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走市场化道路 不入歧途应选价补分离
市场化的关键,仍然在于不要将补贴与生产内容和面积直接挂钩,任何与生产挂钩的补贴都会扭曲市场。要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需要按照经营土地面积给予恰当水平的收入补贴即可。
文:梁文艳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摘要:市场化的关键,仍然在于不要将补贴与生产内容和面积直接挂钩,任何与生产挂钩的补贴都会扭曲市场。要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需要按照经营土地面积给予恰当水平的收入补贴即可。
本报记者 梁文艳报道
成本高昂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将退出历史舞台。
“2016年,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日前,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副司长刘小南在媒体通气会上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粮食近几年连续丰收,由于我国对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导致生产量、进口量、库存量“三量齐增”。因此,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必由之路。
临时收储政策迎来改革
对于粮食主要品种出现“三量齐增”的现象,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在使玉米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同时,综合考虑农民合理收益、财政承受能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因素,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据了解,2007年以来,决策层为保障农民利益,实施了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在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之初,国内外粮价价差不大,临储政策为保障农民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十余年间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2亿多亩。
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我国粮食产量连年丰收,其供求结构性矛盾凸显,玉米供需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副研究员、江苏省小麦产业链高级分析师张宗毅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玉米已呈现阶段性过剩局面,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加重、国内外差价扩大,产量高、收储高和进口高“三高”并存,玉米加工企业经营困难。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玉米产量4491.6亿斤,同比增加178.7亿斤。而2015年消费量仅在3500亿斤左右。同时,国内外主要粮食品种已连续4年多价格倒挂,目前国内外玉米每吨价差高达600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临储价格远高于国际玉米价格、更远高于高粱和大麦等玉米替代物的国际价格,同时也高于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出现了不仅东北和内蒙古的玉米几乎大部分卖给国家粮库,连不享受临储政策的华北地区的玉米也大量流入东北进而进入国家粮库,使得玉米库存不断加码、财政负担不断加剧、进口压力逐步增大。
“过高的临储价格,导致市场被严重扭曲,市场通过供求关系发现价格机制几乎完全失灵”。张宗毅说,农民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不是因为市场需求增大而是卖给国家粮库有利可图,玉米及其替代物进口数量不断增加不是因为国内没有生产足够的玉米而是因为我们生产的玉米大多卖给了国家粮库,而国家粮库因为价格过高无法卖给市场,用粮企业因为难以买到低价的玉米而难以参与国际国内竞争。
毫无疑问,市场机制失灵,导致了资源配置被扭曲。江苏省农科院朱思柱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政府主导的玉米临储政策的持续不利于生产稳定、市场运行和农民增收。必须要进行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决定玉米价格,适当补贴农民收益,引导农民进行结构调整。
体现市场化是机制关键
2016年玉米收储政策改革将按照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原则和保障农民合理收益的要求,推进玉米价格市场形成机制。据了解,新机制试图达到玉米价格由市场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生产和需求和保持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由此表明,农产品价格市场化改革是今后明确的路线。朱思柱认为,新机制既保护农民利益,又能让价格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引导农民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和玉米与其他作物比价关系变化,调整种植结构。
“虽然市场化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关键问题是新机制如何才能体现市场化,如何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朱思柱说。
那么政策的实施将如何操作呢?张宗毅举例,补贴资金从中央到生产者手中,按照玉米种植面积还是无论是否种植玉米都按照经营全部土地面积给予补贴。如果是前者,仍然对市场造成一定程度扭曲,同时,如何准确核实玉米种植面积而避免谎报或者贪腐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制度执行成本非常高。
张宗毅说,市场化的关键,仍然在于不要将补贴与生产内容和面积直接挂钩,任何与生产挂钩的补贴都会扭曲市场。要保证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只需要按照经营土地面积给予恰当水平的收入补贴即可,而不需要将生产内容与面积同补贴挂钩。要保证国际竞争力,则应加大农业科研、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等投入力度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同时鼓励规模经营。
记者了解到,在大豆目标价格实施过程中,就存在采价期前后价格波动较大,后期出现“大豆难卖、企业不收”的状况,购销市场非常冷淡,购销陷入僵局。
“今后玉米市场价格的确定必须要吸取相关经验教训,确保政策稳健落地。” 朱思柱表示,建立市场化的购销机制关键需要把握住三个层面。一是以往都是政府在主导玉米收购,非国有的企业不参与。政策改革后就需要政府退出,非国有的、多元化的收储主体参与到玉米收购进程中来。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要从资金、信贷、税收等多方面配套相关政策,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入市。
二是做好断崖式下跌后的紧急收购预案,在政策调整之初,失去托市价格的“支撑线”后,由于惯性,市场很容易出现新粮上市后的“粮农惜售”与“企业慎收”以及集中上市时可能会出现价格“断崖式”下跌与“卖粮难”等现象,造成粮价剧烈波动。而失去了托市粮支撑,政府平抑粮价大幅下跌的调控措施大大减弱。这时可紧急启动国有企业介入收购。
三是避免政策主导重蹈覆辙,从“政策市”到“市场市”需要政府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给予生产者、消费者相应扶持,同时又要严格避免出现阶段性政策“长期化”、应急性政策“机制化”,导致“政策”再次替代“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