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尔56亿收购美国通用,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
55.8亿美元天价收购,海尔再扩国际版图,震惊美国!我们来一起详细解析一下这笔并购,也为中国企业家全球并购提供借鉴!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互联网热点 (ID:web-news)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综合整理
55.8亿美元天价收购,海尔再扩国际版图,震惊美国!
我们来一起详细解析一下这笔并购,也为中国企业家全球并购提供借鉴!
中国家电业最大一笔海外并购
近日,海尔收购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交易完成,最终收购价55.8亿美元。此次对通用家电的收购,潜在买家众多,其中不乏三星、伊莱克斯、LG、美的等全球知名企业,最后被低调行事的海尔夺得花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是美国标志性企业,在美国发展有百年历史,备受美国当地用户的认可。在欧美市场,GE、惠而浦、博世等家电品牌长期霸占中高端市场,这恰是中国企业最难攻下的领地。
拿下它意味着就拿下了它的研发、渠道、产品、品牌,更重要的是它拥有大量高端市场的用户,这对于极力拓展国际化的海尔而言,尤为重要,比联想收购IBM的意义还要大,能全面加速海尔的国际化进程。
这次,海尔做到了!
这不是海尔公司的海外第一次收购!
2011年,海尔以100亿日元左右的价格,收购日本三洋在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的洗衣机、冰箱等电器业务;2012年,海尔又以7亿美元的价格,拿下新西兰家电企业斐雪派克。
海尔收购通用家电,既是海尔国际化进程的里程碑事件,也是中国家电进军国际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
青岛市电冰箱厂是海尔公司的前身
1984年,34岁的张瑞敏入驻青岛市电冰箱厂。他是短短一年中被派来的第四位厂长,前三位都已负气离开。他刚一上台,就颁布13条规定,从禁止随地大小便开始,揭开了海尔现代管理之路。
1985年的一天,一位朋友要买一台冰箱,结果挑了很多台都有毛病,最后勉强拉走一台。朋友走后,张瑞敏派人把库房里的400多台冰箱全部检查了一遍,发现共有76台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张瑞敏把职工们叫到车间,问大家怎么办?多数人提出,也不影响使用,便宜点儿处理给职工算了。当时一台冰箱的价格800多元,相当于一名职工两年的收入。张瑞敏说:“我要是允许把这76台冰箱卖了,就等于允许你们明天再生产760台这样的冰箱。”他宣布,这些冰箱要全部砸掉,谁干的谁来砸,并抡起大锤亲手砸了第一锤!很多职工砸冰箱时流下了眼泪。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月里,张瑞敏发动和主持了一个又一个会议,讨论的主题非常集中:“如何从我做起,提高产品质量”,三年以后,海尔人捧回了我国冰箱行业的第一块国家质量金奖。
张瑞敏说:“长久以来,我们有一个荒唐的观念,把产品分为合格品、二等品、三等品还有等外品,好东西卖给外国人,劣等品出口转内销自己用,难道我们天生就比外国人贱,只配用残次品?这种观念助长了我们的自卑、懒惰和不负责任,难怪人家看不起我们,从今往后,海尔的产品不再分等级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把这些废品都砸了,只有砸的心里流血,才能长点记性!”一场砸冰箱的事件,不仅使海尔成为了当时注重质量的代名词,同时也震服了所有的人。
结果,就是一柄大锤,伴随着那阵阵巨响,真正砸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从此,在家电行业,海尔人砸毁76台有缺陷冰箱的故事就传开了!至于那把著名的大锤,已经收入国家历史博物馆。张瑞敏有着严格的产品质量意识,只有严格要求,企业才能朝着正规的方向迈进。
张瑞敏一直认为,“国门之内无名牌”,所以,他的理想是将海尔打造成世界名牌。
1998年,海尔启动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之后的十年时间,张瑞敏一步步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如今,海尔冰箱已经成为世界电冰箱行业中销量排名第一的品牌,海尔集团已经成长为世界第4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已经进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并在美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约旦等国家建立了30个制造基地,形成了全球化的网络。
今天的海尔创造逾了千亿人民币的年收入、打造成为了国际品牌、晋级全球500强。
中国品牌进军国际
通过收购来打开欧美中高端市场,于中国企业而言,是最有效的捷径。
海尔之前,还有大批中国企业出海觅食,寻求收购标的。
早在2004年,TCL收购了汤姆逊的全球彩电业务,同年收购了欧洲手机制造商阿尔卡特朗讯;2011年,海尔也在日本收购了三洋。去年6月,创维正式收购德国老牌电视机制造商美兹的TV业务,同年8月初,海信正式对外宣布以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彩电工厂和夏普电视美洲地区(巴西除外)五年品牌使用权。
家电企业疯狂海外并购的背后,意味着中国家电产业发展阶段的全面升级。
海尔对通用电气的这次收购,吹响了中国家电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号角!
拓展阅读:每周拿下一家德国科技公司,中企高举海外并购大旗
德国Kuka公司生产的机械臂。
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资企业大举收购德国科技公司意图何在?数据显示,今年年初以来,中国投资者以大约每周一家的速度收购德国公司。从年初到目前为止不足六个月的时间内,中国投资者已经向24家德国公司发出了收购提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交易包括:美的集团以约40亿欧元收购德国工业机器人及自动化生产设备制造商库卡集团,中国化工以10亿美元收购德国先进的塑料和橡胶处理设备生产商克劳斯玛菲集团,以及北京控股以15.9亿美元收购一家德国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
按照这一速度,2014年创下的28家的纪录将很快被超越。而在收购支出方面,截至今年5月中旬,中国投资者已经向德国公司提出了相当于91亿美元的报价,远高于2014年26亿美元的纪录水平。
在对收购目标的选择方面,一些收购对象被视作德国“工业4.0”倡议的关键参与者,对实现德国在制造业和工程技术方面的宏伟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企业出海大举收购德国科技公司,主要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室主任张建平:
现在很多中资企业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足够规模的资本以及市场竞争力,但是像技术、研发、全球的营销网络以及品牌的管理和运营等方面,对很多中资企业而言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到德国去收购这些公司,有利于中资企业拓展全球市场,同时也能获取一些比较重要的研发平台、设计平台以及国外优质的技术人员,这对于中资企业培育国际性的跨国公司是非常关键的。
德国的一个工厂里,Kuka公司生产的机械臂正在给一辆梅赛德斯-奔驰汽车安装挡风玻璃。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国在欧洲总共进行了119桩收购交易,其中24桩发生在德国,法国、英国各占15桩。
按交易额计算,今年以来中国在欧洲进行的收购交易中,与德国企业进行的交易规模排在第二,而和瑞士企业进行的交易规模位列第一。中国与瑞士共进行了11桩收购交易,总额约488.1亿美元。
不过,欧洲只是中国企业开展大举收购活动的目标地区之一。放眼全球,年初迄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积极的海外收购国。张建平认为,从全球资产估值和经济复苏的情况来看,目前正是中资企业开展收购活动的有利时机。
张建平:金融危机以后,特别是在欧债危机以后,中资企业出海收购外国企业的势头是比较迅猛的。除了欧洲的企业,中资企业还在美国进行了许多收购的交易。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以后,全球大量资产的估值趋于合理。另外,全球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的进程中,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来进行收购兼并的活动,相对而言是具备一些比较有利的条件。
本文来源:澎湃新闻、互联网热点 (ID:web-news)清华五道口金融EMBA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