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发现深圳企业走出去“狼性十足” 11%的企业已全球化
22日,深圳市政府部门和民间咨询机构联合发起的一项针对当地企业全球化程度的调查显示, 66家上榜企业正处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关键阶段。
来源:一财网
22日,深圳市政府部门和民间咨询机构联合发起的一项针对当地企业全球化程度的调查显示, 66家上榜企业正处在“一脚门里,一脚门外”的关键阶段。
这些优秀的企业不仅包括华为和中兴等发展非常成熟的企业,也包括一批静悄悄涌现出的、以高科技为主导的新锐公司。
上述民间咨询机构华也国际的副总裁乔迁介绍,在调研的企业中,50%的企业还位于出口阶段,39%的企业进入了区域型的跨国企业阶段,只有11%的企业真正达到了全球性企业的程度。
深圳高新技术企业云集,被誉为“创新之都”。这项调查对于了解全国企业的全球化来说,或许具有代表意义。
深圳研发投入和经济表现抢眼
调查项目名称为“2016年全球化·深圳100”,由深圳市福田区经济促进局、南山区经济促进局和华也国际联合发起。
华也国际CEO叶雪泥介绍,一开始他们想要做100个样本,但困难重重。“其中一个困难是数据不全,政府给的大部分数据是进出口和纳税状况,参考性并不强。采集数据的过程非常艰巨,最后只能做了60多个样本。”
上述调查报告不是按照企业的固定资产总和或年收入对深圳企业进行排名,而是通过对企业的全球化成熟度进行排名,包括管理及人才、合作模式、研发等九个要素。
调查主要聚焦于深圳的四大核心行业,分别为:高技术、健康医疗、新能源和新型材料、个人消费品及服务。
为什么深圳会成为一家国际咨询公司选取样本之地?深圳的特殊性在哪里?
这和深圳目前的对外投资规模密切相关。深圳副市长艾学峰在当天的论坛上表示,2015年深圳对外投资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前三,对外承包工程规模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深圳市政府也在努力实现“到2020年培育形成一批新的本土跨国企业、本土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的数量达到8至10家”的目标。
叶雪泥则认为,深圳研发投入大,发展后劲足。此外,经济增长快,GDP总额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
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05%,PCT国际专利申请1.33万件,占全国46.9%,连续十二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2015年,深圳GDP总值也达到1.75万亿余元,和新加坡的GDP总量非常接近,差不多是一个交叉点。
但是,深圳的GDP增幅远远高于新加坡。2015年,深圳GDP增幅为8.9%,而新加坡的GDP增幅为2.0%。
在深圳GDP引人注目的背后,是深圳高新企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当地GDP的大力拉动。今年一季度,深圳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6%和11.9%,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75.8%和67.3%。
大批新锐企业成为深圳冲刺全球化的生力军
造就这些亮眼的数字的,除了华为和中信等发展成熟的企业之外,还有一大批新锐企业。
报告发现,深圳的全球化新锐型公司,数量众多,素质良好。这些公司全球化战略目标清晰而坚定,行动敏捷,不畏艰险,在技术、产品进军世界市场中,凌厉而凶猛,犹如“雪豹”。
这些企业多以初创型为主,以高技术为导向,自企业在本土成立之初就具备国际化的特征和全球化视野,其产品和服务也是针对国际市场,定位于全球。
报告称,这一大批全球化新锐公司几乎是静悄悄的涌现,形成了深圳冲刺全球化战略目标的生力军。
为什么这些企业会集中地出现在深圳?
深圳一位研究区域经济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珠三角的企业,尤其是深圳的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这些年在摸爬滚打中,充分地经历了市场的洗礼,狼性十足,对市场的风向非常敏感,企业活力很强,这也创造了深圳这种适合初创企业打拼的氛围,吸引了众多后来者。
而在叶雪泥看来,深圳这座从小渔村发展而来的城市非常年轻,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八九岁,“这个城市也有着非常完整的供应链和创新的气候。”
新锐企业代表人物之一黄源浩对这句话感受颇深。他是一位3D传感器生厂商,3年多以前从美国回来创业。
对他来说,完善的硬件产业链是他最终决定将企业设在深圳的主要原因。他告诉本报记者:“深圳的创新创业环境是最好的,因为周边的代工厂多,原材料供应商也多,硬件产业链完善。这对于做智能硬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地方。”
另一家新锐企业光峰光电早在13年前就在美国创办了,但是10年前搬到了深圳。企业创始人李屹回忆起当时的决定说:“那时候觉得深圳是一座沉得下心的城市,我们愿意在这里待下来,一步一步地走。”
他补充道:“当时影响我来深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华为。华为这个公司能够沉得下心来,我觉得在它身上能看到深圳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