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设立机构到并购扩张 工商银行23年国际化之路
工行的海外扩张始于1992年,回顾其国际化历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
来源:北京经济网
工行的海外扩张始于1992年,回顾其国际化历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
申请设立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低,跟当地社区、企业互动少,难以融入本土市场。“仅仅做一些中国人在海外的业务,远远算不上是当地的银行”。相比之下,并购的投入产出快,还能直接获取当地的网络、客户等资源,容易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从1993年在新加坡成立了第一家境外分行以来,工商银行一直积极推行跨国经营战略,先后在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通过设立、参资持股和控股等方式先后拥有了1家分支机构,构筑了批发与零售银行业务、投资和商业银行业务并举的综合银行服务体系。而在机构设置的模式选择上,工商银行已从最初单一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发展到走并购扩张之路,特别是通过在香港、欧洲等地的一系列的资本运作,工商银行海外业务实力在整体上得以提升,业务规模成倍增加,机构网络快速扩张。
由设立机构到并购扩张
工行的海外扩张始于1992年,回顾其国际化历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
在2000年以前,工行的海外扩张方式以申请设立分支机构为主,在东道国境内设立形式各异、规模不一的海外分支机构,如代表处、分行等。这一时期,工行除了覆盖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还远赴纽约、卢森堡、德国、悉尼建设网点。
申请设立分支机构是国内银行过去使用最多的海外扩张路径。原因之一在于其成功率高,也能完全按照母行的意愿进行筹建、投资和发展。不过,在姜建清看来,申设机构并非最优选择。
姜建清在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申请设立机构的国际化程度低,跟当地社区、企业互动少,难以融入本土市场。“仅仅做一些中国人在海外的业务,远远算不上是当地的银行”。相比之下,他认为并购的投入产出快,还能直接获取当地的网络、客户等资源,容易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因此,自姜建清2000年出任工商银行行长之后,工行进入其国际化的第二阶段——境外并购。
来源:工商银行
2000年7月,工商银行成功收购香港友联银行,并改组为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一年后,工商银行整合香港分行与工银亚洲,重新定位了香港分行和工银亚洲的业务发展方向。随后,工银亚洲又代表工行“出手”买下华比富通和华商银行,使自身规模进一步壮大。
此后,工银亚洲利用工商银行内地的网络、客户基础、资金实力、清算系统等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跨地域服务,很快成为工商银行实施跨国经营战略的龙头、资本市场运作的平台和海外业务的旗舰。
在经历了这一系列的整合后,工商银行的海外业务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05年末,工行外币总资产达612亿美元,各项外币存款余额291亿美元,各项外币贷款净额291亿美元。在国际结算业务领域,2005年全年,工行共办理国际结算业务2928亿美元。
随着境外“试水”的成功增强,以及2006年改制上市,工商银行积蓄了国际化发展的实力与经验。从2006年至今,工行海外扩张进入了第三阶段,不仅急速扩大并购版图,还将触角伸向境外主流银行。
偏好本土化银行 服务“走出去”企业
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调查,排名世界前10位的银行中,有5家是通过跨国并购实现规模扩张的。
首先是寻求对集团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市场,其次是寻求业务的互补和服务功能的多元化。工行的收购策略也有着类似的鲜明特色,收购策略上注重和中国有紧密贸易往来的地区,收购对象通常为本土小规模银行,交易伙伴也多曾有合作。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曾多次明确表示,工行非常注重拓展亚洲、拉美和非洲等高成长性市场,持续强化在新兴市场的市场地位和竞争实力,服务于“走出去”的企业。
印尼Halim银行是工行首次完成的跨国银行收购。此后,工行先后对位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南非标准银行、泰国ACL银行、阿根廷标准银行等银行进行收购。
随后,工行将目光转向欧美发达国家。在2010年和2011年,工行分别完成对加拿大东亚银行、美国东亚银行和一家美国金融服务公司的收购。在2015年,工行又收购了英国标准银行公众有限公司和土耳其Tekstil Bank。
这些银行具有规模较小、本土化的特点,相对于并购大型银行,工行更容易掌控。另一方面这些地区业务发展潜力巨大,例如在印尼投资的中石油、中海油、华为、中兴、国电、中水电、华电等是工银印尼的天然客户,在完成收购交割的三年内,工银印尼的资产规模增长了11倍,盈利水平提高了5倍,成为印尼发展最快的银行之一。
此外,工行在2015年收购的Tekstil Bank位于土耳其,而土耳其是“一带”与“一路”中的重要交汇点,地缘战略位置突出,与中国多双边务实合作潜力巨大。在“一带一路”大战略下,中国企业在土经营商机不断增多,融资需求不断扩大。通过此次收购,工行可以提升对中土两国客户,尤其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金融服务能力。
来源:北京经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