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受阻 咋办?
花旗集团日前发布的中国业务年度报告显示,自2009年以来其在华零售业务已亏损近3.5亿美元。虽然花旗集团整体业务受其外国公司关联业务的提振,仍然维持了盈利,但其零售业务的困境仍然不容忽视。
来源:金融时报
记者 孟扬
花旗集团日前发布的中国业务年度报告显示,自2009年以来其在华零售业务已亏损近3.5亿美元。虽然花旗集团整体业务受其外国公司关联业务的提振,仍然维持了盈利,但其零售业务的困境仍然不容忽视。
记者注意到,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受阻并非个别现象。数据显示,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开展多年,但其在中国银行业总资产中仅占2%左右。英国渣打集团和总部位于香港的东亚银行均公布其零售业务亏损,汇丰控股的零售业务虽实现了盈利,但面向富有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也出现亏损。
2007年,中国践行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一大批外资法人银行应运而生,如今外资银行在华已走过十年。在经历了初期的高歌猛进和“黄金十年”之后,外资银行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未来其在华业务又将何去何从?
入华初期,外资银行在高端理财、银行卡、金融衍生品和网上银行等方面存在明显优势。据统计,美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利润率高达35%至40%,花旗银行、恒生银行、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等零售银行业务的利润,分别占到总利润的69%、51.25%、54.4%和46%。上述数字表明,零售银行业务一直是外资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但是,分析人士认为,大型外资银行高估了自己对中国投资者的吸引力,或者说高估了自身品牌价值在中国的影响力。虽然大多数外资银行发展时间较长,已形成了相对完善、成熟的产品及管理方式,但这些是否更加适合国内的实际情况,仍需要细细思量。
普益标准数据显示,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间发行的最低预期收益率低于零的产品均出自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发行的产品具有极高的收益上限,同时也拥有极低的收益下限,这意味着产品收益的波动性过大。而由于国内理财业发展初始形成的以银行信誉为背书的刚性兑付深入人心,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财产品几乎等于零风险投资的代表。因此外资银行此类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并不适合普通投资者。”普益标准研究员魏骥遥认为。
魏骥遥还表示,对于高净值客户而言,选择银行进行的资产配置通常也是以资产保值为主要目的,风险性较高的资产配置还可以选择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甚至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等。虽然外资银行仍然遵守了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基本逻辑,但对于普通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了解程度与中资银行有一定的差距。
反观中资银行,其所发行的结构性产品往往是保本类产品,收益区间较窄且收益上限较低,其可达成的收益与外资行的结构性产品相距甚远,但符合了大多数投资者零风险的避险诉求,因此这类迎合大多数投资者投资偏好的产品更容易占领市场。
“另外,中资银行对于资产的选择通常为高收益固收和类固收资产,以债券和融资类债券为代表,仅将所得收益投向衍生品市场,使得自身风险也能得到较好控制。”魏骥遥说。
200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外国银行分行应当由其总行无偿拨给不少于2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的营运资金。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业务范围和审慎监管的需要,可以提高注册资本或者营运资金的最低限额,并规定其中的人民币份额。若外资银行母行不拨付大量营运资金或注册资本,就会影响其业务拓展。
另外,由于国内对于外汇使用范围有管理规定,很少有人能在境内保留大量外币,因此外资行在国际业务上的优势较难体现。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得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步履维艰。
在中国,国有大行有数量众多的物理网点,客户粘性极强,其整体地位难以撼动。以上海为例,发展较好的外资银行,如汇丰、花旗的网点数量仅有10余家,而国有银行中,仅工行在上海就有超过400多家支行网点。
从2015年年报来看,外资银行的物理网点仍在继续减少,显露出难以为继之势。
而同样是物理网点相对较少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部分大型城商行则积极拥抱互联网行业,与通过手机提供银行业务、支付及投资服务的新兴互联网科技公司合作,达到降低传统银行业务占比、迅速实现经营转型、快速扩大市场占比的目的。在这点上,外资银行无疑也慢了一步。
据了解,直至2016年1月,花旗中国才正式推出手机银行,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开始建立有关便捷支付的合作,而大多数中资银行早在2014年就开始拓展该市场。
“受限的服务内容、滞后的响应机制和极弱的客户基础,使得对便利性极为重视的国内客户很难舍弃中资银行选择外资行。”魏骥遥表示。
业内人士判断,基于目前的发展趋势,外资银行想在未来实现逆转的可能性较小。
“具体来看,以银行理财业务为例,目前资产荒的情况仍然存在,未来商业银行理财资产配置中权益类资产的比重必然会逐步增大,而资本市场的业务布局及投资管理也将成为重要的战略方向。在这样的趋势下,外资银行在内地资本市场尴尬的边缘地位,又将使其极难跟上中资银行的步伐。”魏骥遥认为。
他举例说,“如在IPO市场占有率方面,合资券商瑞银证券2013年至2015年的内地IPO市场占有率仅为2%;德意志银行的合资公司中德证券市场份额也仅为1%;高盛高华更是只有0.3%。在境内资产获取能力的比拼中,外资银行的颓势可见一斑。”
外资银行在华发展所遇到的尴尬境地,使得其必须要调整发展方式,果断放弃部分发展滞后且增长缓慢的业务,重新定位目标客户群体。
数据显示,到2014年,中国的高净值人群财富总和高达4.5万亿美元,预计2020年中国高净值人士的财富将达8.2万亿美元。
有专家认为,中国富豪的迅速崛起,或许可以成为外资银行发挥自身优势的新机遇。
“与中资银行进行局部合作,并更专注于自身优势业务,如针对超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等,打造相对中资银行的差异化服务战略,才可能在内地市场面对发展迅速的中资银行时站稳脚跟。”魏骥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