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位银行大佬重磅演讲:腹背受敌的银行业,明天在哪里?

2016-07-07 22:49 519

轻金融导读:

轻金融导读:


7月7日“2016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上,银监会、银行等各方大佬就银行业的未来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轻金融精选了其中内容,并整理如下:


1、银监会国有重点金融机构监事会主席于学军:近三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


2、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银监会特邀顾问杨凯生:提倡金融创新必须和坚守金融的本质结合起来,鼓励金融创新必须和加强金融监管结合起来。


3、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支持实体经济才是银行之根本,银行不能自娱自乐,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产业的东部升级和西部转移都是机会。


4、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经济L型增长将是一个十分艰巨和充满挑战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做好准备,不能掉以轻心。


5、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我们是抱有着充分的信心的,因为其还有巨大的空间。


6、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在银行业转型和突围的关键阶段,普惠金融不仅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尽义务,也是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7、平安银行行长邵平:银行业现在是腹背受敌:银行业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只用了短短四年就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0增长,惊心动魄;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重的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银行新增资产投放也面临着问题;地方政府干扰的信用债开始爆发风险等。


7位银行大佬研究全文如下(全文近两万字):


来源:新浪财经,轻金融整理

一、于学军:银行业面临最严峻的不良资产压力



于学军:很高兴,参加由新浪网主办的这样一个论坛,“未来银行之路,转型与突围”,我今天围绕这样一个主题主要谈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近三年来,中国银行业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

因此,需要银行业做好长期艰苦作战的思想准备,苦练内功,迎接漫长严冬的考验,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是这样一个观点。

主要讲这么几个我的想法:

(一)我们从2002—2011年,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增长,这个阶段是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或称黄金十年,确实是十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存在巨大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全世界具有巨大的比较成本优势,在全球形成中国制造、中国价格、全球工厂等概念,我们这十年GDP的平均增长率大概在10%以上,其中2006和2007年最高,当年分别增长12.7%和14.2%。同时,银行的存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保持了更高的平均增长水平,我没有找数据,我估计在16%、17%以上。在这一时期,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之前,和中间我们正好经历过两次金融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国有大型银行经历过两轮不良资产的剥离。第一次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之前进行的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第二次是2008年由美国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在此之前中国进行的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两次剥离都进行了注资剥离,第二次引进了战略投资者、重组上市,进行了法人治理结构的改革。两次合计大约处置了三万亿不良资产,这使大型银行减轻了历史包袱,焕发了活力,有利支持了经济发展。

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由于人民币汇率当时有贬值压力,中国经济虽然承受了一定的经济下行的压力。这个时候因为人民币有贬值压力,中国经济承受了一定的下行压力,所以在这个之前在1997—2001年这个阶段,中国的经济增长都在8.4%以下,7.6%—8.4%之间。从2002年以后恢复了增长。第一次剥离实际上为2002年之后的发展打下了一个重要的基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虽然当时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这个冲击当时主要体现在外贸进出口上,由于当时中国经济的增长潜能尚在,并且出台了以四万亿元巨额投资为标志的刺激性政策,致使银行在这个期间释放了超过十万亿元的巨额信贷投放,这样使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仍然维持了3—4年的高速增长,9%以上的增长。这就形成了我们今天讲的所谓的“黄金十年”这样一个概念。

在这个期间,银行业的利润连续大幅度增加,是历史上中国的银行业恐怕是最好过的一个阶段。但是在2012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出现明显下滑,就降到了7.7%以下。2014年降到了7.4%,去年是7%,是6.9%,今年预计会进一步下滑。银行的不良贷款在这个期间开始大量地爆发,并且这个压力持续加大。到今年5月末的最新统计,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已经大大地超过两万亿元,不良率突破2%,达到2.15%。这个分别比年初新增了2800多亿元,提高了0.16个百分点。

同时,我们预期90天以上的贷款也呈同步增加之势,银行风险控制的压力、拨备的压力、盈利的压力持续加大。

造成银行业经营困难,大量不良产生的原因实际上还有多种,但最重要的是经济持续下行,压力日渐增大的原因造成的。现在我们商业银行的行长们有个普遍而又迫切的心态,就是希望中国经济尽快好起来,这样他们压在手里的不良贷款就可以逢凶化吉、迎刃而解,呈现柳暗花明的效果。

但实际上这在短期内是不可能的,因为中国过去30多年来所依据的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现在已经出现明显的挑战,而新的增长模式尚未确立,所以我们面临着艰巨的调结构、转方式的任务。我们去产能,就是“三去一降一补”将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而且本身这将是一个过程。因此,中国银行业不良反弹、经营压力持续加大,我认为应该会经历一个叫长的过程。在这种背景下,银行业需要摒弃临时观念、历届浮躁的思维,而要立足长远、扎实工作,这样才能渡过这样的一个困难时期,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主要是讲一些形势和背景。

(二)转型与突破将面临两难选择。这是我们这一次论坛的一个主题,银行业经营困难的环境,除了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带来的影响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原因,我这里主要列举三个重点。

第一我们的利率经过几次下调之后,现在处于一个历史的基本上是最低水平,重返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去年已经推出,至此我们银行利差持续收窄,这种趋势,利率处在低位,甚至有可能进一步下调,它还会延续一个较长时期。所以这使银行的利差经营环境会持续地冲压。

第二货币过快扩张,使银行业资产负债表快速膨胀,这不仅体现在银行贷款的增加上。我们去年银行贷款增加了11万亿多,这个数量很大,而且反映在类信贷业务的过快增长上,现在内信贷业务就是信贷之外的一些非信贷类的企业资产类的业务,包括表外业务,这个增长得更快。这就造成银行业业务复杂化、管理难度明显加大,同时,金融市场扩大、膨胀、复杂化,这使得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管理更加复杂、更加困难。

第三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对传统银行业形成明显的冲击和挤压,这个包括我们心理上的压力。现在这方面社会上大家讨论很多,我就不多说了,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会越来越明显。大家也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它的冲击就像电商的发展对传统商场的冲击一样。

在这种压力下,银行业经营愈加困难,转型与突破自然面临严峻考验,但不寻求转型与突破,或者转型与突破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银行的经营必将困难重新,面临一个两难的选择。

限于时间关系,我主要讲一些原则性的概念,怎么办?我想提这么三点意见:

第一,清醒认识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趋势,准确分析形势,把握商机,有效控制风险。现在我认为讲这个形势我简单讲两句我的观点,我们中国现在面临货币过快扩张,银行这两年将大量的信贷资金投放到政府平台,未来一段时间银行不良率有可能出现微降的局面,因为我们的贷款投放的规模很大。但是不良的风险仍然会持续上升,因为我们前些年放的贷款,尤其实体经济的贷款,它的不良还会呈一个上升的态势,这就需要银行业谨防资产泡沫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由于是地方政府负债的风险,以及在这种情况下通货膨胀卷土重来形成的影响,这是第一点。

第二,主动适应把握发展潮流,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趋势,早进入早开发、早应对,强占时代发展的制高点,掌握主动权。

第三,科技开发和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及时跟上,以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环境,昨天银监会发布了关于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指引,所谓全面风险管理,就是要覆盖银行业所有的风险,采取审慎理念和冲破原则,将所有的风险不仅覆盖,而且要提出拨备,防止有偿风险,把各项事情工作做在前面、做好。

二、杨凯生:金融创新必须坚守金融本质


杨凯生:首先,还是要感谢新浪财经,感谢评委会,再一次把年度银行业意见领袖的奖项颁给了我。今天在座的不少都是老朋友、老熟人了,向大家吐露点心声。如果说第一次获得这个奖项的时候,心中还有点窃喜和得意的话,去年第二次获奖就感到有些压力了,所以当时也是在这个颁奖台上,我说了作为一个有时候喜欢写写弄弄的人要认真思考怎么做才是正确的,才是更好的。要注意“坚持两分法,不说过头话”,“不要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要讲究意见的建设性,讲究态度的包容性”,等等。今天是第三次得这个头衔,领这个奖项,心中更是有些惶恐了。

我最近要出一本书,初步定名为“金融笔记”。在那本书的前言里我写了一句话,就是银行有道十成,吾仅知其一二。这句话今天在这个场合讲也是合适的。这不是故作谦虚之态,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感觉是越来越真切了。所以要称意见领袖,实在是不敢当的。

我在反复地问自己,面对快速变革的金融业、银行业,如何才能让自己知识更新的节奏能赶上快速变革的金融实践,尤其是在转型发展的任务很艰巨,问题很复杂的经济新常态中,在一个面临层出不穷变化的互联网时代,落伍也许就是瞬间的事情。

我也经常反思这些年来,自己似乎对金融业、银行业一些新的事情批评性的意见讲得比较多,对其中可能隐藏的风险看得比较重。但我确实感到提倡金融创新必须和坚守金融的本质结合起来,鼓励金融创新必须和加强金融监管结合起来。

当然,从宏观上来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文明的进步总是在文明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大到现在人们常说的人工智能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问题,具体到一系列涉及金融业、银行业的业务问题、发展问题都是如此。

为了实现文明的进步,文明的不断试错是不可避免甚至无法逾越的,所以要想金融业、银行业的改革、创新、进步能够不经过任何困难,不遇到任何坎坷是不可能的,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例如,互联网金融这几年的发展历程也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但我也感到在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是需要一定的文明保守力量的。这种文明的保守指的是在开拓创新的同时,不忘却传承和坚守;既对任何新事物时刻保持敏感和抱有热情,同时又不至于陷入对新名词新术语的简单崇拜和盲目跟风。这种文明保守的存在会减少试错的成本,会有助于及时校正进步的路径。

因此在金融业、银行业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金融生活现象时,如何深入研究问题,理性分析原因,努力寻求解决方法,需要的是各种意见的交换和讨论,需要的是不同看法的比较和权衡,我想这也许就是我们这一代上了一点岁数的人还能做的一点事情。如果真的能把这份责任和义务尽到了,那才不枉戴了所谓意见领袖的这顶帽子。从这个角度讲,我还需要继续努力。

三、交通银行牛锡明:银行不能自娱自乐 要支持实体经济


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

我就“大型商业银行的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谈点看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银行业一直处于改革与转型当中,1992年—2002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银行从专业银行转型为商业银行,2002年—2012年,银行改制引资上市,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型为公开的上市银行,这10年银行业取得了超高速的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大银行。未来5年,我国经济会保持在6.5%的增长,虽然不会再有10%以上的超高速增长,但也为银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空间,“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成为新时期的发展理念,大型商业银行既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又要防控风险,还要转型发展,只有平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持银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新的转型发展期,银行特别要重视一个问题,就是利润当期性与风险滞后性的错配,发放贷款后利润当期就增加,但3年后才会出现风险,5年后不良贷款会增加,7年后会形成损失。这种利润与风险的错配,往往使我们只看到利润而忽视了风险。目前,银行业的不良贷款并没有到底,风险并没有完全的释放,现在正是风险管理的关键时期,谁风险管理得好、质量稳定,谁就是赢家。作为银行,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依法合规、稳健经营是银行的最基本原则,看银行不是看一时一世,而是看一生一世。百年银行取决于三个因素,历史、文化、银行家,历史的传承、风险文化的积淀、优秀的银行家才是百年基业的法宝。

新的转型发展期意味着银行的工作重点要放在防控风险、调整结构、转型发展上,也就是说银行也要推进供给侧改革,银行要从体制机制、资产负债结构、收入结构、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人事薪酬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供给侧的改革,从交行这两年的实践看,我们把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作为主要任务,重点放在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改革内部经营机制和推进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上。公司治理改革的重点是探索中国式的公司治理体系,过去10年中国银行业依据“党的领导”这一特点,结合现代公司治理,创造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中国公司治理模式,未来10年,想要把“党的领导”与“三会一层”治理机制结合的更好,是我们的重要任务。

这两年来,我们按照党的领导核心与“三会一层”经营的思路,从职能、责任、动议、决策、协同、边界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进一步完善了大型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体系。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重点是建立发展责任制,风险管理责任制和用人薪酬考核机制,我们在民主集中制与行长经营管理负责制方面进行了探索,用了3年多的时间建立了绩效考核、竞争力评价、内控评价、服务评价、员工幸福指数的发展责任制。风险管理责任制是建立了风险管理责任制和风险岗位责任制,对不良贷款上升的分行进行责任认定,对有责任的领导追究管理责任,增强了管理者的压力和责任感。

用人的薪酬考核机制的重点是分类考核、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全员全产品计价的考核,对分行和子公司事业部制利润中心实行了分类考核,对64家经营单位的一把手建立了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契约化管理,在全行员工中实行了全员全产品计价的考核,打破了大锅饭,奖励多干多得。经营模式的创新重点,第一个,是探索分行制经营与事业部制经营双轮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在总行建立事业部制的利润中心,让分行成为客户服务的基础,让事业部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第二个,是在基层网点实现“三位一体”的经营模式的转型,让网点成为主动营销市场、服务客户的主阵地。第三个,是按照“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思路,推进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改革创新。

中国银行业在互联网金融上会走在世界银行业的前列,互联网金融与银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合则两立,分则两败。银行有信用的优势,信用才是整个社会运转的基础和支撑,银行要发挥信用的优势来发展互联网金融。

转型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坚持银行的本业,发挥银行的优势。支持实体经济才是银行之根本,银行不能自娱自乐,中国的实体经济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中国产业的东部升级和西部转移都是机会。比如,国家把上海作为科技创新的试验区,银行可以探索设立科创基金,实行投贷联动,支持上海的科技创新。银行支持产业向西部转移,可以带动西部金融业的发展,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运输业还需要大发展,投资的空间巨大。“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和产业转移也为银行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个人金融领域的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个人居民的资产负债表非常的健康,不存在加杠杆的问题。随着中产阶层的形成,财富管理银行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服务才是银行的本质,在新的转型发展期,我们也要下大力气改进服务,做金融业服务最好的银行。

四、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坚定不移鼓励差异化发展、鼓励创新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

这次论坛给的题目是“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的银行转型发展之路”。这个题目很大,这里我主要是结合银行日常经营中的实践和体会,简单谈三个方面的认识:

第一,怎么看待经济的L型增长及其影响?

今年“权威人士”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两篇文章,尤其是5月9日的文章《开局首季问大势》,对于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宏观经济的基本走势和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已经做了非常深入、透彻的分析。简单来说,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将呈L型走势,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发力重点将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些论断和分析,目前已经逐步成为各界的共识。那么,从商业银行微观经营主体的角度,对于经济的L型增长及其影响究竟应该怎么看?我们的观点是,挑战很大,但更应该凝聚信心。

说挑战很大,大家应该有比较好的共识。经济L型增长,这只是一个概括、形象的描述,随着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实际经济的运行、变化绝对不是一竖一横这么简单,而是要经历一个非常动态、复杂的经济动能转化和结构调整的过程。这个过程,不可避免要付出“阵痛”和代价,而且实际推进的速度、节奏、路径也会面临比较多的不确定性,挑战是比较大的。比如我们讲“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这“三去”,去库存可能相对简单一点,但去产能、去杠杆可是实实在在的“硬骨头”,涉及大量的利益调整和债权债务变化,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包括地方国企、央企可能还要面临破产、重组,这必然会带来企业转型和员工再就业的问题、银行不良资产上升的问题、民间债务风险传导的问题等等。而且,当前的国际环境又未能为我们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大家都很清楚,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经济复苏总体很不理想,近期一些国际组织又下调了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预测,另外类似英国公投“脱欧”等“黑天鹅”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仅很难从国际市场上得到助力,甚至还因为要承担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应有的责任,而要承担起额外的负担和压力。所以,可以预见,经济L型增长将是一个十分艰巨和充满挑战的过程,对此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做好准备,不能掉以轻心。

但与此同时,也要防止走入另一个极端,就是对中国经济的前景产生悲观。实际上,如果我们冷静地观察、分析,就会发现,尽管当前改革和经济增长确实面临较大挑战,但也有很多乐观的、积极的因素,需要我们凝聚共识、增强信心。我个人的观察和体会是:首先是大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有目共睹,期间我们也经历过各种困难,但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不一样的发展道路。对此,我们还是要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是微观的经济观察。这里我想举工业企业的例子,因为工业企业是目前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面临困难最大的部门。我们内部的研究显示,前几年对工业企业困扰最大的成本上升问题,目前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边际改善。比如财务成本,数据显示,全部工业企业利息成本累计同比增速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已经由正转负,今年上半年全部工业企业利息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已经降到1%左右,是近16年来的低位。又比如税负成本,近几年中央减税让利的决心和力度是非常大的,按照国务院的统计,“营改增”从2012年开始试点,到2015年底已累计减税6412亿元,今年全面推开以后,预计还将减轻企业税负5000多亿元。这些都将对企业经营状况的逐步改善,特别是增强企业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动力产生很好的支持作用。最后是我们自身的经营体会。比如目前各界都非常关心的资产质量问题,从我行的情况看,尽管持续还会有一些新发生不良,但近期不管是不良贷款比率还是后四类贷款比率都已经开始逐步企稳,这是不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目前经济其实已经进入一个相对底部并开始企稳了呢?总之,既要充分估计困难,但更应该增强信心。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认识。

第二,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应该重点关注哪些趋势性的变化?

这个问题,在座的很多专家、领导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个人的体会有三点:

一是很多传统理念将面临颠覆。在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过去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甚至奉之为圭臬的理念,可能将面临颠覆。比如过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银行经营“只要有规模就会有效益”,现在这一点显然不再适用。又比如过去我们习惯性地认为“国企、央企、大中型金融同业一般不会违约”,近两年这一“金科玉律”显然已经被打破。再比如“债券市场、银行理财产品必须刚性兑付”、“国家不会让银行破产”等等,未来也将不再适用。事实上,不管是从权威人士对经济改革和宏观政策的解读,还是近期国新办两次吹风会透露出来的信息看,国家对于逐步打破刚性兑付、坚持市场化和法治化的立场和决心是非常坚定的。此外,在6月12日举行的2016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人民银行张涛副行长明确表示,要建设与整个金融体系相配套的退出机制,对于经营出现风险、经营出现失败的金融机构,要建立有序的处置和退出框架,允许金融机构有序破产。所以,我认为第一个值得关注的重大变化是理念的颠覆,过去的很多经验将不足以理解未来、适应未来。

二是银行业经营情况会加速分化。过去十几年,国内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所以整个银行业的发展迎来一个“黄金期”,“你好我好大家好”,普遍日子过得都不错。未来,随着经济增速下行、结构调整加剧,过去那种行业“普涨”的格局已经不可持续,分化将成为一种必然。这一趋势近两年已经日益明显。比如从去年和今年一季度情况看,整个银行业净利润同比增速仅为2.43%和6%左右,与过去动辄20%、30%的增速相比落差很大,而且不同银行之间的增速分化也开始加大。长远看,能够与时俱进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的银行可能会进一步脱颖而出。

三是传统金融行业之间的业务边界将更加模糊。这一趋势最近几年其实已经比较明显,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我认为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快,因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的很多新问题,客户对金融服务提出的许多新需求,靠传统泾渭分明的金融服务模式是很难解决的。比如对科创型企业的金融支持,仅靠PE或VC机构很难满足大量科创型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而仅靠银行贷款服务又很难解决风险收益的不对称问题。所以,我们看到近期监管部门已经着手在推动投贷联动的创新试点。又比如对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的金融服务,仅靠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的某一种服务是很难满足企业的服务要求的,往往需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甚至资管金融等的综合服务。此外,还有存量资产的盘活、居民财富管理以及支付结算的需要等,也对跨界、跨行业、跨境内境外的金融服务创新提出新的要求。以此为背景,未来传统金融行业之间、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业务之间以及实体经济、互联网经济与金融之间的边界将更加模糊。这是我讲的第二个认识。

第三,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应该如何转型?

这个涉及到具体的经营策略,各家银行的情况不同,实际的应对策略相应也会有所差异。从兴业银行的角度,我们认为重点应该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回归本源,稳健经营。要深刻认识金融服务业的本质属性,牢固树立金融衍生于经济、服务于经济的正确理念,坚持与实体经济共生共建共荣,不能掉入“脱实入虚”、自娱自乐的陷阱。要始终牢记金融是提供信用、经营风险的行业这一基本实际,更加强调转型、创新、发展与风险、内控、合规能力建设的相互匹配,努力提高经营管理工作的严谨性、合规性、有序性,始终坚持稳健经营,有序推进转型创新。

二是坚持特色,差异发展。在经济进入L型增长、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是大势所趋。这对银行的精细化、特色化服务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就是说,未来一般性、普遍性的金融服务,会明显过剩,银行要想适应市场、赢得客户,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通过差异化、特色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明确提出要跟紧国家战略,坚持轻资本、高效率的转型方向,着力驱动批发金融、工商金融、零售金融、资管金融“四轮”并进,努力建设最具综合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特色的一流银行集团这样一个目标。在具体业务领域,则要立足自身既有优势和特色,聚焦细分市场,做实做优做强城镇化与供给侧金融、投资银行、绿色金融、养老金融、中小金融机构综合服务、资产管理与财富服务、交易银行等“七大核心”业务。

三是把握趋势,持续创新。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比如如何准确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创新推出有较强针对性的供给侧金融服务方案;如何把握客户需求综合化发展趋势,大胆推进综合金融、跨界金融、跨境金融的创新,更好满足客户需求。风控模式的创新。比如如何抓紧建立与轻资本、轻资产以及科创型企业特点相适应的新型风险管控体系;如何立足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差别,建立健全更加差异化的风险管控模式。工具手段的创新。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把科技运用和金融创新更加深入地融合起来,不断提高银行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银行的转型工作始终离不开监管部门的理解、指导和支持。特别是在经济L型增长格局下,银行转型的环境越发复杂,监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也越发重要。借此难得机会,我提两点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地鼓励差异化发展。一方面,在具体业务特别是银行个体特色业务、重点业务的监管和规范上,能够更加灵活,保持弹性,避免“一刀切”。另一方面,对一些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又有很强社会效益的业务,应该考虑出台一些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比如对于绿色金融业务,央行可以向商业银行提供再贷款,鼓励银行扩大绿色信贷规模;银监会对绿色金融产品项下的资产,可以实行比较优惠的风险权重和资本监管要求;鼓励开展绿色资产流转特别是证券化,扩大绿色金融市场参与面和规模;鼓励商业银行发起设立绿色产业基金,以更加灵活的方式推动绿色金融项目落地。

二是坚定不移地鼓励创新。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创新容忍度,允许试点甚至“试错”。特别是综合金融的创新,比如投融资模式的多元化创新、融合式创新,是大势所趋,只要商业银行建立起比较好的风险隔离机制,同时又是切实服务于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就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五、浦发银行刘信义:中国银行业未来具有广阔空间


浦发银行行长刘信义

我借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未来商业银行可持续盈利模式建立的一些观点,中国的银行业发展当中跟国际银行业有很多共同的规律和特点。但中国银行业所处的特殊阶段,还有中国经济所处的特殊阶段,会有很多自己鲜明的特点,因此,所面临的挑战和对策也是有很多不同的特点。

首先对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我们是抱有着充分的信心的,因为其还有巨大的空间。这个信心来自于三个方面:第一,对中国经济未来长远的空间抱有坚定的信心;第二,中国银行业所拥有的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市场地位,包括监管水平、公司治理、资本充足、内控、人才等等;第三,来自于对大陆法系国家银行业在金融体系当中占有主体地位的认知。基于这些方面,所以我们认为中国银行业未来具有广阔的空间。

但是如果要做成一家百年老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起码我们认为,在利率基本市场化以后有五个方面的挑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第一,客户的需求日益复杂化和综合化,对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统筹管理能力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第二,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挑战;第三,在国家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背景下,银行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第四,商业银行在体制机制、商业模式方面的创新还不能够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需求,精细化、集约化的管理水平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第五,外部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刚才也有很多银行家都谈到了,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面临重大的挑战,银行业风险管控的能力和内部自我修复的能力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面对上述的挑战,对标我们国际上优秀的商业银行走过的道路和他们所做出的最佳实践,我们认为商业银行要重构我们的可持续盈利模式,着重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发挥协同效应,有效发挥综合化的经营能力。“十二五”期间我们银行业的综合化、国际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主要的商业银行正在加快向多牌照、战略合作、综合化转变,我们浦发银行也顺势而为,加快了综合化银行发展的步伐,现在我们有七大类的经营牌照,我们也深深感觉到银行本体的协同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二,提升数字化的经营管理能力,构建互联网银行的商业模式。目前商业银行“互联网+”的趋势,加大了对科技资源的投入力度,使用了大量的数字化的设备。我们都知道,数字化设备并不是数字化的经营能力,商业银行需要构建数据核心的生态体系,发挥数字化经营平台的倍增效应,提升数字化经营管理的能力。

第三,推进轻型化的经营,提升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十二五”期间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非利息收入增长很快,但是与发达国家主要商业银行占40%—50%甚至更高的中间业务收入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并且我们现在重资产的风险度还很高,大部分中间业务收入和授信业务和授信客户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与授信业务、授信客户无关的中间业务占比还更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推进银行轻型化的建设,降低资本的消耗,比如可以重点发展投行、托管、资产管理等轻资产、轻资本的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推进存量资产的化“重”变“轻”,建立轻型化的组织架构,加快网点的轻型化和智能化的转型升级。

第四,有序推进国际化的经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早期我们中国银行业的开放是以“引进来”为主,体现的是“我中有你”,“十二五”期间我们中国银行业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体现的是“你中有我”的特点,海外的资产和收入贡献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与先进的国际同业相比,国内商业银行国际化的业务和收入占比仍然是较低的,还没有达到国际惯例认为的一个跨州的州际银行,国际银行的收入至少是40%,这是通用的标准,我们还远远的没有达到。但是在国家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总体部署下,中国银行业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国际化的水平,加快海外网点的布局,完善我们全球服务能力。

第五,建设集约化的管理体系,增强内涵的发展动力。集约化是现代金融企业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保持活力的根本要求,“十二五”期间中国银行业通过推动精细化的管理,运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提升了集约化的水平,经营效率有了很大的提升。面向未来,商业银行还是要继续顺应市场变化的新趋势,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管理,不断提升资本和风险的管理能力,强化科技和运营的支撑,切实提高我们集约化管理的水平。

各位朋友,“十三五”期间我们浦发银行也将和中国的银行业一道,加快创新驱动与转型发展的步伐,积极构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也还要努力的在相应的领域里加强专业化的耕耘,形成差异化的优势,共同开拓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六、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创新驱动  普惠金融


大家好!本届论坛的主题是“转型与突围”,潜台词就是,当前银行业面临内外部重重挑战,非常迫切地需要“转型与突围”。

然而,挑战并不是绝对化的,而是结构性的。以当前国内经济运行为例,“企业产能过剩”与“居民部分需求无法满足”的情况并存,“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与“金融市场资产荒”的现象并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与“房地产、大宗商品等部分资产价格有所反弹”的现实并存。在银行服务维度,同样存在结构性问题,银行业“部分领域同质化竞争严重”与“普惠金融潜力空间巨大”并存,我国通过金融机构借款的成年人比例不足10%,远低于20国集团平均水平。路漫漫其修远兮,构建更为有效完善的普惠金融供给体系,需要各位同仁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近年来,政府、监管机构鼓励发展普惠金融,去年12月31日,国务院出台了“普惠金融五年规划”,确立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保障手段。以往,一提到普惠金融,往往想到的只是扶贫、“三农”等关键词,以及特殊群体服务、弱势群体帮扶等专项工作,当然,这些工作都非常重要!但普惠金融的面应该更广。在银行业转型和突围的关键阶段,普惠金融不仅是银行履行社会责任的应尽义务,也是银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借此机会,我就如何“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普惠金融”谈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就是既要“普”,又要“惠”,其中“普”是数量维度的要求,“惠”是质量维度的要求,两者缺一不可。“普惠”必须紧贴时代的变迁,对接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挖掘身边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需求,而这一切必须通过创新驱动来实现。

我要谈的第一个观点是,怎样才能做到“普”。个人认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广覆盖”。通过科技创新,让银行服务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物理网点是银行服务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会面临“最远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并存的问题,即:对于个别较为偏远的区域,银行网点覆盖不到;而对于网点密布的区域,银行服务到达率不尽理想。比如我们今天所在的金融街,,银行扎堆,但不少上班族白天工作很忙,无暇去银行,晚上下班后,银行网点已停止营业。受成本、管理、安全等因素制约,银行不可能无止境地通过扩张网点数量和延长营业时间来解决上述两个“一公里”问题。可喜的是,通过科技创新,能大幅提升银行服务渠道的覆盖面。一方面,可以对网点进行智能化、轻型化的改造,运用“远程视讯柜台”实现24小时无人值守、有人服务,布局社区银行、智能网点,实现银行有形服务渠道低成本、高品质的延伸。另一方面,丰富线上服务模式,以多元化电子账户体系为基础,通过直销银行、手机银行等新渠道,打破藩篱,引导行内外客户便捷使用线上渠道,降低金融服务对有形渠道的依赖。现在广发银行有四分之一的网点铺设了VTM,客户全天候均可以通过远程柜员办理复杂业务;电子渠道交易替代率超过96%,绝大部分业务可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完成。

二是“低门槛”。通过产品创新,减少客户获得银行服务的限制条件。出于审慎经营和风险防范的考虑,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会设定一些门槛和审批要求,这种情况在银行资产和负债两端都存在,也间接导致了金融服务的普及性受到一定制约。在资产端,突出表现为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近年来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种情况已有明显改善,包括广发银行在内的多家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贷款时,正从主要依赖标准财务信息判断企业经营情况,向大量运用非财务信息多维度评估转变;从主要依赖固定资产抵押物发放贷款,向提供信用贷款、股权融资等多种融资模式转变。今年3月,广发银行对小企业“捷算通卡”进行了特色升级,基于大数据分析,推出“主动送贷上门”的融资服务功能。大家或有疑问,小企业贷款是不是不良率偏高?广发银行实施小企业业务专营机构管理,我们有三分之一的网点设立“小企业金融中心”、专门做小企业业务,通过一套有效的风控技术和流程,不良率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其中,根据大数据分析主动送贷输血的小企业客户,由于这些客户在我行做结算、我行掌握其真实交易结算数据,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不良。我相信,未来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会越来越容易。在负债端,突出表现为对居民理财投资渠道的限制。近年来老百姓的理财意识越来越高涨,特别是在利率下行期,大家都在寻找风险可控、收益可观的投资渠道,银行作为理财市场中流砥柱的作用日益凸显。但传统理财产品有刚性门槛,比如银行自研理财至少要5万,信托类产品甚至单笔超过100万,让不少大众客户望而却步。在负债端降门槛,有赖政策与时俱进,也需要银行加快创新步伐,开发更多适合草根一族的产品,比如兼具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智能存款”产品,“1分起投”的网络金融产品等。广发银行的“月光宝盒”APP就提供了方便灵活的低门槛投资渠道。

三是“高频率”。通过流程创新,让常用的基础金融服务需求最大程度得到满足。普惠金融面向的客户群体,其金融需求一般具有单笔金额小、使用次数多的特点,比如老年人的养老金代发、农民工的转账汇款、小微企业的小额借贷等等。银行须进行科学的流程设置,优先满足客户最常用、最普遍的基础需求,比如在网点柜面的窗口动态调配、电子渠道的菜单界面优化等方面,向基础金融需求倾斜,同时,银行工作人员应积极引导客户使用资金归集、产品定投、手机银行免费转账等功能,降低客户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这样,有利于银行与客户建立高频度的服务联系,深度挖掘客户需求,为提升服务品质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银行实现金融服务的快速推广复制,形成规模效应,为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普惠普惠,谈完了“普”之后,我的第二个观点是,如何才算“惠”?也包括三方面的内涵:

一是“实惠”。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归根到底是要给客户的生产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银行在产品设计时必须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模式创新。在研究自身盈利模式的同时,也考虑如何给客户带来实惠。比如,几年前我在北京的一些专业市场调研时了解到,很多做小生意的客户,每次需要资金周转的时间只有两三周甚至几天,但银行贷款的期限一般是三个月甚至半年以上,这样客户融资就会出现“贷长用短”,增加成本负担,于是我们根据客户需求推出“一次审批、循环使用、随借随还、按天计息”的经营性贷款产品,借一天的钱只需要付一天利息,既方便,又节省成本,一旦获得银行的授信额度,“银行的金库就是客户的钱袋子”,在额度内随时想用就用,深受客户欢迎。

二是“优惠”。普惠金融的主力客户群大多议价能力和成本承受能力较弱,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不能简单按照“一单、一事、一了”的即时成本进行定价,而是要开展管理创新,动态评估投入产出的长期趋势,结合客户的实际情况给予一定的优惠甚至补贴。这不仅是银行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实际体现,也有利于通过“以量补价”提升整体规模。比如,提起“广发信用卡”,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优惠多”(每周五广发分享日“买一送一”等等),确实我们每年都投入巨资开展各种优惠活动。这些投进去的真金白银不仅让我行赢得口碑、增加了业务量,还让客户真切地感受到,用广发卡能够获得更多优惠。

三是“互惠”。普惠金融是银行业转型发展的一片新蓝海,是银行从“竞争白热化”到“占据空白点”的理性抉择,会有越来越多的银行参与其中。普惠金融的“广泛性”和转型发展的“差异性”并不矛盾,良好的金融生态应该如同适度错位、分道明晰的高速公路,各家银行并行不悖、各富特色,普惠金融的巨大市场空间也为各家银行提供足够宽广的车道。有人担心银行都重视普惠金融,着力发展小微金融、消费金融等业务,会不会从过去垒大户的同质化转变为普惠金融的同质化。我认为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银行要推进战略创新,坚持差异化的特色定位,运用差异化的服务手段,实施差异化的管理方法,根据自身的业务特长、区域摆布、风险偏好、收益诉求等实际情况,对普惠金融客群进一步细分和深挖,在惠及广大客户的同时,找到适合银行自身的商业模式和盈利增长点,力促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

发展普惠金融,个人认为要有三个条件:第一,要有服务普罗大众的情怀。第二,要有卓越的风险控制技术。第三,要有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放眼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银行业的具体服务形态可能发生难以想象的变化,但广发银行普惠金融的“初心”不变。我的发言就到这里,恳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邵平:银行业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 惊心动魄


平安银行行长邵平

很高兴又和大家相聚在2016年的银行业发展论坛上,借此机会,想和大家就当前银行业遇到的热点问题做一些交流。

一、周期的考验:商业银行之冬

根据权威人士的判断,中国经济进入了一个“L”型的发展阶段。在邀请函上,主办方也清晰地阐明了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对银行人来讲,可以说现在进入了一个“焦虑时刻”。

近几年,银行的利润增速断崖式下跌,从2011年的36.34%锐减到2015年的2.43%,今年1季度虽然有所回升,但也不排除季度调节的偶然性因素。从30%多的高增长到接近零增长,银行业只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变化。

比利润增速下滑更为严酷的现实是,商业银行不良率的攀升。从2013年3季度开始,银行告别了过去多年不良的“双降”态势,不良率和不良额大幅回升。今年一季度,行业不良率上升到1.75%的水平,关注类贷款占比上升到4.01%,拨备覆盖率下滑到175.03%。鉴于全球日益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汇率风险的相互交织,索罗斯也放言:基于他60年的经验,金融危机再一次慢慢展开。英国脱欧及其引起的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也让整个世界错愕不已。现在要对中国经济触底和不良率见顶的时间做判断,可能还为时尚早。

最为严重的是:银行在新增信贷的投向上也面临“资产荒”的问题,原来风险较小的国企债务、地方政府担保的信用债也开始爆发风险。新增资产缺乏“安全区”,银行腹背受敌。去年我在论坛上讲的:“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三十年未有之变局,大跃进的时代结束了”,现在看来,事实被不幸言中了。

处在这样严峻的时刻,银行人的心中可能都会升腾起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会好吗?中国银行业的明天会好吗?”。银行业的离职潮恐怕来源于此吧。

钱穆先生说:“在现实中发现问题,从历史中寻找答案”,如果从历史长周期看,中国银行业进入了一个怎样的历史阶段呢?“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要看清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短期的焦虑中抽离出来,放在长周期里回望历史的河流,去深刻地剖析原因,把握其中的规律。

二、周期的规律:银行经营的“道”与“术”

实际上当前银行业面临的困境,其背后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果说银行本质上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那么,我们是否在风险的管理上出现了理念上的偏差呢?最近我始终在思考银行业的一个术语:RAROC——就是经过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这个词出现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它充分体现了现代银行的审慎经营理念,就是要将未来可预计的风险损失量化为当期的成本,对当期收益进行调整;同时为非预期损失做出资本储备,使银行的收益与所承担的风险挂钩,进而衡量资本的使用效率。我认为这个词对我们当下中国银行业的启示意义是重大且深远的。

前些年,很多银行在繁荣期高歌猛进,追求高额的会计利润,而对经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缺乏考量;不良资产大量侵蚀利润的现实告诉我们,现在进入到了风险调整的时侯,我们原来创造的报表利润正在被风险无奈地调整着,我们在还历史的账。“出来混总是要还的”,RAROC代表的规律在长周期中起作用了。我们都习惯了顺周期经营,对风险则是有意无意的漠视。所以,摒弃短期的激进,回归长远的理性,使银行长期保持稳定的RAROC回报,这就是商业银行的经营之“道”。

回顾历史,金融景气度与经济周期高度一致,银行利润的波动更高于经济的波幅,这是无法回避的长期规律。既然中国经济将经历一个L型的发展阶段,那么期待银行资产质量快速反弹、利润恢复高增长就是不现实的。银行需要认清这一规律,敬畏这一规律,回归到合理的增长目标上来。

把握住稳健经营的“道”,银行就有了走向未来的可能;但要在困局中突围,脱颖而出,还需要构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管理水平,这就是银行经营的“术”。在之前的黄金十年中,借助于经济飞速发展、牌照垄断和利率管制的红利,银行很容易一飞冲天。这一片浮华也让银行患上了“懒惰病”和“盲目自大症”。比起国外优秀银行深厚的经营管理积淀,我们还略显单薄,这也是中国银行业陷入增长瓶颈和风险陷阱的原因。以富国银行为例,它始终坚持 “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帮助客户在财务上取得成功”的经营理念,抵制住了次贷业务、衍生工具等高收益领域的诱惑,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流程优化,将自身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因此,富国才能在次贷危机中弯道超车,超越花旗成为了全美市值最高的银行。

明晰了“道”和“术”,把握了长周期经营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客观看待银行当前的困难——这是在经济大周期下银行所必然经历的历史阶段。回顾那些从几次危机中走过来的国际大行,会发现它们都经历了一个周期性洗礼的过程。1913年的前20大银行中,有15家都已成为过眼云烟,但巴克莱、花旗、法兴等经受住了周期的考验,到今天依然立于潮头。过往的历史反复印证着一个真理:穿越周期,是银行的必修课。真正的百年老店,无一不是经历多次周期考验而屹立不倒的强者。

三、周期的超越:呼唤银行家精神

“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刻”,桑德伯格的这句演讲词,也许是当下对于银行人最好的警醒和鼓励。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完整经济周期的考验,会真正塑造出兼具“道”和“术”的银行家,诞生出中国的银行家精神。那么,什么是我们心中的银行家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要牢固树立稳健经营的信仰。金融是“剩者为王”的行业,稳健才是打造百年老店的不二法门,银行在实际经营中,很容易走向稳健的反面——激进,以过度承担风险为代价,去追求短期的利润。2015年德意志银行过度涉足高风险的大宗商品衍生交易,致使巨亏68亿欧元的事件,殷鉴不远。这样一家老牌的国际标杆银行,在外部竞争和股价压力之下,也陷入激进的“囚徒困境”。花旗前CEO普林斯说“只要音乐还在继续,你就不得不跳舞”,就是这种心态的写照。可见树立稳健经营信仰之难!而正因为其难,才弥足珍贵。

第二,要矢志不移地加强战略管理。首先,要有保持战略定力的决心。保持定力是一种深刻的经营哲学。华为“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一个城墙口冲锋”,密集炮火、饱和攻击、持之以恒,就是保持定力的典范。但是,保持定力绝不像诗歌中说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那样浪漫,需要抵制各种诱惑、顶住业绩压力,甚至牺牲短期利益。而这需要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支撑,需要股东、董事会、管理层等深刻洞察银行的经营规律,不汲汲于短期的繁华,也不戚戚于暂时的困难,才能真正做到“面对风雨,不动如山”。其次,未来银行间的分野将不仅仅体现在战略的选择上,更主要的将体现在战略的执行上。银行要实现行稳致远,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既定战略的实施,形成“集中、连续、一致”的战略行动。让战略执行成为银行的行动自觉和行为习惯,不摇摆,不犹豫、不彷徨,在喧嚣混乱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真正走出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要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资产质量在不同商业银行之间整体的差异性、同一商业银行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同一区域业务不同商业银行分行之间的差异性,从某种程度上说,是管理的差异性造成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及其金融增长模式已经终结,内涵式集约式的增长模式已经到来。因此,精细化管理将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行动的指南。中国的银行业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管理制胜的时代,通过精细化管理来寻求突围是必然选择。

四是要有创新的精神内核。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源泉,也是商业银行发现市场机会、服务实体经济并有效化解风险的重要抓手。但是,必须坚持有效创新。08年金融危机一个重要的诱因就是眼花缭乱背离真实原则的衍生品创新。我认为“有效创新”要符合三个原则:顺应政策而非寻求套利;支持实体而非资金空转;控制风险而非推波助澜。

1947年,国民党占领了延安,毛主席题写“光明在前”,他高瞻远瞩地指出:眼前的撤退,不过是暂时的困难,黑暗即将过去,曙光就在前方。展望中国银行业的未来,我也坚信“光明在前”。只要我们痛定思痛,洞悉历史规律,接受历史教训,勇毅笃行,奋发有为,就一定能够创造新的辉煌!经过经济大周期的洗礼,中国必将诞生出一批基业长青的伟大银行!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22岁已老?腹背受敌的读书郎欲靠上市挤进在线教育红海

2021-05-06 11:47
110731

腹背受敌!高冷的顺丰还是低下了头

2019-10-28 13:10
51268

利润腹背受敌 生猪养殖敲响“警钟”

2018-03-15 13:05
4230

重磅 | 银行业转型20大痛点与金融科技方案

2017-08-26 23:19
24388

亚洲开打货币战争 人民币腹背受敌

2014-11-30 16:21
742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