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金融科技公司?!传统银行最需警惕的对手来了

2016-07-29 11:42647

银行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拥有海量用户且资金、技术实力尤为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因为,一旦这些巨无霸企业(例如,阿里巴巴)全力转向金融行业

来源/互联网金融


导读

银行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拥有海量用户且资金、技术实力尤为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因为,一旦这些巨无霸企业(例如,阿里巴巴)全力转向金融行业,叠加千禧一代人群逐渐成为金融消费市场的主力等因素,那些不求改变或者转型不佳的银行将被淘汰。


近期,国际三大知名评级机构之一的穆迪投资者服务有限公司发布了一份题为《Fintech正在改变竞争格局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的重要报告。报告就当前十分热门的Fintechs(即financial technology firms,指“金融科技公司”,下同)与传统银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展开了有价值的分析讨论。


新兴Fintechs将撼动银行地位


报告中,穆迪详细阐述了新兴Fintechs与传统银行之间的市场地位、竞争优势及未来前景。报告认为,Fintechs的用户基础广泛、发展前景广阔且自身及其辐射的领域具有高科技化、信息化、数据化等特征,不过,这些优势尚不足以对传统银行构成致命威胁。


穆迪在报告中再三提到,银行最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拥有海量用户且资金、技术实力尤为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即BigTechs)。因为,一旦这些巨无霸企业(报告特别提到中国的阿里巴巴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金融分支机构蚂蚁金服)全力转向金融行业,叠加千禧一代人群(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逐渐成为金融消费市场的主力等因素,那些不求改变或者转型不佳的银行将被淘汰。


毫无疑问,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传统银行的中心地位虽然能够维持一时,但明显不够扎实,要做的功课还有太多。


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在金融市场的普遍认识中,抑或在经典的金融类教科书中,银行一直是金融行业的标杆,其中心地位难以撼动,核心原因在于银行是金融市场资金融通的中枢机构。不过,这一现状目前却受到新兴Fintechs的有力挑战。

新兴Fintechs的构成


根据报告,Fintechs包括:网络借贷平台、零售支付,智能投顾、众筹、医疗保险、个人理财以及虚拟货币等(参见图1)。


“搅局者”的实力


这些Fintechs之所以能成为金融行业的成功搅局者,主要有以下原因:

  • 金融服务行业加速向数字化趋势转变,为Fintechs的发展塑造了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 运营成本低且经营方式灵活,用户体验获得显著改善,移动金融服务尤其受到千禧一代人群的青睐,这让Fintechs占据领先优势(参见图2);


  • Fintechs的客户主要是那些从银行手中无法获得贷款或者不能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消费者或者小型企业。也就是说,当前的Fintechs的业务范围与银行没有明显的交集。处在成长阶段中的Fintechs对银行客户的吸收效果并不明显,其用户大多是遭银行嫌弃的“穷人”。


  • 传统银行困难重重,表现在分支结构冗余(特别是中国的主要银行,其雇员平均数量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人力成本压力明显)、全球低利率水平使银行净利差承压、运营成本久久维持在高位、坏账持续发酵;


  • 风险资本可以通过并购或者IPO实现自由进退,表明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基础正变得更加扎实。




银行的独特优势


尽管穆迪报告认为Fintechs在市场竞争中攻势凌厉,但并不足以动摇银行的中心地位,这是因为银行拥有Fintechs不具备的优势,表现在:


  • 庞大的客户数量和相关数据,足以帮助银行设计产品及实现精准销售;


  • 信贷承销历史长、能力强;


  • 拥有长期的客户粘性关系;


  • 与监管机构打交道的经验丰富。


大型科技公司的颠覆性


如此看来,Fintechs和银行的业务版图在金融领域中应该是相安无事的,报告评价道,“银行凭借自身力量将继续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与Fintechs一起成为金融市场中的组成部分”。


不过,穆迪却以十分谨慎的口吻提到了那些没有全力参与金融领域竞争的大型科技公司。穆迪指出,这些公司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其技术实力堪称雄厚,用户数量庞大、市场势力强大而且还不缺钱,它们唯一欠缺做的就是没有全力参与到金融行业中来或者直接收购一两个金融科技公司做做业务。


说白了,这些大型科技公司的优势基本与银行一致,某些方面甚至超越银行,只不过业务内容暂时有别而已。无疑,这些公司对银行具有构成致命一击的潜在威胁。报告中明确表示,“这些公司将很有可能颠覆整个金融服务行业”。


穆迪还在报告中鲜明指出,Fintechs或者大型科技公司对于千禧一代用户的粘性是目前大多数传统银行不具备的,银行的当前主要客户是千禧一代的父辈和祖辈,打交道的企业也掌握在这辈人手中。


从静态的观点看,目前的人口年龄结构有助于银行的中心地位保鲜一段时间,但从动态的视角看,如果银行不能抓住未来,怎么会有未来呢?为此,穆迪多次在报告中提到不少大型、老牌银行(例如摩根大通)纷纷与新兴Fintechs建立了合作关系。由银行设计贷款,Fintechs负责销售,或许这会是银行长远发展的一个合理途径。从而,银行可以通过中间人与千禧一代保持充分的合作关系。


千禧一代当前的财务状况不及他们的长辈,因此这代人目前还无法构成银行资产负债表上的主力,但是这代人对智能手机移动业务青睐有加,这使其成为Fintechs和大型科技公司竞相追逐的对象。


应该看到,一旦千禧一代财务能力越来越强,粘性的客户关系将有助于Fintechs和大型科技公司的长远发展,其道理类似于银行拥有的粘性客户关系。而且,当大量的千禧一代人纷纷倒向Fintechs的线上金融业务时,银行线下分支机构的冗余弊端将暴露无遗。基于此,报告关于千禧一代的论述对国内银行的发展困境具有很强的警示意义,而对国内以网络借贷、移动支付为主的Fintechs则具有借鉴价值。


2016年,国内互联网金融监管正式拉开序幕,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在遵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更好得开拓业务从而实现发展壮大,这值得深思。2016年同样是国内银行不容有失的一年,银行要从盈利能力近乎见底的低谷中走出来(据最新公开资料,中行、农行、工行、建行和交行的2015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是0.74%、0.70%、0.50%、0.14%及1.03%),面临的挑战巨大。


就发展建议及行业前景来说,穆迪的这篇Fintechs与银行竞争关系的报告以及美国财政部同期对外公布的《网贷白皮书》,对中国金融行业内的众多参与机构都具有参考价值。


原文链接


《 Fintech正在改变竞争格局 但它们未必能取代银行的中心地位》

(报告简版)


新兴的Fintechs(即financial technology firms,指“金融科技公司”,下同)的迅猛发展和与之相关的投资金额的快速增长,使得人们的目光越来越多地聚焦在Fintechs引起金融服务的分销、消费方式发生根本变革的潜力上。


一些评论人士预测, Fintechs改变了银行在产品设计和定价中的低效现状,并且它们能够满足用户越来越个性化、低门槛的数字化金融服务需求,银行的地位将被取代。但是,当这种转变并不易行、成本不低且对银行不构成风险时,我们认为,银行依然会在金融服务行业中保持中心地位,并与Fintechs既有相互合作也存在彼此竞争,从而促进金融领域的发展。

 

充分利用新技术和新发明来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将会是新兴竞争格局面临的挑战之一。尤其是数量庞大的千禧一代人群通常对数字化服务和界面持开放和欢迎的态度当银行要解决大量难题时,Fintechs已经建立了领先优势。但是,银行已经在主动求变,并且它们还具备一些先天优势。许多银行在发展和执行自身的数字化战略时进展不错。其他银行则与Fintechs合作来充分利用后者的商业模式和运算能力、填补产品空白从而迎合新用户。有些银行甚至是直接投资初创公司并充当创业公司的孵化器。加之,银行拥有一些先天优势。


银行彻底陷入竞争劣势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但是一些因素可能会改变行业规模或者加速转变金融行业。例如,“大数据”成为潮流,使得更换金融服务供应商变得更加容易,这可能会冲破银行最坚固的壁垒。


一、Fintechs和它们的投资者被金融服务领域中的数字化机遇吸引


随着技术创新的发展和用户越来越需要新型平台以及供应商能够拿出丰富、方便和个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产品与服务的分销和消费方式正在变得越来越数字化。金融服务行业中近期大量的案例表明,新型Fintechs在当前的竞争格局中制造了混乱并且打断了之前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前景。这些新兴Fintechs往往能够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并且主要通过开发和应用新的技术和分析手段、充分利用互联网以及最新的移动技术来低成本地提供如此多服务。


虽然一些大型公共公司也位居其列,但Fintechs主要由较小的初创公司组成,它们提供针对个人用户和公司客户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包括财富管理、小型企业融资服务、消费金融、保险以及支付服务。


据估计,全球范围内与金融科技相关的初创公司数量高达4000多家,并且这一领域的投资总金额从2011年的大约24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190多亿美元(参见图1)。而且,通过收购和少量的IPO(参见图2)来引导资金退出的事件逐渐增加,加之机构投资金额走高,均表明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基础正变得更加扎实。


在运用新兴技术夯实行业增长基础的同时,该增长体现出庞大的潜在用户数量和巨大的收入规模(例如,由穆迪评级的银行机构在2014年全年产生的拨备前总收入超过1.2万亿美元)。而且,重要的是金融科技行业拥有吸引和粘住数量庞大的千禧一代人群(这一代人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参见图3)的潜力,他们对以数字化为基础的金融服务持更加开放和欢迎的态度。



1
千禧一代数量庞大,且青睐数字化服务

千禧一代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趋势的发展,尤其是在消费者服务领域。从世界范围来看,在2014年,出生在1980年到2000年之间的千禧一代的人口数量,位居全球第一。


千禧一代一般要求服务供应商能够拿出丰富、方便且个性化的产品,其中技术在千禧一代长期的成长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根据Payfirma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千禧一代中愿意尝鲜技术的用户数量是上一代的2.5倍并且有超过一半的千禧一代人表示,他们是最早尝试使用新技术的。这些特征在千禧一代习惯在移动设备上获取消费服务这点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2
千禧一代不是当前金融服务行业的主流消费群体


但是,虽然千禧一代人群的教育背景要优于父辈、祖辈,从与金融服务公司息息相关的大量指标数据来看,千禧一代人的经济水平不及前面几代人:他们成家的数量偏低并且房屋购置率不高、学生贷负担较重、收入偏低以及债务收入比较高,而处在相似年龄水平上,前面几代人的财务状况要强于千禧一代。



3
运营成本低且经营灵活,Fintechs的实力还不止于此

由于Fintechs一般是刚刚成立的而且运营方式灵活,它们通常打造完全属于自己的系统和分销平台,重点致力于收集、分析和开发原始数据,利用这些数据来定制市场需要的产品,决定什么时候销售、如何销售以及销售给谁。


进一步来讲,这些Fintechs通常比传统金融机构花费更低的成本,例如,它们无需成立庞大的分支网络机构,同时云计算技术给公司带来了灵活性,并且能够以低成本获取更好的经济效益。甚至是,也许是最为重要的,至少从成本的角度来看,绝大多数金融科技商业模式无需获得银行牌照,因而避免了合规要求和监管审查,两者均消耗了传统银行大量资金。



二、金融科技行业主要致力于发展零售金融服务



Fintechs主要通过贷款、融资和与支付相关的产品及服务等方式(参见图5)来致力于发展个人金融领域。在该领域的每一个具体业务中,金融科技行业不仅为崭新的用户体验打开了大门,此举也能为产品需求(或者期望)设立一种新的基准,而且有助于缩减产品成本和交易成本。

1
贷款和融资——低成本是一种竞争力

Fintechs的目标客户集中在无抵押个人贷款业务和小型企业贷款业务领域,这类公司主张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贷款申请和贷款获批流程。公司产品在无法从传统金融机构手中获得贷款的用户、有短期融资需求的用户、或者从未获得金融服务以及未能充分获得金融服务的用户中广受欢迎。


■  这些Fintechs,运营成本较低并且网络平台升级方便,因而它们具备降低整个信贷产品贷款息差的潜力,尤其是当许多公司是在一种不需要获得银行牌照的商业模式下开展运营,因而无须遵守针对传统银行的监管规定并担负相关的资金成本。


■  然而,如果Fintechs没有获得银行牌照,那么它们必须与持有牌照的银行合作才能发布贷款(并要支付相关费用)以及结构化打包、营销和销售融资票据。于是,这种模式使传统银行在整个贷款业务流程中充当一个重要的合作伙伴。而且,既然Fintechs的业务重心是那些常常无法从银行手中获得授信的客户,那么新兴公司产生的竞争威胁便不是吸引走银行现有的客户。

 


2
零售支付——Fintechs推动改善用户体验,但并非完全用不着现金


以零售支付为主要业务的Fintechs数量和接受这种支付方式的消费者数量均已达到了可观规模。在这一点上,Fintechs的产品和服务尤其致力于实现点对点支付解决方案,移动钱包允许人们通过将信用卡信息与智能手机绑定,从而完成支付、外汇交易以及汇款业务。


■  线上支付领域的新进入者,包括初创公司以及大型成熟企业(例如苹果公司、三星公司),都在充分利用移动设备普及性的特点和技术优势从而让支付变得更加简单、可靠。


■  虽然迈向一个完全不用现金的社会还有一段长路要走,但是这些公司通过为消费者和企业主改进支付功能并改善用户体验,从而促进了数字化支付业务的发展,同时也使得供应商和零售商能够收集和运用数据来为产品和服务增值。


■  由于消费者改变支付习惯,需要单一的(或者至少是较少的)支付卡时,传统银行的信用卡用户可能会流失,或者在零售商融资选择固定的金融机构中,信用卡整体使用量会下降。


■  但是,与贷款和融资领域中的情况相似,这些新兴Fintechs主要是充分利用当前的行业基础设施来发展它们的业务,它们通常与银行合作来拓展客户网络,并且客户的支付业务绝大多数与现有的信用卡或者借记卡绑定。


■  进一步来讲,正如下面会提及的,传统银行正在发展它们自身的移动支付应用程序,而且当前拥有庞大的客户数量。在获取客户方面,银行的竞争优势要强于新兴Fintechs。



三、银行除了要应对新兴Fintechs带来的挑战,还要处理其它困难,金融科技行业则增长可期



由于银行正在面临一个困难的经营环境,金融科技行业则增长可期。施加在银行财务弹性上的约束性条件可能为Fintechs提供获得一些竞争优势的机遇。


■  有关银行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的展望偏向悲观,低利率水平继续使净利差承压,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新开信贷需求受到限制,而且监管成本和执行成本预计维持在高位。


■  虽然银行正在竭力控制支出,包括削减分支机构(随着客户越来越多地使用网络平台,分支机构显得冗余),但是运营成本未见起色地维持在高位,这是由金融危机时期的一些坏账、IT技术换代升级以及大刀阔斧地重建商业模式、重设地域布局和重修发展战略造成的。

 

■  与此同时,持续不断地遵守各种各样的监管规定正使得合规成本维持在高位,而且制约了银行的某些商业活动,这将进一步使优化资产负债表和商业模式的工作变得复杂。由于经营策略空间受限,尤其是通过增加杠杠来改善盈利水平的能力受到制约,一些银行正在近期拼尽全力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  由于银行的资本金要求逐渐抬高,金融科技行业的发展可期。银行的资本金要求提高,可能会削弱银行的贷款能力或者使银行对某一特定客户群体索取更多利息,这为新兴Fintechs提供了潜在的价格优势。


■  但是,随着更多的宏观和微观的审慎监管规定逐渐生效,许多银行在符合新的监管要求中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这将释放金融资源和管理资源,从而用于发展和执行数字化战略,我们预期银行的长期偿债能力、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状况都会取得显著改善。



四、银行正在积极应对Fintechs的竞争挑战并且充分利用数字化机遇



当前的许多银行已经采取措施在新兴的竞争格局中维持它们的竞争优势地位,大量的银行已经在发展数字化战略和开发潜在能力方面取得斩获。例如,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削减分支网络机构的规模同时维持并增强吸储能力(参见图6)。

 


1
互联网和移动平台


当前一段时间以来,传统银行已经提供线上金融服务入口,尤其是超大型银行已经通过这些平台来扩大服务范围,这提升了客户满意度。最近,大量银行越来越致力于逐步建立自身的移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摩根大通银行(3A,前景展望稳定)、美国银行(Baa1,前景展望稳定)和富国银行(2A,前景展望稳定)跻身全球金融机构移动应用程序下载量最多的行列,据报道,三家银行拥有超过6000万的移动用户。



2
与Fintech建立合作关系


除了WebBank(未评级)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网贷平台提供贷款发布服务(包括贷款发布及与遵守之相关的消费者保护和银行监管规定)之外,还有大量的银行已经与Fintechs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摩根大通近期与金融科技行业中致力于小型企业贷款服务的OnDeck(未评级)建立合作关系,摩根大通充分利用OnDeck的贷款申请程序、评分模型和放贷平台来为小型企业提供贷款服务。在该合作协议下,贷款将会贴上摩根大通的牌子,由摩根大通对贷款给出定价和风险评估,但是这样的授信流程却要比摩根大通内部的放贷过程显得更加灵活、快捷。



3
投资与孵化


 传统银行也已经直接参与到金融科技行业中初创公司的投资浪潮中,例如:一段时间以来,西班牙国际银行有限公司(A3/A3,前景展望稳定,baa1)已经走在投资数字化银行(或者金融科技行业)的最前列,该银行成立了金额达到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专注于服务早期的Fintechs,以及干脆直接投资Fintechs,在该行的投资组合中包括Ripple(未评级,业务为加密货币)、Kabbage(未评级,业务为网络借贷)以及iZettle(未评级,业务为移动支付)。

 


五、科技领域的格局变化很快,加速转变的潜力会长期存在



新产品或服务迅速升级换代的潜力的确有可能引发金融服务行业的快速转变。于是,我们确确实实会见证到大量潜在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或者导致金融服务行业大规模加速重建的发生。

 


1
降低与当前银行的粘性



■  “开放数据”的发展,将允许金融机构更加方便地分享和收集客户信息以及减少客户改变或者选择其它金融服务供应商的阻力。


■  Fintechs为纯线上企业提供具有竞争力或者另类的存款产品,这将加速身份识别技术和数据安全技术的发展。

 


2
更加明确的监管立场



■  到目前为止,许多官方机构的立场一直是将支持创新作为更加广泛的经济发展目标的一部分。但是,大多数机构一直没有就审慎监管或者意思广泛的金融稳定内涵作出任何明确声明。尽管这种情况正开始发生转变,然而Fintechs的商业模式和相关风险正变得越来越突出,而且这一新兴领域的规模正在做大。


■  也就是说,由于越来越多的Fintechs的商业模式不需要获得银行牌照——这实际上有助于它们以较低的成本运营——消费者保护机构应该对这些Fintechs和它们的经营活动施加基本的监管,例如,关注数据安全、消费者隐私、知情同意条款以及产品定价规定。

 


3
“大型科技公司”的闯入



■  到目前为止,全球最大的消费者技术公司大多还没有参与金融科技业务,而有些公司则是值得注意的例外,包括提供移动支付产品的苹果公司和三星公司以及谷歌公司(Aa2,前景展望稳定)的Compare(未评级),一家比价应用公司。


■  但是,技术实力(软件或者硬件技术)雄厚的公司,加之客户数量庞大,市场势力强大以及资金充足,这些公司将很有可能颠覆整个金融服务行业。例如,中国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AI,前景展望稳定),已经通过其金融服务分支机构蚂蚁金服(未评级)来向海量的客户提供种类丰富的金融服务。



来源/互联网金融

主编/刘小萃 监制/李 博 本期编辑/臧洪菊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一线 | 传统银行转型金融科技遭瓶颈 互联网银行经验或可借鉴

2018-07-11 15:13
7385

传统银行发力金融科技“竞速”升级

2018-06-12 09:03
18680

中国农业银行农银金融科技社会招聘启事

2023-05-12 17:39
34718

邮储银行提出金融科技发展四点建议

2023-01-29 21:33
21260

交通银行总行-金融科技部/数字化转型办公室领军人才招聘启事

2022-11-18 18:04
34492

杭州银行强化金融科技赋能

2022-06-16 17:06
2959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