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团贷款:化解银行“垒大户”风险
“鸡蛋不能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是一个基本的金融学原理。但在利润驱动下,商业银行“垒大户”的行为却屡禁不止。日前有数据显示,在当前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环境下,银行体系流动性充沛,商业银行“垒大户”倾向再度抬头。
来自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国19家主要银行中,50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约60%。监管层要求对单一客户贷款不能超过其资本金余额的10%,但来自银行业协会的数据显示,有些银行已经超过一两个甚至两三个百分点;银监会还要求对企业集团贷款不能超过资本金余额的15%,但数据显示,有些银行竟然达到17%。
贷款“垒大户”容易形成银行风险的集聚点,资产只有适度分散才能降低风险。如果外部经济金融条件有所变化,而贷款过于集中于某一个行业、地区、客户或贷款类型的话,常会引发银行的系统性风险。
信贷集中度过高,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资金使用效率。贷款如果过度向中心城市、优势地区、大客户、某些行业集中,资金可能并不能有效流向实体经济,部分资金有可能通过企业集团间接或直接投入资本市场或房地产市场等高风险领域,而那些急需资金的领域如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和中小企业却难以获得投入融资支持。
如何解决信贷过于集中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呢?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日前表示,解决大户贷款集中度过高的问题离不开银团贷款。
所谓银团贷款,是由多家银行或金融机构采用同一贷款协议,向一家企业或一个项目提供一笔融资额度的贷款方式。相对于银行与借款人一对一的双边贷款,银团贷款是多边贷款,在降低信贷集中度的同时,还可以避免双边贷款下多头授信可能引发的集团客户信用风险。
据了解,发达国家银团贷款占比约为整个贷款余额的20%,银团贷款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成熟的银行分散风险的手段。但在我国,银团贷款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据银行业协会统计,2005年我国银团贷款占贷款余额1.72%,至2008年银团贷款余额达到9566亿元,占比达到5.1%。和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国还有较大差距。
银团贷款为何在我国难以迅速推进?杨再平表示:“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银行积极性不够高,尤其是部分分支行,不情愿把项目拿出来让其他行分享;二是部分客户不情愿做银团贷款。”
业内专家表示,银行之间难以合作,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各家银行之间还没有培植起强烈合作的信贷文化或意识。
“国有大银行‘官位级别’的一致性使得谁也不愿意在银团贷款中‘屈尊’为一般参加者,要么是‘老大’组织者,要么干脆不参加,银行之间合作的意识未能得到强化。谁都试图以‘独吞’的方式占有全部的贷款量。”
“单打独斗”容易带来种种弊端。各家银行为争夺客户,常常引起价格战,而压低贷款利率会增加银行自身的风险。而且,对一些难以判明风险的项目,由于各家银行各自为政,可能会使银行错过利益可观的业务。此外,各家银行多头授信基建项目,一旦个别项目出现问题,银行就会力求自保,进而影响项目建设的稳定性,危及其他贷款银行在该项目上的资金安全。
商业银行缺少推动银团贷款的兴趣,还与国内的高利差水平有关。虽经2008年9月以来的多次降息,息差大为收窄,但国内的利差水平仍然远高于国际。人民币利差水平较高,且人民币信贷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仍然最大,商业银行并不需要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就可以坐收高收益,使得银行推动银团贷款缺少利益驱动。
此外,利率市场化不足使得商业银行介入银团贷款面临技术壁垒。当前利率市场化没有放开,银团贷款定价方面无法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即以“Libor+若干基点”的形式进行风险定价,只能根据银团贷款的综合成本进行一揽子定价。由于银行之间实际拆借成本差异很大,而缺乏足够的技术手段难以保证不同拆借成本的银行获得大致相同的净利息收益水平,这就使商业银行难以参与到同一个银团里面来。
虽然存在方方面面的困难,但从支持经济增长和银行风险防范的大局来看,发展银团贷款仍将是大势所趋。杨再平表示,政府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监管层的高度重视,这些都为银团贷款业务发展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时机,银团贷款应当“巧借东风”,顺“势”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