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有色眼镜看中国投资,误人误己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对外开放程度日渐加深,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并购成为海内外瞩目的靓丽风景。然而,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却并不顺畅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俊岭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对外开放程度日渐加深,中国企业赴海外投资并购成为海内外瞩目的靓丽风景。然而,中国企业的“出海”之路却并不顺畅,而是经常遭遇各种非经济因素的阻碍。海内外有识之士指出,有关方面应该正视当前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合作共赢的客观潜力,基于法律规定和商业规律来进行审查,而非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企业,更不能一味地“打小算盘”。
【投资屡遭“草木皆兵”】
从万达集团开价35亿美元收购美国传奇影业,到工程机械巨头中联重科决定牵手美国机械生产商特雷克斯,再到中国化工集团宣布斥资428亿美元收购瑞士种子和农药巨头先正达,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可谓日趋活跃。
据汤森路透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中国企业及个人创下在单季度海外并购中占比15%的最高纪录,境外交易总额不仅超过2014年全年,而且已逼近2015年全年1090亿美元的交易纪录。
不过,中企在海外收购却并非一帆风顺。例如,针对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一事,美国参议院司法委员会主席查克·格莱斯利近日就表示,担心中国国有企业对先正达的收购,会令中国政府获得对美国农业基础设施关键部分的所有权,进而潜在影响国家安全。
事实上,恰恰是这种“草木皆兵”的心态真实反映了中企在海外并购时所面临的挑战。从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CFIUS)最新披露的2014年审查情况来看,中国企业遭受审查数量连续第三年名列榜首,涉及的行业包括电脑、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化学用品等。
【过度猜忌不利共赢】
美国德汇律师事务所(Dorsey & Whitney LLP)合伙人尚撷福律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过程中,有的投资因为国家安全方面的顾虑而受阻,有的没有获得监管部门的批准,但中国企业赴海外并购本身的共赢属性却客观存在。
“如果中国企业不选择海外并购,则中国的财富仅仅局限于其国内。选择投资境外,中国财富的前景将变得不可限量。现在,美国国内的保护主义有大举抬头之势,一些新的候选人要求提高关税并批判中美之间的贸易顺差。可以说,向美国投资是使美国民众理解中国企业及业务,并视之为美国经济组成部分的最佳途径。”尚撷福说。
面对中企“出海”所遭遇的困难,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不久前亦回应指出,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开始进行对外投资,开展国际化经营,这是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自然结果。中国企业按照市场规律和商业规则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合作,严格遵守所在国法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互利共赢。他介绍,2015年中国企业所投资的境外企业向投资东道国缴纳各种税金总额逾190亿美元,雇用外方员工超过83万人。
此外,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企业收购的项目很多都集中在实体经济的制造业领域,审批机构过度猜忌的思维惯性往往会导致收购程序过长、交易对手趁机抬价等问题,从而增加收购方的财务成本及项目进展的不确定性,这些其实都不利于当地企业的平稳健康运营。
【经贸还需“在商言商”】
共赢机遇要珍惜。专家表示,中国投资项目所在国应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和透明原则来对待中方企业,就事论事、在商言商,而非以“草木皆兵”的思维过度干预正常的经贸行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文澜特聘教授孔东民告诉本报记者,在国际贸易理论中,国与国之间的相互贸易和投资对增加双方福利都有着明显的好处。“对于一家待出售的美国企业而言,如果收购者是英国企业,可能当地民众就很容易接受,因为两国制度、习俗、文化都非常接近。同样的共赢项目,若换做是中国企业收购,可能就会出现一些不情愿、不支持的声音,进而影响政治决策。不过,随着各国经贸往来的深入,这种文化或观念上的障碍以后注定会越来越小,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孔东民说。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企业自身在“出海”过程中增强选择能力、提高适应性亦十分重要。“其实,中企海外并购受阻的真正原因通常千差万别。例如,许多被CFIUS拒绝批准的中国企业,往往因等待太长时间而未能及时将交易事项通知CFIUS,而事实上未告知CFIUS会大大增加其无法通过审查的可能性。在另外一些案例中,中国公司因为其选择代理的律师事务所缺乏与监管机关沟通交流的经验而使得其未获监管批准。”尚撷福提醒。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王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