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银行存管之路多坎坷 几座大山要翻越
从之前平台暴雷的原因分析,资金池和假标自融是罪魁祸首(一个统计报告显示,约各占40%左右的比例),而且资金池和假标自融有往往连在一起,实践反复证明资金池和自融是高风险的操作。
从之前平台暴雷的原因分析,资金池和假标自融是罪魁祸首(一个统计报告显示,约各占40%左右的比例),而且资金池和假标自融有往往连在一起,实践反复证明资金池和自融是高风险的操作。
在监管方面,去年底出台的《征求意见稿》,12种行为被列为禁止行为,这其中包括自融、平台自我担保、拆期限等高风险操作,特别明确不得设立“资金池”,要求“银行金融机构” 存管,将客户资金和平台资金分账管理,并给了18个月的过渡期。今年4月中旬,各部委员再次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专项整治,全面摸底排查。
之前,这些行为带来的危害,已经十分明显。但是一些平台依然暗中大行其道、冒险前行,表面上资金项目一一对应,私底下资金池;对外宣传零逾期、零坏账、备用金先行垫付,私底下挪用资金池的资金填窟窿。
如今,随着监管的逐步推进,社会舆论也开始发生转变,银行存管已经提到日程上了,众多的银行和平台,都开始行动起来。然而,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银行存管的路却并不容易:
1、存管路上多坎坷,银行“趁火打劫”。
这个词有点过了,但银行在与平台的合作中,确实不够友好,不够open。国有大银行,态度可想而知;一些全国性的银行,对注册资金(比如实缴5000万以上,这也是5000万实缴谣言的由来)、平台的背景(国资、上市)门槛要求很高,95%以上的平台被排除门外;即使是一些比较积极的城商行,除了审核要求极为苛刻之外,也往往会有一些附加条件(最常见的要求以保证金名义存一笔巨款);还有一些是银行和第三方机构合作的,第三方机构也会乘机收一笔很高的技术服务费……而且,银行都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服务体验都不太好,比如有的充值、提现都要隔天到账……
2、存管前的准备,可能导致风险提前爆发。
“先顶着问题把平台做大,然后再找钱解决问题”,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是比较流行的一种做法。其中有一些,暗中设立资金池,为了快速发展、吸引投资人,对外承诺备用金先行垫付代偿(兜底),用资金池中的资金填补坏账,靠资金池和“局部的庞氏”支撑。存管前,需要提前消化解决资金池下面所掩盖的坏账黑洞。特别是对一些早期可能有较多坏账的老平台、大平台,这并不轻松。
3、运营模式的挑战,有很多的平台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淘汰掉。
资金池相当于一个资金储备,具有调节功能,面对相同量的项目,有资金储备的满标肯定更快,人气更旺。之前,很多没做资金托管的平台,暗中存在资金池,不一定全部项目都要错配,真真假假适度搭配一下,情况就会很不一样:当投资人不足时,会用资金池里的资金自我满标,增快速度(这和开发商雇人排队当托儿是一个道理);当投资人充足时,则继续蓄积资金,储备后用。即便是上面所说到的少数通过强营销,实现人气爆棚的平台,也会禁不住发一些“项目”圈住资金,所以经常有很多大平台、很厉害的平台账面上经常躺着很多钱。从投资人角度看,总是秒满、总是排队,“人气很好”。但去掉资金池之后,等于是“零库存”运作,由库存模式,突变“零库存”模式,会面临“人气下滑”、资金项目对接不畅等问题,压力与挑战可想而知。
4、传统优势逐渐丧失,平台评判标准发生变化。
随着行业的转型、随着规范性的增强,平台回归信息中介(不得担保),自融将被整治,过去所强调的实力、背景、交易量、成立时间等要素的增信作用将逐渐降低;而平台的好坏、安全与否,更多地取决于平台自身业务、交易模式和团队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