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文成:中国企业如何才能放心走出国门
“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
本文来源:亚太日报
亚太日报记者,高文成
“看着世界地图做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这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新常态。走出国门,投资海外,中国企业成为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主力军。初步统计,至少有84.7万名劳工、1.6万家企业分散在海外,且大多位于政治不稳、战乱频发、恐怖主义猖獗的高风险国家和地区。企业是走出去了,这心怎么才能放得下来?7月18日,万里常安海外风险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与会专家们针对海外投资的风险与防范展开讨论。
树好形象 交好朋友
“出门在外靠朋友。”专家们一致呼吁,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一定要在当地多交朋友,因为这不仅关乎企业形象,也关乎中国形象。
“中国海外项目不仅要把投资落到实处,同时也要讲好中国故事,注重企业形象和中国形象的塑造。”万里常安海外风险研究院院长黄日涵的一番话道出了交朋友的两个真谛,一是要让当地百姓看到实惠;二是要把中国故事讲好。东方锐眼风险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郑刚也认为,在海外项目的推动过程中,当地群众非常重要。在项目实施和后续宣传中,要加强中国形象元素的构建和中国印象的推广。“这企业形象好了,互信增加了,这政治风险也就降低了。”万里长安研究院研究员丛培影补充道。
广西民族大学东盟研究中心研究员葛红亮提到,中国企业到柬埔寨投资经常遇到土地纠纷和民工纠纷。在他看来,“中资企业征地,不仅要注重和政府的官方沟通,同时要注重和百姓进行沟通。还要注重当地百姓生存方式和心理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雇佣当地民工,减少用工成本。”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张华特别提到在海外的6200万华人华侨,“他们在当地生活时间很长,熟悉当地情况。他们可以帮助中国企业规避风险,推介资源。”
做好调研 练好内功
“打铁还需自身硬。”与会专家认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要注意“修炼内功”。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真正地规避风险。
万里常安研究院研究员王鹏认为,“‘一带一路’可以由政府带头但不能由政府包办,要给企业等团体组织以生存和创新的空间。”企业是“一带一路”的中坚力量,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这“修炼内功”的第一招就是“知己知彼”,做好调研。黄日涵特别强调,“调研不是敷衍和表演,一定要做到实处。‘一带一路’是要注重实地调研,更要实际调研。”凤凰国际智库研究员李江从媒体的角度为调研提供了新思路。他认为,利用在全球招募观察员,并结合其对当地国家和地区利益集团的了解,进行信息和数据分析,从而降低企业在海外实际投资中的风险。
“练好内功”,不同的专家有不同的“秘籍”,万里常安研究院副院长陈菲以印度为例强调,要特别关注对当地法规的了解程度。“印度中央政府和各邦政府在外商投资法规上多有不同,投资印度需要了解目的投资地的具体法规。印度法律体系虽然较为完善,但执行情况并不好。或许既需要懂印度法律的中国专家,也需要与印度籍法律专家建立合作,规避法律风险。”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龙兴春以斯里兰卡为例,他认为,“对斯里兰卡的项目投资与其国家政治的更迭紧密相连。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尤其是大型项目,风险预估要全面,时间周期要考虑长远。以免沦为当地政治斗争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