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是这样的
自10年前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业务在国内推出以来,其利用供应链产业集群的伴生网络关系
来源:在线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
10年间,从最初深发展银行的“1+N”供应链融资开始,各银行相继推出了“物流银行”、“融资供应链”、“电子供应链金融”、“特色贸易金融”等名异实同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到数万亿元规模,并且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推动下,供应链金融的创新模式正不断深化,发展势头锐不可挡。
挖掘产业链金融服务价值
在传统融资的模式下,产业链成员分别面临不同的压力,核心企业既需要扩大生产与销售,又需要不断压缩自身融资、降低财务成本。而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没有谈判地位,产品销售后应收账款回收慢,生产经营中融资难,面临原材料采购资金不足、产能难以扩大的困境;下游经销商则由于预付款、存货较多,资金占用大,又因自身实力较小,无法获得银行融资,难以扩大销售规模。供应链金融跳出了单个企业的局限,站在产业供应链的全局高度提供金融服务,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长期面临的难题,又拓宽了银行服务的纵深领域。
由于产业链上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上下游企业间商务活动频繁,银行可以寻找企业经营的规律,归纳共性的需求,制定标准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方案。比如,光大银行就推出了“总对总”工程机械按揭贷款业务,整合了工程机械行业从采购、生产、销售到终端采购的完整金融产品链,为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及终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提供包括应收账款保理、租赁保理、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兑仓、商票贴现、终端客户按揭等全流程金融服务。
借助于产业链的真实业务背景或预期应收账款等信用增强条件,使得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进而培养优质中小客户。光大银行通过合作的60家工程机械制造商,发展了合理代理商家千余家,为20万户终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业主提供贷款。供应链金融的意义就在于银行从单纯为产业链上的某个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延伸到为产业链上的多个企业或整个产业链提供金融服务,最大限度地挖掘产业链金融服务价值。强化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
不过,在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业务风险也在不断增大。2013年上市银行年报显示,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大幅攀升,其中,五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已达3743.15亿元,同比新增470亿元,其中,钢贸、矿贸等与供应链金融密切相关行业的不良贷款占了相当比例。
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重点,首先着眼于核心企业,关注资产或物权的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注重风险的可转移或可补偿性。风险控制方法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自留与风险补偿、损失控制等。风险回避就是对不能满足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的企业拒绝授信,银行应当对核心企业以及供应链成员企业分别设置准入信用评级底线,针对不同产品设置准入门槛。风险转移不仅包括通过出口信用险、应收账款保险等信用风险转移工具,也应包括在物流环节引入第三方物流企业等非银行业务的风险转移。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应当完善风险计量系统,建立与风险定价密切相关的风险补偿机制。在供应链金融实践中,由于涉及众多的物流环节,其操作的复杂程度远高于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因此,必须十分重视供应链金融风控中的操作风险控制,确保授信支持性资产的有效性与可实现性。
在操作风险控制中,物流方面必须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商品目录管理制度、逐日盯市制度、跌价补偿制度、巡核库制度。而在资金流方面,要制定与资金流循环相匹配的风险控制方案,锁定资金回款路径。在信息流方面,则要加强与外贸代理商、物流商、保险公司、政府机构以及信息提供商的合作,完善与交易各方的信息交流机制。
应避免陷入系统性风险
在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围绕贸易链发展融资链的特征非常明显,因此,许多银行争先把汽车、钢铁、船舶、电信、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石化、家电、港口等行业作为供应链金融的发展重点,根据上下游企业之间在生产经营上的关联性合理设计产品,为相关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对行业整体风险重视不够,也发生了因供应链牵累的许多风险事件。2012年以来,由于国内经济下行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钢贸商粗放经营、过度融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钢贸商发生大面积资金断裂现象,并逐步演变成区域性、系统性风险。近期,山西最大民营钢企海鑫钢铁资金链断裂,逐步暴露出矿贸业风险;2013年发生的以玉柴重工及斗山机械为代表的工程机械行业逾期贷款风险等,都向银行敲响了警钟。
上述事实说明,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必须要重视行业风险控制,因为单个企业的财务数据不足以反映整个行业的走势,要结合国家、行业以及区域政策判断市场走向来制定信贷政策,避免陷入系统性风险。银行应根据行业属性所处的发展阶段、产品特性、附加值高低、技术发展趋势、产品生命周期变化快慢、产品市场销售半径等,整体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充分识别行业中潜伏的各种信贷风险,制定适当的信贷政策。银行应高度关注重点行业与重点区域,定期开展动态压力测试,及早制定风险防控预案,严防单体风险传染与扩大。银行还要在与产业链上众多企业的合作中,收集更多的行业数据,有效运用大数据进行全面及时的行业风险分析,防范行业整体的授信风险。银行还应改进绩效考评机制与经营计划形成机制,通过采取一定的措施,对一线营销进行引导,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发展。
来源:在线供应链金融、供应链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