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贸区:金融创新服务“一带一路”
广东横琴、南沙、前海自贸区自挂牌一年多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一块立足珠三角、联动粤港澳的深化改革试验田。借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广东自贸区在金融创新中寻找新路径,以满足发展提速的需要。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李源清
广东横琴、南沙、前海自贸区自挂牌一年多以来,已经初步形成一块立足珠三角、联动粤港澳的深化改革试验田。借当前“一带一路”的战略契机,广东自贸区在金融创新中寻找新路径,以满足发展提速的需要。
在第五届金交会开幕前夕,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跟随金交会采访团前往南沙、前海等地采访调研创新金融情况。
南沙:大力发展航运金融
自贸区挂牌一年多以来,南沙金融改革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国内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在跨境金融服务、融资租赁、航运金融等多个领域开展金融创新,区内金融机构推出多个特色金融服务平台,并推出了多项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创新业务。
在自贸区金融创新政策利好吸引下,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及金融中介服务企业纷纷落户南沙。截至2016年4月底,南沙注册登记的金融业企业1121家,港资银行、金融租赁、消费金融、公募基金、航运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集聚,形成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兴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2016年3月底,区内银行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787.71亿元,同比增长19.9%;本外币贷款余额696.27亿元,同比增长30.2%;为五家跨国集团办理双向人民币资金池备案,累计结算金额31.99亿元;意愿结汇金额累计为7323.76万美元。
同时,围绕企业“走出去”业务需求,区内金融机构运用资产管理、跨境并购、财富管理、衍生品等金融创新工具,探索推出在资产负债管理、投融资工具、套期保值等多个方面的创新金融服务,有效降低“走出去”企业经营效益的波动,提升企业跨境资金使用的风险管理水平。自贸区推出的全国首个“跨境资产代客衍生品综合交易”业务,通过为企业提供“利率互换+期权组合+差额清算业务”衍生工具综合服务,为“走出去”企业境外融资提供头寸管理,满足企业差异化的套期保值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南沙大力发展航运金融,着力打造航运金融中心。自贸区挂牌至今,广州航运交易所累计完成船舶交易数681艘,交易额24.14亿元。“珠江航运运价指数”已正式发布。借助这一指数,广州将以南沙港为龙头,进一步强化在珠江航运市场的话语权,打造航运“广州价格”。配合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的建设,南沙区正积极引导各种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航运业,南沙航运产业基金已成立,以此促进航运金融、港航产业与船舶工业发展。
前海:增强对外开放先发优势
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自2015年4月挂牌运行以来,在投资体制改革、贸易便利化、粤港澳合作、金融创新、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累计推出146项改革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达35项,31项成果纳入广东自贸区首批60条创新经验,14项在广东全省复制推广;另有14项拟在全市复制推广,具有片区特色的制度创新框架体系初步成型。
制度创新显现巨大的集聚效应和改革红利。2015年,前海自贸片区发展迅速,已累计吸引61425家企业注册,仅去年一年新增的注册企业就高达41595家。在金融创新方面不断推进,目前已拥有多家要素平台和金融创新企业。
在与相关管理部门和企业的座谈会上,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了解到,前海在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资本项目扩大开放、金融机构创新等方面,实现了多个全国首次和第一,包括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试点、跨境双向发债、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外商投资股权投资试点等,为我国金融业扩大开放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其中多项改革经验已在国内其他地区推广。
作为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以现代服务业为载体,前海在加快深港合作、深入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阶段性成果斐然。目前,汇丰、恒生等一批标志性港资企业落户,前海港货中心一期已建成营业,区内注册港资企业超过3000家。这些港企普遍体量大、质量高,对前海整体贡献了30%的税收收入,增加值贡献占20%,成为自贸区经济发展主力。
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方面,前海蛇口自贸片区研究制定《前海蛇口自贸片区支持企业和个人 “走出去”工作方案》,支持招商局、中兴通讯、中集等重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积极推动与印尼等国家商建自贸园区或产业园区。
自挂牌成立至2016年4月,共有47个国家和地区在前海蛇口自贸片区设立企业。前海对外中方协议投资额达到了41.13亿美元,超过80%投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此外,前海企业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取得突破。2015年4月22日,前海金控在香港成功发行规模10亿元离岸人民币债券,吸引来自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42家投资机构参与认购,认购规模131亿元,12倍超购,创近年来离岸人民币债券市场超额认购倍数最高纪录,所募集的资金允许50%回流境内使用。
而在资本项目扩大开放方面,截至2016年3月,已有41家企业获得了QDIE(合格境内投资者境外投资试点)资格,累计备案35家境外投资主体,获批额度高达9.6亿美元,实际使用额度超过9成。并且,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境外投资者可以外汇或跨境人民币参与深圳碳排放权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