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离饱和还有多远?
2016年6月已过去,关于半年的销量解读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媒体页面上,但是从去年至今,我们发现虽然中国车市似乎从之前的寒流中淌了过来,但是增速却大不如前,出现负增长和持续亏损的车企也不在少数,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厂商或者品牌被迅速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随着中国车市的增长放缓以及一些车企业绩的停滞不前,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中国车市离饱和已经不远了?
来源:小李评车
作者:李建红
2016年6月已过去,关于半年的销量解读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媒体页面上,但是从去年至今,我们发现虽然中国车市似乎从之前的寒流中淌了过来,但是增速却大不如前,出现负增长和持续亏损的车企也不在少数,也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厂商或者品牌被迅速边缘化甚至淘汰出局,随着中国车市的增长放缓以及一些车企业绩的停滞不前,我们是不是可以说中国车市离饱和已经不远了?
在上一轮车市寒冬来临时,更多的人将责任推给了经济放缓甚至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余波,毫无疑问,这当中是有一定的关系存在的,但是要说关系有多大,依然值得商榷,大的经济形势不好,影响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购车计划预算,再加上最近两年中国股市的一蹶不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在购车时的预算的级别,甚至是否购买。但是随着2014—2015年这波车市回暖似乎又打破了前面的论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并没有完全走出增长缓慢的泥淖,国家层面也降低了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值。所以我们认为和经济危机一样,车市的起伏也存在一个周期性的波动,而这种波动无意识间就抖落了一部分实力较弱的品牌和厂商。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中国车市饱和度已经很高了吗?也就是中国汽车市场需不需要更多的品牌加入竞争,当然从消费者、厂商这两个对立面来说,想法是截然相反的,对于消费者来说,即使现在的汽车品牌已经多到数不清的地步了,很多厂商不得不面临淘汰或者转产,但是在消费者看来,新的品牌加入将进一步加剧竞争,从而在购车成本上进一步降低,在买车上花的钱占收入比例更小!而对于厂商来说,当然是竞争者越少越好,对于经营状况较好的厂商来说,当然希望目前的竞争越激烈越好,最好能把那些通过价格战来获取份额的品牌给击垮,这样就可以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价格垄断了。在我们看来,是否应该有新品牌的加入,决定权即不在潜在消费者也不在既得利益者(现有品牌),而是在准备踏进这片红海的创业品牌们,可能对于他们来说,评估中国车市的饱和度要比我们在这里瞎白话要实际和迫切的多。
就以这两年的中国品牌来说吧,中国品牌借助SUV产品强势崛起无疑一个剑走偏锋的险招,很多厂商将品牌和生产重心放在了SUV上,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不偏不倚的、抛开众泰模仿这些负面的东西,单就众泰T600在销量上的成功就让这个当年面临出局的厂商度过危机,才有了今日中国车市最大的段子手,也有了关于未来的各种规划。但是也有一些新近进入市场的品牌也希望重做靠SUV起家的老路,显然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近期类似宝沃这样洋装穿在身的品牌,也带着SUV进入中国市场,几乎可以预见的时,这款产品将会是下一个悲剧。而最近传扬很广的汉腾品牌(众泰的孪生兄弟)也借助SUV产品入市,显然在SUV产品风口快要过去的今天,这些本身背景并不深厚的新兴品牌进入市场,对于很多消费者或者同行来说,它们就是市场饱和之后突然冒出的搅局者。所以对于中国车市的品牌度量来说,如果从同同质化的角度来考量,显然已经饱和过量了,但是对于那些在技术储备方面做了充足准备的『创业品牌』来说,田野一片广阔。
说完品牌方面的东西,我们也简单谈谈产品,虽然中国车市的增速已经放缓,但是存量很大,所以越来越多的存量也将抑制增量,很多人也在抱怨,中国的汽车已经够多了,你看现在哪哪都没有地方停车了,一出门就堵成腊肠。但是我们并不认同这样的观点,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不是车辆已经够多了,而是公共设施和道路规划建设缺乏前瞻性,这口锅汽车不该背。而说这种话的人,要么是已经有了车(所谓的既得利益者),要么是这辈子不准备开车,对于年轻人来说,汽车依然是旺盛的需求。而随着农村城镇化的持续推进,这又将是一块更加广阔的市场。
总而言之,对于品牌和产品存量来说,还远远没有达到饱和的地步,当然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也不会达到这一状态,除非出现一种能彻底颠覆传统出行方式,而现在汽车市场的低迷并不意味着需求减弱,相反的,我们认为在经历一轮压抑之后,中国车市总体将会有飞跃的机会,不管是中国品牌还是合资品牌,前提是在动荡中先别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