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贷比取消,动了谁的奶酪
文/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编辑部
来源;贸易金融微信
2015年8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删除了实施已有20年之久的商业银行75%存贷比监管指标,将存贷比由法定监管指标转变为流动性风险监测指标,并决定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
从监管指标转变成监测指标,存贷比取消,将会动谁的奶酪?
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即存贷比。存贷比最高75%,表示商业银行如果吸纳了1000元存款,最多只能贷出去750元,这限制了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
从银行业监管的角度看,很少人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用“存贷比”对银行业进行监管的国家。
次贷危机之前,欧洲、美国和日本皆无“存贷比”监管限制,存款准备金也不高——贷款规模不受制于存款,只受制于资本金。
欧美银行家是非常“有胆量”的,吸收10块钱的存款却敢于放出十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的贷款。正像大江大河的下游水流凶猛,源头却是潺潺细流。存贷款之间的大额资金缺口,需要他们不间断地在金融市场进行短期融资。银行生意做成这样,很容易出现风险失控。
2008年之前的三五年里,美国银行业的存贷比徘徊在120%的水平——吸纳100美元存款,美国银行家可以放贷120美元。多出来的20美元是美国银行家自己的钱,只要他们自己不觉得有风险,就能尽量多放出贷款。
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年之后,美国银行业的存贷比急速下降到80%的水平,仍比中国银行业“存贷比的法定水平(不得高于75%)”高一点。
2011年欧债危机中倒掉的比利时德克夏银行,曾是全球最大的城市银行,在2010年《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9位。德克夏银行的死亡非常容易理解:2005-2010年间,德克夏银行的贷存比分别达到197%、195%、191%、322%、293%、283%。
从存贷比指标的实际操作来看,每到月末、季末及年末考核时点,商业银行为了满足75%存贷比的监管要求,往往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或是发行短期高收益理财产品来达到揽储目的,存贷比监管,加剧了商业银行冲时点压力。
商业银行冲时点,高息揽储,储蓄者当然会从中受益,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一般会上浮,而理财产品利率一般会高于存款利率。不过,这一惯例在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以后会明显发生改变。当前,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已不到4.5%,这一数字在今年1月是超过5%的。
这里面有大环境因素,2015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央行频频通过降准、降息、逆回购等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进入下行通道,银行理财产品尤其是短期理财产品,由于银行冲时点揽储的需求消失,收益率迅速下移。
存贷比监管已成过去,但它依然是监管部门监测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一大指标,而其意义将完全回归到监管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