样居高不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浙江、山东、河南、江苏分别新增不良贷款156亿元、198.6亿元、153亿元,43亿元。而按照公开数据测算,广东同期新增不良贷款余额亦在100亿元左右,上述五省上半年合计新增不良贷款660亿元左右。
根据银监会统计,去年底,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27万亿元,今年6月底则为1.43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1600亿元左右。据此计算,上述五省同期新增不良贷款,约占全国总量的41%左右。
“严重亏损的钢铁、煤炭等行业开始盈利,第二产业增长开始回升,利润也有所增长。”平安银行行长邵平此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称,从目前来看,不良贷款有见底的迹象,但仍需要时间观察。
中西部不良增速远超沿海
尽管广东、江苏等发达地区的不良贷款余额、新增不良贷款在全国银行业中的占比居高不下,但从增速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趋势。
从各地监管部门公布的数据来看,中西部地区的不良贷款增速明显超过沿海地区。根据媒体公开报道,从去年底以来,上海地区不良贷款率连续8个月下降,至6月底降至0.79%。
与上海毗邻的江苏也出现了类似情况。虽然不良贷款余额仍在增长,但是不良率却有所下降。江苏银监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江苏银行业不良率为1.49%,而到今年6月底,已经下降到1.41%,比去年底下降了0.08个百分点。
而厦门、广东虽然未能实现下降,但不良贷率上升已经减缓。根据广东银监局披露,去年底,当地银行业不良率为1.8%,这意味着今年上半年1.83%的不良率,只比去年底上升了0.03个百分点。此外,厦门同期1.5%的不良率,也只比去年底上升了0.02个百分点。此外,浙江的不良贷款规模虽然高居全国首位,但2.46%的不良率,也只比去年底上升了0.09个百分点。
在已公布数据的省市当中,包括山东在内,不良贷款增长较快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河南银监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当地银行业不良率上升了0.2个百分点,而山东、贵州也均别上升了0.18个百分点,山东198.6亿元的新增不良贷款,目前位居全国各省第一。
“不良贷款不光要看新增数量,还要看基数大小,广东、江苏、浙江银行基数大,新增规模当然会比较多。”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分析,除了发达地区,中西部一些地区不良贷款的快速上升,同样要引起警惕。
贵州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贵州全省银行业总资产2.82万亿元,同比增长27.34%,其中贷款余额16521.38亿元,不良贷款余额303.55亿元。而在去年底,这一数据为250.29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增不良贷款余额53亿元,比同期总资产达15.2万亿元的江苏,还多出10亿元。
河南同样如此。根据河南银监局此前公布的数据,河南出现债务困难的企业,1亿元以上的有2300家,3亿元以上规模且3家以上债权人的有535家,涉及金额达到9057亿元。
而截至今年6月底,广东银行业总资产已达13.4万亿元,贷款余额10.42万亿元。而在同期,河南银行业总资产6.64万亿元,贷款余额3.46万亿元,分别只有广东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左右。据此计算,河南今年上半年新增153亿元不良贷款,增速已经相当于同等规模下广东的三倍以上。
面对严峻的形势,监管层、各家银行,对不良贷款的思路,已经从事后处置,开始向事先预防转变。根据媒体公开报道,8月4日,山东省省长郭树清表示,要通过股权融资、改制上市等手段,进一步降低企业杠杆率,并更加关注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积极降低企业间担保链、担保圈风险。
8月23日,在银行业第39场例行发布会上,河南银监局副局长张春表示,河南省首批确定对债务规模3亿元以上、债权银行3家以上的企业组建债委会,共同处理企业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持当地银行业平稳运行。
信贷审查应该如何来做——谈几点经验
信贷审查实质上是对某项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把控,对其收益进行评估,审查其收益风险是否能够匹配以及是否符合我行各项政策。全面地来看,可以把审查工作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于工作流程的把控,包括资料完整性审查和信贷业务合规性审查等;第二部分是对于企业或项目实质风险的把控,包括客户基本情况、经营管理情况、财务状况等;第三部分主要是对信贷收益的审查,看项目或企业是否能够为我行带来合理的贡献度。我认为其中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是第二部分对于企业或项目实质风险的把控。前后两个部分的情况相对固定和简单,按照制度要求逐条核对就基本能够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下面我重点谈谈自己对于如何把握企业或项目实质风险的心得体会。
第一,企业基本情况的审查。
首先应该先了解客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客户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格、股东和管理层、公司治理、财务管理模式和信用状况等。这部分应该做到细致周全,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整理出完整的材料和数据,力求把握最基本的风险。
第二,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审查。
这两部分是把控企业风险的关键环节,财务状况的审查一般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着手,将这三表结合分析。在我看来财务审查的第一步便是「打假」,结合企业的具体销售、成本、费用等情况对财务报表进行透视,找出其中的不合理部分,挤出其中的水分。然后根据三表对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进行分析。这个过程一般要结合行业中或本地区类似企业的基本情况,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来分析本企业是否能够达到我行信贷投放的要求。
第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发展趋势的实质性把握。
财务报表一般能够反映企业过去以及目前的运作状况,但银行对企业授信以后更关注的是其未来的现金流或还款能力,而这一块是财务报表不能体现的。所以我们需要重点关注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不仅要分析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而且要通过所处行业市场行情等情况分析其未来发展趋势。其中生产经营情况主要考虑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规模、技术和工艺水平、设备、配套设施、持续生产能力以及与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关系等。市场状况主要关注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特点、政策环境、发展趋势、竞争态势等。最后结合财务分析和经营管理分析的结果,判断企业目前以及未来的情况,最终决定信贷业务是否能够批准或者是否需要调整相关额度等。
最后,坚持标准,灵活取舍。
在平时的授信审查过程中我感觉到差别化管理和风险尺度标准化是一个较难把握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既要坚持风险管理的标准,又要差别化地对具体风险进行取舍,不能机械地执行呆板的标准。我认为基本的标准一定要统一,但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中差别化情况,做到实事求是。举个例子,同样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在发达地区由于同类项目较多、竞争比较激烈,导致收益可能无法覆盖风险,就不能做;但是在中西部地区,如果收益可以覆盖风险,就可以考虑做。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要通过具体分析来取舍,到底是做还是不做,不能只是简单地用标尺衡量。一个好的风险管理人员,就是要能够坚持标准,又能够实事求是地取舍。
银行联合信息网综合整理自第一财经、网络
作者:杨佼、邓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