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之“蜜糖” 实体经济之“砒霜”
楼市已然泡沫化,大宗商品反弹但资金未入实体。
来源:证券时报
楼市已然泡沫化,大宗商品反弹但资金未入实体。
一季度资金放量,A股怎么会熄火呢?原来钱都跑到期货市场了。上周,期货市场上演“黑色风暴”,螺纹钢、铁矿石、焦煤纷纷上演涨停潮,现货价格也出现200-500元/吨的周涨幅。2015年12月17日至2016年4月20日,螺纹钢、铁矿石、焦煤分别上涨62%、65%和53%,大宗商品投资回报率远超其他品种。无怪乎,“周期归来”成为资本市场新逻辑。
问题是,就在去年底,重点钢企的钢材销售结算价不足1.6元/斤,被戏谑为跌破“白菜价”。根据国泰君安[0.00%]研究,2015年,钢铁、煤炭、玻璃、水泥的产能利用率在67%-68%,总产能中过剩产能占1/3左右,煤炭和钢铁的亏损面分别为95%和50.5%。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上述几个行业在“供给侧”大旗下成为“被革命者”。那么,是什么让大宗商品乌鸡变凤凰?
中国经济上半场的“绝代双雄”,楼市和基建联袂发力,被认为是大宗商品“周期归来”的发动机。楼市不愧为“周期之母”。一季度,新增贷款4.61万亿,创历史新高,近1/3(1.5万亿)投向楼市,多增的9300亿有一半投向按揭,金融“加速器”效应显现,“楼市+信贷”再次发威。一季度,新开工同比增长19.2%,去年同期则下降了18.4%;土地购置金额同比增长4%,去年则下降24%。新开工和拿地反弹,推动开发投资触底回升。一季度,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2%,而去年底仅1%。
楼市上游实现“V形大反转”,完全拜下游销售火爆所赐。货币宽松、居民加杠杆和地方刺激不断,今年一季度楼市可谓史上最火热的“小阳春”。
销售火爆,去库存压力迅速消弭。易居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3月,35个城市新房库存去化周期为11.5,这是2013年8月份以来,首次降到12个月的警戒线以内,三大都市圈城市库存普遍在7个月左右,开发商全面进入“补库存”阶段,这是近期一二线城市土地市场火热、溢价率高企的主要原因。同时,地方财力迅速补充,今年一季度城投债比2015年一季度增长200%以上,3月份地方债发行达到7887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政策性金融债达到4070亿元。
开发商补库存的同时,基建迅速发力,截至今年2月底,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PPP项目库收录了7110个项目,总投资8.3万亿元。其中,6000多个项目是2015年后发起,总投资6.8万亿元。楼市和基建“双引擎”加足马力,总需求迅速抬升,经济实现“开门红”,利好大宗商品,这是历史规律,2009-2011年、2012年下半年、2013年下半年,都曾出现过。
同时,2015年的开发投资增速创19年新低,外贸连续4年未达预期目标,加上“供给侧”改革,大宗商品价格甚至低于2008年,生产线全面撤退,供给弹性下降。楼市和基建突然反弹,让上游能源和原材料的供给端始料未及,涨价是唯一选择(美元指数见顶提供有利货币环境)。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我国经济之积弊非周期[-0.54%]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故大宗商品回升是暂时的,楼市繁荣仅让其获得喘息之机。但是,资金驱动使所有资产价格开始狂飙。当前,无论楼市还是股市,投机炒作风气很盛。楼市已然泡沫化,大宗商品反弹但资金未入实体,螺纹钢期货成交量超过沪深两市交易额、超过现货一年成交额,资金在期货市场这个高杠杆的零和游戏中“博傻”。谁都知道,大宗商品恶炒的后果就是通胀,央行货币政策开始突出“稳健”,楼市的体量再上台阶,紧缩后的冲击更吓人。
(作者单位:深圳市房地产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