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布局自贸区 中信集团推进国际化进程
为进一步推动中信集团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化业务的比重,中信集团提出利用上海自贸区的多项促进对外投资的政策便利,加快走出去。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为进一步推动中信集团的国际化进程,提升国际化业务的比重,中信集团提出利用上海自贸区的多项促进对外投资的政策便利,加快走出去。
7月8日,中信集团成立“上海自贸区协同子平台”,中信银行与中信建设、中信重工、中信戴卡、中信金属、中信国际电讯及中信现代农业等中信集团非金融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
中信集团业务协同部总经理苏国新表示,中信集团在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时,希望在上海自贸区建立全球资金管理体系,促进中信各家公司跨境资金的流动便利。
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创办于1979年。2009年以来连续七年入选美国《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2015年排名第186位。
目前,中信集团业务涉及金融、资源能源、制造、工程承包、房地产等多个领域。2014年8月,中信集团将绝大部分资产注入香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实现了 境外整体上市,中信泰富也更名为中信股份(HK0267)。按照7月11日的收盘价11.34元计算,中信股份总市值为3298.84亿港币。
中信股份董事长常振明在今年3月致股东的信中说,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是中信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中信大力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发掘新的投资机会。
为了推动“走出去”,2015年6月,中信银行联合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证券、中信建设、中信重工等多家中信集团下属公司共同宣布,投融资7000多亿元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信集团将会与包括伊藤忠、正大集团在内的战略投资者实现资源整合合作共赢。2015年,正大集团和伊藤忠通过分别占50%股份的合资公司正大光明入股中信股份。
此外,中信集团要整合内部资源,实现协同,将跨境业务服务和协同“走出去”落到实处。
苏国新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此次纳入“上海自贸区协同子平台”的中信建设、中信重工、中信戴卡等中信集团非金融子公司,都是国际化业务占比较高的企业,比如中信戴卡,国际业务比重已经超过50%。
“要从市值最大化的高度去推进中信的业务协同工作。而在同等条件下,纳入’上海自贸区协同子平台’的企业,也要优先在平台上发布项目信息,寻找合作对象。”苏国新说。
苏国新告诉记者,除了目前的几家子公司以外,“上海自贸区协同子平台”也将会把更多的子公司纳入进来。”目前子平台上的金融机构是中信银行,未来也不排除引入其他的金融机构,比如券商、股权基金等。“
期待更多金改利好
“(金改40条)目前已经落地了3条实施细则,年内有望出台数量可观的实施细则。”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管委会副主任过志英说。
上海自贸区的优势,也将随着“金改40条”的逐步落地而不断加强。
在本次会议上,中信多家子公司纷纷表达了通过自贸区平台推进企业国际化进程的需求。
中信戴卡代表表示,企业非常关注如何防范汇率风险,如何用最好的价格结汇。目前也在考虑在欧洲建厂,因此如何更好更便利地进行海外投资,也是中信戴卡非常关注的。
中信戴卡是全球最大的铝车轮和铝制底盘零部件供应商;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出口量第一,拥有7个海外生产基地。铝车轮年产量达到3500万只,每秒就有一只铝车轮下线,全球配套800万辆整车。
中信建设是一家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公司。他们关注如何利用上海自贸区和香港两个平台,实现香港子公司与上海自贸区的对接,更好发挥两者的优势;
中信金属主要从事铁合金、矿产品、钢材、有色金属等的贸易和投资业务。他们关注,如何规避汇率风险,如何将企业在境内外的资金池衔接起来。
这些问题,都得到了上海自贸区方面的积极回应。
作为中信股份主要利润来源的中信银行,则借助自贸区业务,实现了上海分行资产规模和收益的较大增长。
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中信股份总收入4168亿港币,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418亿港币,较2014年增加4.97%,利润的主要来源是金融业务,其中中信银行占比最大。
中信银行批发业务总监兼上海分行行长胡罡说,通过更具价格优势的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资产投放以及一系列自贸区创新产品比如跨境电票贴现、境外企业贷款、境外汇率市场的外汇资金交易、融资租赁公司放款等,对上海分行资产规模和收益带来了较大贡献。
中信银行是获得自贸区分账核算业务资格的前十家银行之一,截至目前,中信银行上海分行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日均资产余额达人民币7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64亿元;日均存款余额达人民币4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5亿元;上半年净利润较去年年末翻番。
数据显示,2015全年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实现营业净收入44.2亿元、增幅52%,年末表内外资产规模合计3506亿元、增幅56%,列上海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