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走出去”,为了中国制造品牌的国际化
从过去一年的数据来看,国内彩电市场负增长,“走出去”成了中国家电企业更加倚重的一个发展方向。
来源:中国走出去
从过去一年的数据来看,国内彩电市场负增长,“走出去”成了中国家电企业更加倚重的一个发展方向。
2014财年,创维海外彩电销售400万台同比增长40%,机顶盒海外销售1100万台同比增长20%;2017年彩电冲击1000万台海外销量,三年内冰箱洗衣机海外销量目标则是100万台。
同时,国内彩电市场出现负增长,相比之下,海外市场成了创维今年规模增长倚重的一个发展方向。杨东文透露,创维正考虑收购一家国际企业,但是目前交易尚未完成,不方便透露更多细节。
创维发展历史上,重心放在国内,海外扩张经历不是很多,随着中国市场成熟,也需要将更多精力投向海外增量市场。
虽然海外的发展中国家地区比如东南亚都是增量市场,市场需求在较快增长,中国企业有进入机会,但也面临更熟悉这些市场的竞争对手的挑战,比如日韩和欧洲老牌电子企业,它们在当地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基础更好。
据了解,欧盟已成为中国家电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但出口产品基本上是以贴牌加工为主。中国白电整机制造企业和核心部件企业纷纷展开海外布局,例如海尔并购新西兰斐雪派克、华意压缩并购西班牙的Cubigel、美的第五大海外基地落户印度等。
中国家电企业虽然品牌认知度还不够,但产品技术已经追上国外竞争对手,性价比更好,也得到国外经销商认可,全球的家电中心曾经从欧洲转移到日本、韩国,现在正开始往大陆转移,优势此消彼长。
杨东文说,中国制造品牌的国际化,虽然过去几年也喊过口号,但并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碰壁后便退缩回来,创维现在全力进军海外市场,不是试探而是公司长远规划,不管多艰难都得坚持下去。
3月13日,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站提前刊发了最新封面文章《中国制造》,称中国制造业将一直保持三大超强优势,并带动亚洲制造业的发展,但这影响了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对于并不鲜见的“坐等中国工资上涨引发制造业产业转移”一说,该文认为将会是“失败者的投机取巧”。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年中国制造的“倒闭潮”和“回迁潮”让中国企业倒抽了一口凉气,需要承认的是,正如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所说,中国需要做的事情确实还有很多,比如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摆脱过去低端生产,走一种集约、有技术含量的生产路线是中国制造业取得发展的唯一方式。
效仿“制造强国”的五大特征
中国人如今在渴望上游,提升食物链中的地位。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高利润产品的产销要求先进技术和创新。受国内市场现状影响,中国企业很难在本土寻找到及时有效的先进技术,而这些,在海外寻找却要容易的多。
相对于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世界发达的制造业国家,中国制造业在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四个方面都有较大的差距。许多产品缺少核心技术,高端装备和关键部件依赖进口。这就造成中国市场上外资企业称雄,即便收取高价,消费者也趋之若鹜。
“制造强国”应该具备五大特征:一是拥有一定数量世界知名的企业;二是具备高创新能力及竞争力;三是掌握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四是效率提升与质量安全兼具;五是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实际现状与“制造强国”还相差很远,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企业赶超先进也优势多多。
中国制造企业突围,有两个强大的内生力:一是巨大的内需市场,二是强大的改革动力。中国企业必须学会运用这两个动量。
我国制造业发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多方面原因,但根本还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市场功能发挥不够。
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企业研发投入排名普遍偏低,在一定程度上便决定了我国企业往往只能在引进技术上进行局部的改良。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早在2006年韩国三星依托政府的巨额研发投入,动用166.6亿美元建设世界最先进的TFT-LCD生产线。抢占技术制高点后,三星就在液晶电视领域拥有了绝对的话语权。显然,如果不致力于推动能使我国制造业“独领风骚”的核心技术创新,将最终导致我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技术跨越”,更遑论引领未来制造业的发展。
产业升级还是根本解决方式
无法逃避的现实情况让中国企业只能正面面对。
过去几年,中国政府一直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提振实业、提升产业。李克强在国际上四处推销“中国装备”,被国际媒体冠以“高铁推销员”的称号。
一个较为成功的方面是产业内部转移。由于中国有差异性巨大的腹地,与一般国家不同的是,除了转移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产业升级外,中国制造还有巨大的内部转移空间。
除了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外,产业升级还是根本的解决方式。如何力争上游,重塑中国制造在世界市场的形象,是最重要一步。
对于中国制造的形象可以从几方面迈出第一步:首先是政府层面,政府制定一定的质量标准,这样有利于整个中国制造的质量和声誉在国际市场上的提升;其次是企业层面,应该积极创新,除了自主研发之外,可以利用“走出去”的机会掌握先进的技术甚至品牌。
短期来看,制造业方面,中国比较现实的选择是,凭借几十年发展打下的良好基础继续在中端制造业市场努力,以质优而价格相对低廉的性价比高的产品取胜。
过去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民间和政府累积了大量资本,中国在全球的投资逐步加大,一些中国企业外迁至东南亚非洲等地,这些也有利于获得更大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