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违规或8万亿专家指监管跟不上
春节前爆出的农行39亿票据案或仅为冰山一角。
来源:香港商报
记者朱辉豪
春节前爆出的农行39亿票据案或仅为冰山一角。昨日内地媒体财新网报道称,根据银监会现场检查局抽查数据大致估算,截至去年6月末,票据承兑业务违规全国规模可能为4000亿元,票据贴现业务违规金额达约2500亿元,票据转贴现违规金额最为严重,可能逾8万亿元。受访专家认为,票据业务大规模违约问题归根到底是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不够和商业银行对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导致的。虽然违规资金规模庞大,但风险仍然可控,未来如何处置风险考验监管机构。
日前中国农业银行和中信银行相继曝出的票据案,再次把票据业务风险置于风暴眼。报道称,银监会检查发现,票据违规业务涉及“七宗罪”:一是部分机构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二是银行利用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三是银行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四是银行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扰乱市场秩序;五是贷款与贴现相互腾挪,掩盖信用风险;六是创新“票据代理”,规避监管要求;七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通道”问题突出。该报道还认为,违规进入股市的资金规模究竟有多少,还是个黑匣子。
对于票据业务违规规模庞大原因的分析,中山大学港珠澳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票据业务大规模违约问题归根到底是监管机构监管力度不够和商业银行对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导致的。他指出,票据业务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期间的结构已非常复杂,名目繁多,已超出了银监会的管控水平,其中的《票据法》形同虚设。另一方面,银行为了赚取期间的利差,抵不住利益的诱惑,做出超出银监会要求的决定,加之如今新的业务交替出现,涉及到第三方和其他中介机构等,已和最初票据发行机构非常疏远,最后连监管对象都找不到。“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进一步加剧的票据以各种形式和名目出现,监管机构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应对互联网技术发展起来的业务,最终导致规模庞大的违规现象。”林江说。
银监会办公厅此前下发了《关于票据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显示,对2015年上半年票据业务进行的现场检查中发现,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办理票据业务中均不同程度存在不审慎行为,并对票据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都予以风险提示。根据银监会现场检查局抽查数据大致估算,截至去年6月末,票据承兑业务违规全国规模可能为4000亿元,票据贴现业务违规金额达约2500亿元,票据转贴现违规金额最为严重,可能逾8万亿元。如此庞大规模的违规金额令市场颇为震惊,最终会否引发市场恐慌和导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呢?林江分析认为,虽然被曝光出来的资金数量巨大,但这些违规事件不会在同一时间出现违约问题,因此,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不大。但毋庸置疑的是,暂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可避免。而现今监管机构能够直面问题,说明整个风险还处于可控的范围,后续通过出台亡羊补牢的政策,相信风险仍然可控。而如果对此问题处置不及时,当雪球越滚越大,风险就无法管控。
林江指出,庞大规模的资金和相应事件的曝光确实令市场震惊,但也未必会引起市场的恐慌。一方面,中国金融机构本身规模庞大,相比于其他的金融风险,这个还是处于可控范围。市场会可能从理性的角度看待问题。另一方面,虽违规但不一定违约,只要不是违约事件,相信市场会做出理性的考虑和选择。
对于如何将风险降到最低和杜绝雪球越滚越大的问题,林江认为,现在很多的票据已变成第三方的贴现和转贴现,这是监管机构始料不及的事情,也说明现行的《票据法》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因此,要对相关法规作一个修正,并对第三方的介入进行一个限制和对业务范围做个规范,令到市场有法可依。此外,银监会要对违规票据做进一步的分析,找出其中的违规规律,计算违规事件导致的违约概率有多大,风险线在哪里,如何善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