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李力:深化改革何须TPP倒逼
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于2015年10月达成基本协议以来, 以继续深化改革来应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已成为国内学界的普遍共识。
文章来源:《同舟共进》2016年04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ID:gggzwj)编辑
学人简介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
自“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于2015年10月达成基本协议以来, 以继续深化改革来应对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已成为国内学界的普遍共识。
诚然,TPP协议在国有企业市场地位、劳工权利保障、环境保护、外汇流通自由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众多领域设置了更高的标准,对相关领域的政府管理和企业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与上世纪90年代通过“入世”倒逼国内改革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已无须通过对接TPP标准来倒逼国内改革,对接TPP标准与“入世”不可相提并论。
现今中国改革开放所处的阶段与上世纪90年代已截然不同。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尽管如此,在随后数年的改革进程中,大中小各类企业仍饱受姓“社”姓“资”的观念障碍困扰,推进产权制度改革仍有较大阻力。
在此背景下,随着中国“入世”步幅的加快,面对可能从国外汹涌而来的强大竞争,倘不能及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国内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生存将面临重大挑战。就此而言,中国“入世”的确对当时的国内改革有着不可忽视的倒逼效应。
对比之下,当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普及和日趋健全,围绕企业姓“社”还是姓“资”的产权之争已是逐渐远去的历史记忆
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也已成为社会共识,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创造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竞争环境已成为现阶段国内改革的重要内容。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环境保护、劳动者权益保障等各项事业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而且提出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而在中国经济历经多年持续快速增长之后,人民币国际化已成为当前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议题,提升外汇和人民币的自由流通度也是国内改革的必然趋势。
由此可见,在上述领域,基于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局限性,尽管TPP协议设置的高标准确实多少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面,但二者并无原则上“质”的分歧,更多体现于推进程度上“量”的区别。
一方面, TPP协议设置的诸多高标准其实是中国改革开放早已设置的既定目标,二者并不矛盾;另一方面,改革开放的步幅必须考虑到社会和经济的承受能力,切忌与现阶段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脱节,既不可也不必根据TPP的高标准设置所谓倒逼改革的时间表。
相比WTO,TPP更为凸显经济利益考量和外交战略布局的双重属性。WTO成立于冷战结束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 其宗旨是最终建立覆盖全球的多边自由贸易机制,从而推动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提升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尽管相关谈判当前仍面临较大困难, 但WTO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早已得到全世界广泛认可,将其称为贸易领域的“小联合国”毫不为过。
显而易见, WTO并非仅仅服务于某一国的外交战略目标,更未蕴藏针对特定国家的外交战略动机。
而美、日等国大力推动TPP谈判,并非单纯服务于更高标准的贸易投资自由化目标,而是希望藉此继续保持对国际规则话语权的垄断,同时弱化亚太诸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牵制中国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
因此,不宜仅因TPP协议设置了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更高标准, 就将TPP等同于“新版WTO”。倘若将对接TPP标准与当年“入世”相提并论,通过对接TPP标准来倒逼国内改革,未免有些一厢情愿。
基于中美关系“和而不同,斗而不破”的特征,在TPP协议的高标准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之间,绝非一道对接还是对抗的单选题,而是一种外交战略布局与经济利益考量并重、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微妙状态。
鉴于加入TPP协议的复杂谈判前景, 在国内改革层面,中国应加强“内功”修炼,在现阶段国内社会与经济可承受的基础上, 继续深化市场准入与竞争机制、劳动者权益保障、环境保护、人民币国际化、知识产权保护等各领域的改革开放,提升政府管理和企业运营的国际竞争力。
在对外开放层面,APEC是亚太区域合作中成员范围最广的制度平台,中美两国均为APEC成员, 中国立足于APEC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路线图,以APEC为统一制度平台推进亚太区域合作
不仅有助于避免亚太区域合作陷入“碎片化”,而且可以防止中国因尚未加入TPP协议而被边缘化于亚太区域合作主流之外。
与此同时,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机遇。
尽管加入TPP协议的谈判前景仍显复杂,但中国已初步形成与亚太各经济体的多重双边FTA网络,中美、中欧等双边投资协定(BIT)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在推进之中
“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的启动也得到数十个国家的热烈响应,这些都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国际空间。而在相关谈判中,中国和其它谈判方可以灵活参照和借鉴TPP协议的相关内容,既需避免亦步亦趋的盲目对接,也不必一味排斥。
自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已近40年,总体上呈现不可逆转的发展态势。
时至今日,国内改革虽然仍面临诸多“深水区”,但相关问题更多的是当前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的必然产物,而非主观层面的观念障碍所致。
深化国内改革,既需要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这其中自然包括TPP协议的可取之处,也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社会和经济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实际承受能力,更不可全盘被动受制于TPP协议等外在复杂因素。(注释略)
本文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平台观点
文章来源:《同舟共进》2016年04期、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微信公众号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