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违规业务涉及“七宗罪” 违规额料九万亿
内地银行日前接连爆出票据案件,再将票据业务风险置于“风暴眼”。援引财新报道,根据中国银监会现场检查局抽查数据大致估算,截至去年六月末,票据承兑业务违规全国规模可能为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
来源:大公网
记者:赵慧中
内地银行日前接连爆出票据案件,再将票据业务风险置于“风暴眼”。援引财新报道,根据中国银监会现场检查局抽查数据大致估算,截至去年六月末,票据承兑业务违规全国规模可能为4000亿元(人民币,下同),票据贴现业务违规金额达约2500亿元,票据转贴现违规金额最为严重,可能逾8万亿元。报道称,今年监管部门继续将票据、同业违规行为作为重点内容,加大查处力度,对票据转贴现、回购、代理转贴现、代持、通过资管计划办理票据转让实现融资等问题有望强化监管。
银监会检查发现,票据违规业务涉及“七宗罪”:一是,部分机构票据同业业务专营治理落实不到位;二是,银行利用票据转贴现业务转移规模,消减资本占用;三是,银行利用承兑贴现业务虚增存贷款规模;四是,银行与票据中介联手,违规交易,扰乱市场秩序;五是,贷款与贴现相互腾挪,掩盖信用风险;六是,创新“票据代理”,规避监管要求;七是,部分农村金融机构违规经营,“通道”问题突出。
过去几年,票据签发量增速趋缓,票据贴现规模则爆炸式增长。去年全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2.4万亿元,同比增1.3%;金融机构累计贴现票据102.1万亿元,同比增68.2%。票据在银行同业间的快速频繁周转中,风险频发。
分析认为,票据已经从传统的支付工具变为中小企业和票据中介融资套利的工具,成为银行腾挪规模、规避监管的“调节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表示,票据市场经过多道人工交付验收环节、电子票据占比较低,每一个人工环节都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关注这波票据案件中,票据资金违规进入股市,但具体数量还不得而知。截至去年上半年,银监会现场检查局抽查票据承兑业务4600多亿元,贴现业务2600多亿元,转贴现业务4.1万亿元,抽查金额占机构同期业务量30%、28%、25%左右。检查发现,票据承兑、贴现业务、转贴现违规金额分别为1200亿元、700亿元、2万亿元,分别占抽查业务量的26.5%、27.5%、49.5%。
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指出,总体看,票据贴现规模与股市行情呈正相关。在牛市时,不排除一部分票据贴现的资金进入股市,但这部分属于小众,只有专业的票贩子才能与银行合作,其规模及其影响尚难以估计。
据平安证券银行业研究团队估算,目前承兑汇票总计为10万亿元规模,其中未贴现票据规模5.5万亿元,贴现票据4.5万亿元。在银行表内的除了贴现票据,最大的涉及票据业务的科目为买入返售。2015年中期,上市银行买入返售项下票据质押规模约3万亿元。
报道称,今年监管部门继续将票据、同业违规行为作为重点内容,加大查处力度;对银行承兑汇票贸易背景真实性认定的规制将进一步细化,对票据转贴现、回购、代理转贴现、代持、通过资管计划办理票据转让实现融资等问题有望强化监管。
对于纸票交易和管理的诸多乱象,央行金融市场司已经在论证建立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
电子票据也被寄予厚望。多位业内人士建议,通过电子票据来解决这些问题,使票据经手方可通过网络平台的信息来确认票据的流转路径和现状,从而掌握真实信息来判断风险。央行致力于推动电子票据的使用,但面临来自企业和银行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