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应主动改变信贷模式和信贷结构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已经进入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重大机遇,商业银行应该在落实去产能的同时维持自身的稳健经营,并且调整信贷政策培育去产能大环境,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协助解决
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去产能和供给侧改革已经进入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对商业银行而言是一个重大机遇,商业银行应该在落实去产能的同时维持自身的稳健经营,并且调整信贷政策培育去产能大环境,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协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商业银行在新经济格局下应该改变现有信贷模式和信贷结构,寻找自身新的发展点和新的增长点。
文/屠沂枫(中信银行总行办公室,《新金融——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一书作者)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业》2016年第5期
2016-2017年是产能过剩行业清理整顿的重要时期,全国范围内的去产能和去杠杆将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构成较大压力。同时,去产能政策的落地实施也会给银行业优化信贷结构,加快金融供给侧改革带来历史性机遇,商业银行宜甩掉包袱,改变现有信贷模式和信贷结构,从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发展以及新型授信模式创新中寻找增长的新动能。
充分认识去产能的困难性和复杂性
去产能仍然受到多重因素制约和影响。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特别是结构性产能过剩较为严重,去产能任务已经被摆在首要位置。去年底,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对“不符合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这就表明中央政府对去产能抱定了壮士断腕的决心。目前,去产能政策在相关行业落地实施还面临很多困难,例如,钢铁、煤炭和水泥行业产能压降指标数量巨大,我国钢铁行业的产能为12亿吨,需要在3-5年内压降产能1亿-1.5亿吨,即使完成指标,也仍未摆脱过剩局面。同时,钢铁去产能还受到了国际炒家和游资的干扰,今年3月,原本产能过剩的螺纹钢出现了一轮诡异的暴涨,促使中小钢企纷纷复产,扰乱了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的进程。
另以水泥行业为例,2015年我国水泥产能约为34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0%。2016年需求量还会下降,专家预计未来10年,我国将有1/2水泥产能退出市场。虽然水泥行业采用地区性轮流停产的措施应对产能过剩,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设备和技术落后的水泥企业还在勉强维持生产。这也给去产能政策落地以及压降指标的按时完成带来不确定性。
此外,去产能政策落地还需要地方政府、中央多个部委的配合,出台切实可行的配套方案和辅助政策。例如,在安置就业人员方面,据初步统计,此轮去产能过程,煤炭行业将涉及约130万人,钢铁行业涉及约50万人。虽然中央政府给予1000亿元专项资金,但如何用好这些资金并真正解决好企业职工转岗分流或就地安置等具体问题,也是影响去产能政策实施效果的关键因素。
去产能与银行资产质量存在博弈关系。钢铁、煤炭、水泥等行业在一些银行的存量贷款中占比较高,上述行业的集中去产能会造成部分企业关停并转,可能给银行的稳定经营带来多重冲击。因此,银行在如何对待产能过剩企业与稳定自身资产质量问题上处于两难抉择的境地。
2015年以来,商业银行均对产能过剩行业收紧了信贷审批权限。有的银行对铁矿石、钢贸、煤炭贸易三类企业实施了系统性融资控制,对贷款(含贴现)、汇票、保函、信用证以及银行账户债券投资等业务进行了锁定控制。对于存量授信,到期后项目贷款要全额收回,到期流动资金贷款和贸易融资要尽可能收回,续贷部分要加强增信措施。由于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模式单一,很大程度上依赖银行信贷。所以,上述举动会提高产能过剩企业的融资门槛和成本,而银行的抽贷和停贷也将可能导致此类企业关门停产。
从银行业不良贷款的分布看,批发和零售业、钢铁、水泥、煤炭、电解铝、船舶、光伏、煤炭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债务违约现象较为突出。据万得资讯统计,截至2015年第四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余额1.27万亿元。新增不良贷款成为银行业务的“重灾区”,而不良贷款核销后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利润侵蚀压力也会加大。更值得注意的是,从近期不良贷款发生的情况看,信贷风险开始出现从产能过剩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和其他行业蔓延的迹象,商业银行对上述趋势应做好充分准备。
调整信贷政策培育去产能大环境
明确认定标准,排查“僵尸企业”授信。截至目前,各商业银行内部相继出台了授信指引,结合自身经营情况进一步明确 “僵尸企业”认定参数,排查相关授信额度,做到“心中有数”,为下一步稳妥、高效退出相关企业的授信奠定了基础。
修订行业指引,合理引导资金流向。
一是完善行业准入制度,把好风控关口。国家去产能相关政策出台后,商业银行普遍提高了客户及所在行业的甄别标准。从行业成熟度、行业周期性、行业集中度和竞争态势、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子行业发展情况等因素进行了重新定义。例如,水泥行业的准入标准应为大型水泥集团及其下属核心企业,同时还要满足产能在3000万吨以上、新型工艺占比70%以上、符合国家环保政策等多项标准。2013年以来,商业银行还加强了对产能过剩行业客户的违约风险、信用评级、抵押担保等信息的动态监控,强化了准入和风控关。
二是锁定传统行业的优质客户,拓展优势领域。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差异加大,商业银行大多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特点为基础,实施差别化的行业授信结构调整。对具有区域优势的传统行业,通过节能减排和技术升级后,行业内涵发生了显著变化,经名单制审批可不受行业退出政策的限制。这类传统行业中的优质客户仍然是商业银行的服务重点,银行还要抓住机遇,重点保障优质客户的基础设施项目信贷需求,如公路、铁路、能源建设等行业,在政策范围内增加扶持力度,实现有效营销。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服务,促进信贷结构调整。商业银行正在通过大力发展贷款替代产品,创新产品项目,推进银行业务转型,从而实现传统信贷与创新业务的双轨发展。一些商业银行还积极探索与社会资本融合,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保护等公共服务领域,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共同参与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牵头并引导包括当地优质企业、保险资管、信托、证券、基金等机构设立基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还可与上述机构联合设立并购基金和专项性基金,用于产业升级、产业整合以及收购,实现投贷联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以贷款价格因素推进银行业信贷结构调整。对产能过剩企业将执行新增贷款、存量贷款的差别利率政策,对产能过剩和“双高”行业中的非核心企业的续贷利率应进行一定比率的上浮,使得贷款门槛逐步提高,尽量使其主动退出。
制定差异性授信政策,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商业银行根据《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将进一步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一是明确信贷导向,对“僵尸企业”及落后产能信贷政策从严,同时支持运作规范、偿还债务有保障的企业并拓展融资渠道。一些银行已经于今年初对“僵尸企业”实施了系统性融资控制,暂停了授信审批流程。比如,日前央企中煤能源旗下的中煤华昱公司公布了其6亿元的债务违约,公司经营和财务已经陷入借贷-还债-再借贷的恶性循环,偿债指标极弱,企业获得新增贷款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今后,银行将坚决压缩和退出此类企业的贷款,并关注企业的债务重组。
二是实行名单制管理客户,银行根据国家有关部委制定的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拟定客户“白名单”、“黑名单”制度,对优质企业纳入“白名单”给予重点支持,将经营不善、偿债能力不足的企业纳入“黑名单”并给予重点关注,逐步退出原有授信。目前,大多数银行已经对过剩产能行业或全部授信行业制定了“黑白名单”制度,部分银行还进一步制定了“授信预警名单”,一旦授信客户在其他银行或金融机构出现逾期贷款和不良贷款就会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提示本行对该客户加强关注或加强贷后检查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警和防范作用。
但是,由于客户授信信息来源于央行数据交换系统,一些地方性银行对企业的贷款、还款信息更新频率较低,信息存在滞后性。所以,“黑白名单”或“授信预警名单”可能出现误报或漏报情况。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商业银行总行一般会将上述客户预警信号作为参考信息及时通知相关分行或经营机构,要求其对客户实际经营情况进行核实。此类预警信息还将作为今后授信审批的参考资料予以全面考虑。
密切关注企业重组整合新动态。近期央企改革步伐加快,国资委正在清理亏损企业和非主业板块,同时把电力、军工、煤炭、钢铁、电子信息等行业作为央企在调整振兴中重组并购的重点,为去产能起到了带头作用。例如,连续亏损的中冶集团并入中国五矿集团,而中外运长航集团整体并入招商局集团、中国远洋运输与中国海运重组合并、南光(集团)有限公司与珠海振戎公司合并等,央企改革加速也可看做是对去产能的有益探索。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二三年内,商业银行应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参与相关行业及重点企业的并购和重组业务。利用银行的渠道整合优势,引入信托投资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为企业的并购、重组业务提供较低资金成本支持。同时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水平,维持企业良好运营态势,最终达到银企双赢的局面。
改变信贷模式和信贷结构
商业银行要在落实去产能的同时维持自身的稳定经营,也要在自身变革中寻求出路。当前,应抓住加快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机遇,主动改变现有信贷模式和信贷结构,从新兴产业和新型授信模式中寻找增长的新动能。
严控新建产能,警惕边淘汰边建设现象。在淘汰过剩产能的实施过程中,要特别警惕边淘汰边建设的现象,一些地区在去产能过程中搞淘汰与新增产能等量置换、异地置换等,实际上是对去产能政策的偷梁换柱。
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促进转型企业减负增效。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资源的合理配置,引导产业合理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宜对落后产业和过剩产能采取差别电价、差别地价和差别水价等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淘汰过剩产能和落后产业的政策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推进政府简政放权,落实减税、降费等优惠政策,发挥制度红利,帮助转型企业舒难解困,重振投资信心、创业信心和发展信心,营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良好环境。
支持战略新兴产业,优化银行信贷结构。商业银行支持去产能的同时应更加关注新兴产业发展,助力产业新动能的出现和转换。国家正在大力培育和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将会对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引领和带动作用。商业银行可重点跟踪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集成电路、生物育种、绿色生物产品、疫苗和诊断试剂、核电等清洁能源、资源循环利用、轨道交通装备、海洋工程设备、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文化创意等领域。上述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投向,风险测度以及对公、对私的市场营销方向和模式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和变化,值得商业银行密切关注。
探索科技银行模式,转换银行发展新动能。商业银行可探索把业务推进至科技资源富集的高新区,创新专业化科技园区支行模式。将支行建设在高科技园区内有利于充分了解园区内的高科技企业,培育银企之间的信任机制,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发展专业化科技园区支行不仅可以为商业银行带来新的盈利增长点,而且还可以逐步改变过度依赖传统重化工业的授信偏好,有效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与之相配套,商业银行还可建立一套长期、稳定的聘任机制,聘请一批兼职的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微电子、通讯技术、人工智能及文化创意领域的专家为相关的授信项目出谋划策,避免因技术风险或市场风险造成信贷资金损失。另外,通过专家咨询和介绍,可使分行或支行更早了解技术发展前沿和最新动态,从而及早介入相关企业和项目,分享企业带来的超额收益。
综上所述,去产能和调整银行信贷结构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去产能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势在必行,产能过剩问题是供给侧改革顺利实施的拦路虎,只有坚定保持去产能的战略定力,才能逐步改善产业结构,推动主要产业向更高层次演进和发展。
一方面,从当前情况看,去产能过程中还有很多实际困难,不能一蹴而就。去产能的艰巨任务需要政府、企业、银行等多方协同作战,特别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与市场看不见的手相联合,才能有效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在去产能的过程中也将大有可为。银行应积极参与此轮产业调整,发挥金融杠杆作用协助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同时,去产能、调结构的过程能激发商业银行的创新潜能。银行应把握机遇,主动改变以往过度依赖传统行业授信的局面,积极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在新经济格局中开辟业务发展的新前景。(完)
文章来源:《中国银行业》2016年第5期(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