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票据融资大幅增长的原因、风险与对策—以河南省为例
2015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贷款投放难度较大,加之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裕,推动了票据融资的业务大幅增长。
来源:银行家 作者:任远星
2015年以来,由于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贷款投放难度较大,加之银行体系流动性较为充裕,推动了票据融资的业务大幅增长。票据逐渐从传统的支付结算工作演变成金融机构充规模和套利的工具。交易链条拉长,部分票据中介直接参与,跨区域、跨市场买卖票据,各环节层层套利,引发风险的可能性大幅增加。
河南省票据融资增长情况
至2015年末,河南省票据融资余额为1147.8亿元,同比增长50.6%。2016年1月份,河南省票据融资新增188亿元,同比增速为58.7%,占新增贷款的23.1%,同比提高12.1个百分点。其中,转贴增长高于直贴,新增210.3亿元,同比多增124亿元,同比增长60.5%;直贴新增174亿元,同比多增116.1亿元,同比增长42.2%。
大型商业银行表内票据余额较多。2015年大型商业银行新增票据融资296亿元,占到全省的77%,其中工行、农行等全国性商业银行由于总行业务管理限制,票据业务以直贴为主,回购业务数据仅在总行表中反映。
股份制银行以票据快进快出为主。2015年全国性中小型商业银行新增票据融资74.3亿元,占19.3%,主要1月份票据案件爆发后,部分股份制银行停办了回购业务。
除城商行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基本处于停办状态。城商行票据业务主要受贷款规模限制,规模有限。2015年全省5家法人城商行票据融资减少22.6亿元。农信系统、村镇银行银行票据业务自2011年票据业务相继被监管部门叫停后,目前河南省全部的村镇银行、大多数农商行和农信社票据业务仍处于停办状态,全省仅有4家农商行、1家农信社从2015年开始陆续恢复票据业务,2015年分别新增票据融资21.6亿元、9亿元。
票据融资大幅增长的原因分析
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推动票据业务大幅增长。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人民银行综合运用逆回购等公开市场操作、普降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中期借贷便利等多种工具注入流动性,弥补外汇占款减少等形成的流动性缺口。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2015年下半年金融市场一度出现“资产荒”,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大行对票据业务配比资金较多,如某国有大行总行鼓励一级分行积极竞拍抢占贴现业务专项规模。票据市场的整体资金面相宽松,推动了票据业务大量增长。
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贷款投放难度较大,金融机构倾向于配置风险较低的票据资产。调研中,金融机构普遍反映当前贷款投放难度较大,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大,企业经营普遍较为困难,贷款有效需求不足;加之不良贷款攀升,金融机构信贷投放更为审慎,贷款审批条件提高。尽管2015年及2016年1月份河南省贷款增加较多,但多数集中在保障房、个人住房按揭、轨道公路交通、郑州航空港建设等领域,制造业、批发零售等企业贷款难度加大,转而借助承兑、贴现等票据融资。同时,由于票据业务依托承兑行的同业信用,相对贷款风险较低,金融机构在一般性贷款投放困难的情况下,也会主动配置更多的票据资产。
当前盈利水平下降,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开展对单位利润贡献较高的票据业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票据承兑除带来手续费、托管等中间收入,还能带来保证金存款,票据贴现除扩大贷款规模、带来贴现利息收入,贴现回流资金还能拉动存款,票据业务综合收益较高。同时,2015年存款利率放开,负债成本上升,加之5次降息、利差进一步缩小,贷款收益下降,金融机构净利息收入明显下降。为提高盈利,部分金融机构根据市场利率逐步下行的预期,通过票据快进快出,低买高卖,获利较多。
年初河南省票据大幅增长的原因除了以上三点以外,还与金融机构内部考核政策密切相关。历年1月份均为金融机构贷款投放高点。最近几年“早投放、早受益”已不仅体现在经营观念上,而且通过内部考核政策贯穿到各项业务始终。一般来说,金融机构采用年度平均计算每个员工的利润贡献,年初投放的贷款、贴现会直接拉高全年数据,而下半年投放的贷款、贴现一次性提取损失准备后,有可能还会拉低当年的考核数据。加之2015年经济下行,贷款投放压力较大,因此金融机构普遍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储备项目推迟投放,使得2016年1月份贷款投放出现天量。目前大多数金融机构对客户经理实行涵盖信贷增量、存款增量、中间业务收入等综合利润考核。在考核政策的引导下,客户经理完成一笔贷款投放后,最有利的做法是利用贷款带动派生存款,形成保证金存款后,开展承兑,带动手续费收入,再通过贴现继续拉动贷款,完成一轮或多轮业务。从数据看,1月份除贷款、贴现大量增加外,存款、保证金存款当月分别新增1315.5亿元、187.1亿元,营业收入增加155.3亿元,均呈现加快增长的势头。
票据融资业务风险情况
实体经济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签发企业的信用风险增多。由于票据风险由承兑行承担,后续的直贴行、转贴行一般都将票据视为依托同业信用的低风险业务,特别是转贴现,目前金融机构一般仅会往前追踪两手。但由于当前实体经济经营困难,资金链紧张,票据到期无法兑付的情况增多。2015年河南省金融机构承兑垫款增加7.1亿元,同比增长26.8%。调研发现,个别金融机构为了掩盖承兑垫款,在本行承兑客户出现无法解付汇票情况下,仍对其发放贷款,为企业提供资金兑付汇票,避免形成本行的不良资产。如某股份制银行为掩盖承兑垫款,向本行承兑客户发放流动资金贷款合计约12亿元左右,占其全年新增贷款近50%。还有部分出票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汇票到期无法解付,便联合收款企业,由收款企业进行票据挂失,利用法院公示催告60天的期限筹措资金,导致票据持有行无法按时收回资金。
票据交易链条拉长,各环节层层套利,易引发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调研发现,在整个票据业务链条中,中小法人金融机构、股份制商业银行、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互为交易对手,并在交易链条中承担不同角色,层层套利。由于降准、逆回购操作等货币政策首先传导至大型商业银行,大行资金状况和信贷规模普通较为宽松,使用票据冲规模的意愿较高。据了解,大行买入的票据主要来自股份制银行。股份制银行贷款规模相对有限,月末的表内票据融资余额并不大,主要以加快票据周转运作,赚取盈利。股份制银行输送给大行的票据又大多买自村镇银行、农商行和农信社,主要是上述农村金融机构出于盈利考虑,风险偏好和容忍程度较高,对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质量要求不高,办理承兑、直贴相对容易。而国有大行内控相对严格,对于票据质量的要求较高,一般不接受前两手为村镇银行、农商行和农信社的票据,股份制银行便从中发挥“过桥行”的作用,从中小金融机构买进票据,经过多轮转贴现和背书后,最初的交易前手已被忽视,相当于抬高了票据的资信,再卖给国有大行,从中赚取差价。同时,大行资金宽松,为了冲规模一般会持有票据至到期,相对不太计较资金价格,也为业务链上游的股份制银行、农村金融机构及票据中介创造了利润空间。
由于多轮转贴、回购,票据交易链条不断拉长,部分金融机构为了加快周转、节省成本和时间,放松了内控要求,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一是目前纸票占比仍然较高,约占到70%,假商票、假印章夹杂其中,交付验收环节风险较高,如某农商行从2015年恢复票据业务后,半年内已发现伪造票、变造票各1例。二是部分金融机构在买入返售票据时,不按要求进行票据实物交割环节,容易引发挪用票据、一票多卖等道德风险。如某城商行2015年和某股份制银行发生一笔10亿元的票据买入返售业务,票据由前述股份制银行封包代保管,该城商行未进行实物交接,也没对票据背书。近期农行等票据案件爆发后,该城商行进行了整改,要求买入返售票据业务必须交付票据并背书。三是部分城商行为没有票据业务资格的农信社、村镇银行代签承兑时,对出票企业审核不够,没有完全尽到承兑行义务。四是个别机构之间仍存在利用双买断规避贷款规模限制、利用票据资管计划将票据资产转到股权投资项下等行为。
部分票据中介直接参与票据买卖,进行跨区域、跨市场交易,可能引发潜在的系统性风险。据了解,目前票据中介较为活跃,票据业务的每个环节均存在票据中介的参与撮合,票据中介主要来自上海、浙江等地。由于目前河南省多数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没有恢复票据业务,工行、农行等大行直贴业务仅针对大型优质客户,办理门槛较高。河南企业办理贴现渠道较少,贴现利率也处于较高水平。受此影响,本地票据相当部分被票据中介收购。票据中介买入票据后,利用实际控制的包装户、同业户在其他省份进行贴现或转贴现,赚取利差。调研中,据中信银行反映,极个别上海、浙江地区的票据中介滚动式进行7天、14天的票据回购交易,从金融机构套取低价资金,再加杠杆配资进入股票市场,1月初股市熔断后导致资金链骤然断裂,形成跨市场风险。
对策建议
适时修订《票据法》,推出融资性票据,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票据法》1995年实施后,仅在2004年进行过一次修订,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票据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近年来,票据除作为支付结算工具,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融资交易的特征明显。建议适时修订《票据法》,明确融资性票据的合法地位,建立融资性票据发行、监管、流动制度,有条件地允许企业发行融资性票据,降低企业对于票据中介的依赖,更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
加快票据市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国性票据交易登记托管平台,扩大电子票据占比,提高票据市场透明度,加强票据资金链追踪,规范票据市场发展。
加强票据业务行为监管。对票据的人工交付验收环节进行严格要求,防范金融机构道德和操作风险;参照P2P将票据中介纳入监管,实行票据中介名单制管理,打击票据中介直接参与票据买卖等违规行为。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