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政策紧急调整!背后这些深意你必须懂
作者: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张向东
作者:经济观察报高级记者张向东
来源:经济观察报(ID:eeo-com-cn)
该来的总会来,只是没有想到如此快。
2月16日下午,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此文对于工业领域乃至实体经济而言,都是一次信贷机构的大调整和大部署。
同一天,央行发布2016年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今年第一个月,央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创下历史记录。
这两个重大信号意味着,2016年刚刚开始不足两月,中国货币政策已经随着以去产能、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发生重大改变。就此,2016年中国货币政策格局基本形成,具体总结,将呈现以下4个趋势,而这也正是央行联手八部委分文背后的4层深意。
一、整体货币投放量将会大幅提高;
二、工业信贷两极分化、产能过剩领域信贷更加两极分化;
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四、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
趋势一:2016年货币投放大幅提高
央行今天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3.42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万亿元和1.37万亿元。其中,当月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2.54万亿元,同比多增1.07万亿元。
2.54万亿这一惊人的贷款记录,比中国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的2009年1月份,还要超出了9000亿。这是2015年10月开始取消存贷比政策后,银行的放贷冲动在各种主客观条下的一次大胆试验。
今年1月初召开的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工作主要任务,包括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等。其中,对货币政策操作的表述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不断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从1月当月看,“稳健”不但变成了“宽松”,而且是“超乎想象的宽松”。
开年第一个月的放贷量,说明整个2016年都将会采取更为宽松货币政策,以确保工业结构调整和实体经济平稳运行双重任务所带来货币需求。尽管从2月份开始,货币投放增速会逐渐降下来,但第一个月的规模,已经确定今年全年的货币投放都要比2015年多很多。
从实际操作上看,2016年货币政策绝非稳健,而是非常宽松。当然,宽松是相对的。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已经明确了信贷有保有压的基调和具体领域。
简单从1月份信贷结构看,贷款直指实体经济。在实体贷款增加2.54万亿的同时,各类票据投放占比非常少,这与2009年1月的货币投放中,票据占比30%的情况形成了明显对比。说明,央妈对当前困难重重的实体经济的出手,比2009年更加“快、准、狠”。
当然,1月货币投放猛增也是有原因的。
历来每年1月份基本都是年度信贷投放最多的月份。而2016年1月份的天量货币投放,与往年最大的不同在于季节性和需求猛增两个重要变量、
1、季节性因素包括两点:2015年12月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3.3%,增速比当年11月末低0.4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5979亿元,同比增长14.3%,比上月低0.6个百分点;普遍低于市场预期,这其中可能包括央行通过窗口指导进行的主动调控。但12月却是中央各种稳增长投资项目密集下放的窗口期。
货币投放的下降和项目投放的增加,这个一降一增之间所产生的信贷资金的供需匹配,亟需在2016年1月完成。此为季节性因素一。
其次,大量的稳增长投资项目在2015年最后两个月集中释放,中央财政资金已经到位,亟需信贷资金跟上。
同时,商业银行目前盈利能力降低,亟需提高盈利能力,中国商业银行提高盈利,有两种途径:中间业务和放贷。放贷环节,在短期利息上升条件不具备的前提下,只能增加放贷规模,1月份放贷,意味着全年的利息周期。此为季节性因素二。
2、需求猛增: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大量稳增长投资项目需求资金匹配,以便尽快开工;去产能和去库存为核心的供给侧改革给工业实体带来的波动和阵痛,需要用信贷熨平,为破产清算、兼并重组、产能退出资金准备和机会选择。
当然,除了上述两点,2015年10月,对商业银行存贷比的取消,让银行的放贷冲动进一步释放。
不过,尽管有各种因素导致2016年1月份信贷猛增,但不妨碍,这对2016年全年货币政策操作的整体预判:宽松、谨慎的宽松、非常的宽松。
趋势二:信贷呈现明显两极分化
央行、发改委、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两个层面的信贷差别化操作:
第一个层面是关于整体工业领域:
1、保:七大重点领域
这七大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重大技术装备、工业强基工程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中国制造2025”、新能源汽车等消费产业。
具体措施包括:
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中长期贷款投入、金融业全方位服务、适当降低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的贷款首付比例,合理扩大汽车消费信贷;
以及,鼓励保险资产管理机构加快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股债结合等资产管理产品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提供资金支持等。
2、压:五大产能过剩领域
五大领域包括:钢铁、有色、建材、船舶、煤炭。
具体措施包括:
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未取得合法手续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一律不得给予授信;
对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或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坚决压缩退出相关贷款;
强化目录管理、标准管理等手段的约束力,提高“白名单”、“黑名单”的信贷参考价值。
第二层面,具体针对五大产能过剩行业:
1、保:三类企业
这三类企业是指: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
具体措施包括:
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
制定银企对接行动方案,积极推动银企信息对接工作;
大力发展能效信贷、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排污权抵押贷款、碳排放权抵押贷款等绿色信贷业务;
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完善并购贷款业务,进一步扩大并购贷款规模,合理确定贷款期限;
对于暂时困难、未来现金流有合理市场预期的工业企业,通过债务重组等多种方式有效降低其债务负担和杠杆率。
2、压:三类企业
具体包括:手续不合法的新增产能建设项目;长期亏损、失去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僵尸企业”;环保、安全生产不达标且整改无望的企业及落后产能。
具体政策包括:停贷、停授信、强制破产清理。
趋势三:新一轮银行呆坏账核销大潮登场
上一轮中国呆坏账核销大潮还是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末,当时堪称史上最大一波国企改革登场,中央以极大的决心、魄力和代价启动了一轮主动出击的国企破产、重整、下岗、债务核销的改革计划,现在看这一国企改革计划,虽然当时代价巨大,但却让此后的中国经济收益匪浅。
不过,这仍是一次不彻底的国企改革,而且当时的“入世红利”和投资驱动的“黄金十年”熨平了改革的阵痛。但这一次启动的供给侧改革,则面临不一样的局面:要解决的问题更复杂了,但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还没有来到窗口期。
但要完成这次供给侧改革,对落后产能的彻底淘汰,对僵尸企业的清理必须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将大量的人力和物资资源、信贷和金融资源解放出来,工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方能见到成效。
因此,此次央行、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各银行要准备出手各种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但同时又要注意处置风险的风险,坚决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央行基调也是近年罕见: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核销进度,做到“应核尽核”。
从2014年到2015年,随着钢铁、光伏、造船等行业接连出现企业破产案列,其实银行已经启动了债务核销。只不过,在2016年,债务核销将会更加集中化和规模化。
以《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为喊话筒,央行在给一直畏手畏脚的商业银行松绑,意思是,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方面,要放开思想包袱,大胆干。
但债务核销将也将会是有选择的,具体看:
1、国有企业将会优先考虑。
一是因为国情;二是因为政策操作相对好推进;三是为了防止出现“恶意脱保”等负面效应,以及部分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的经营“道德风险”。
2、“僵尸企业”将会优先并坚决地予以考虑。
那些“类僵尸企业”或者民营企业将会更多的通过“多兼并少破产”的方针,推进债务重组。或者,干脆直接按照新修订的《企业破产法》进入破产程序。
不过,按照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呆坏账的核销和处置的难点在于,究竟该如何界定僵尸企业?
呆坏账核销和处置是此轮去产能的关键点和敏感点,尤为关键,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如果没有明确清晰的界定和处置标准,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政策操作。
趋势四:不良资产、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开推
以工业企业不良资产、应收账款两者为试点,多年犹豫不前的资产证券化开始扩围。此前,关于资产证券化呼吁颇多,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但大多是围绕一些优质资产进行操作。而进入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领域试水,是此次金融力量发力供给侧改革的一次大胆尝试。
不过,此次不良资产和应收账款的资产证券化试验,不会得到很大力度的推开,范围应该也很小。毕竟因为涉及环节较多,而中国的诸多从事资产证券化的中介市场尚不完善,良好的信用体系尚待很长时间的构建。
央行的态度也很谨慎:“在审慎稳妥的前提下,选择少数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探索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加快推进应收账款证券化等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盘活工业企业存量资产。”
此外,央行等8部委的文件还提出,加快推进住房和汽车贷款资产证券化。
不管步子究竟能迈出多大,但改革毕竟又前进了一步。
附:中国全力“稳增长”
中国经济增速去年创下25年来新低,正式进入“6时代”。在稳增长压力下,一系列政策手段也密集出台。
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2015全年GDP增速为6.9%,是1990年以来最低。上月底路透援引消息人士称,决策者对经济增长前景并不确定,预计可能将把今年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5-7%的区间内,这是中国首次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区间。
彭博援引野村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赵扬称,“经济遭遇逆风,相信政府将推出更多措施来实现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而这一目标可能在6.5%-7%之间。随着全球经济疲软,各国央行都在加大刺激措施,中国央行不可能在此时收紧政策。”
高层频表态
在春节假期后首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强调,全球经济、特别是各国股市急剧下跌,也给中国经济带来很大的挑战和新的不确定因素。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会果断出手。
李克强表示:
中国经济仍有巨大的潜力:我们有这么高的储蓄率,这么大的回旋空间,一旦经济真的出现滑出合理区间的苗头,该出手时我们会果断出手。
今年全球经济形势异常复杂,所以我们要更加主动作为,‘抡起金箍棒’应对挑战!
去年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十三五规划建议作说明时也指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必须保持必要的增长速度。从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看,2016年至2020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
此外,央行等八部委昨日发文提出,加强金融支持工业力度。综合运用多种流动性管理工具,完善宏观审慎管理,加强预调、微调,保持流动性水平适度和货币市场稳定运行,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
信贷大增
中国央行昨日公布的1月金融数据显示,新增人民币贷款2.51万亿,远超市场预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各类型贷款均有大幅增加,中长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尤甚。分类来看,相比居民贷款企业贷款同比增幅更大,反映地产等消费需求仍佳的同时,银行向企业贷款明显增加。
图表来自中金公司
财新网报道援引一位城商行人士称,目前贷款主要投放地产类20%、生产性企业30%、政府性项目50%,其中政府性项目包括债务置换,约占整体10%。据其透露,目前有政府类项目利用政府信用,一个项目多方融资的情况出现,“政府在加杠杆。”
此外,一家大行东部沿海地区分行长也对财新透露,目前都是大力投政府类项目,该地工商企业投资则缩减了2/3以上。而此前另一位国开行中部地区人士指出,这两年是交通投资大年,公路、铁路都大发展,“铁路投资有的是钱。”
分析师称,货币投放和融资均大幅超出市场预期,年初效应有所放大,但财政发力对实体融资的带动,尤其是对基建和房地产投资的拉动值得关注。
此外,据彭博报道,发改委已经安排今年第一季度的专项建设基金4000亿元人民币,以继续为促投资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今年专项建设基金计划每个季度安排一批,基金总额将视经济情况决定。相比之下,2015年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了4批专项建设基金,总额8000亿元。
考虑调降银行坏账拨备率
随着信贷的激增,市场也更加关心国内银行的不良贷款状况,不良拨备也大幅挤压银行业盈利。有机构预测,2016年部分银行的利润增速将变为负数。
2月1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的2015年第四季度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显示,2015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7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81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季末上升0.08个百分点。
一位国有大行风险管理部总经理曾对腾讯财经表示,从2014年起,各家银行纷纷加大了不良资产清收、化解、处置的力度。即现在看到不良贷款数据,还是在银行大力化解下的结果。“很多银行的支行行长都下岗清收去了,不良压力相当之大。”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银行业寻求下调坏账拨备要求的呼声日益高涨。而彭博昨日报道称,知情人士透露,国务院正在考虑降低银行坏账拨备覆盖率。目前中国规定的银行拨备覆盖率为150%,而有些大型银行已经用120%的坏账覆盖率来做2016年预算。
IHS Global首席亚太经济学家Rajiv Biswas向彭博表示,政策制定者们正努力防止经济进一步下滑,避免经济硬着陆,这些措施的出台将会增加银行流动性,并提升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上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