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鏖战财富管理 业内预测:私人银行将领跑家族信托
家族财富传男传女、传亲传贤?如何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2015年,这些问题成为更多高净值客户思考的问题。家族财富传承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也让更多机构看到了家族信托的发展前景,逐渐加入市场蛋糕争夺。
文/李静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5中国私人银行报告》(下称《报告》)预计,到2015年底,中国高净值人群数量将达126万人,较2014年增长22%,高净值人群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将达3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
市场纷纷预期,未来10-15年家族企业将迎来传承的高潮,诸多机构逐鹿,私人银行有望领跑家族信托的“黄金时代”。私人银行发力家族信托,被认为具有天然的优势,例如拥有高净值客户群体的积累,能够做到专业性、多元化的金融服务等。
改革开放催生了中国第一代创业企业家,到现在这一代企业家逐渐进入60岁年龄段,家族财富传承已经成为其重要诉求之一。如今,家族传承“传什么,如何承”又有了新的需求。
财富传承首先涉及税收、债务等诸多风险。尽管中国的遗产税、房产税还在讨论中,但在业界看来实施只是时间问题。按照海外经验,遗产税往往高达40%以上,这是家族财富传承将来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同时经济下行背景下,家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债务风险也在上升。
家族信托的架构可以帮助客户规避来自于税务、债务等方面的风险。平安银行私人银行家族信托首席顾问李亮认为,最好的方式是通过境内外信托架构来进行筹划,现金资产在人民币1000万元以上可以考虑设立境内家族信托,而境外资产在3000万元以上的则应该考虑通过境外家族信托架构来保护。
除了钱款、房产等物质财富的传承,上述《报告》还统计发现,约65%的受访高净值人群将精神财富视为家族财富的重要部分。其中,高净值客户比较关注“家风”、“价值观”的传承。而超高净值客户则更多重视“经商哲学”的传承。
精神文化的传承,看起来缥缈、难以落地,国内目前还鲜有具体成功传承的案例。不过,李亮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可以从设立家族委员会,制定家族宪章等方式长期执行,构建家族的特点和信念。这意味着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也可以通过实际的机制得以实现。
此外,公益慈善成为高净值人群一大新需求。目前做公益慈善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捐赠,二是成立个人基金会,这两种方式都各有利弊限制。直接捐赠面临知情难、控制难、监控难等制约,而设立运营个人基金会的诸多限制中包括了需满足非公募基金公益支出不能够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8%的要求,这意味着每年的收益要保持在10%以上,其本金才不会减少。
对此,李亮告诉本报,这方面可以通过信托方式操作,例如捐赠人直接设立家族信托,通过信托进行资产保值增值,每年的收益或一定金额捐赠给基金会或是个人基金会用作公益支出,执行公益项目。此方式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方面信托财产的收益可部分用于公益,部分用于家族需求,财富传承和公益目的双赢;同时还可规避基金会的投资所得税,信托层面的投资收益无需纳税。
2013年平安信托首推家族信托产品,拉开了国内家族信托的发展大幕。此后几年时间,私人银行、信托、第三方理财机构、PE等机构纷纷加入了市场蛋糕的争夺中。
如果说2013年大多数机构还处于观望阶段,2014年诸多私人银行已经开始架构家族信托,到现在各家机构大有全力冲刺之势。
“银行、第三方机构以及信托,现在都在思考还有什么新的服务可以提供给高净值客户,传统的产品投资、出国移民等服务,同业竞争可复制性是比较强的,客户需要更多更专业的内容。”李亮称,家族传承需要定制化的服务,以打破此前家族财富管理的同质化。
全球经济的下行,家族成员结构变化包括身份多样性等,财产分布状况发生变化,高净值客户或面临更多的风险侵蚀。提供综合化服务也成为私人银行能够领跑家族信托的一大利器,除了传统的资金,在资产、房产、股权等方面,私人银行也能够提供相应的服务。
家族财富传承中往往个人和企业密不可分,需求多元。以平安银行为例,面对60%的企业高管客户,平安银行私人银行在其组织架构中,就设置了融资、投资、综合金融以及家族传承相应板块,以打通投融资、海内外以及个人和企业的金融服务。
综合金融是平安集团的特色,平安银行私人银行还建立集团客户迁徙平台,从寿险、小企业以及证券客户等渠道开拓集团内部的高净值客户。同时,也与集团各大平台合作解决家族传承的相关需求,例如平安银行私人银行将与平安保险合作近年来新兴的保险金信托的相关产品。
今年,资产荒背景下,优质资产获取相对困难,同时利率下行,固定收益产品的收益也不断走低,这促使了高净值客户将投资更多转向权益类。
“我们的产品也在调整结构,固收类产品现在比例大概七成,明年争取降到六成左右。权益类和海外投资这两块增速非常快,今年的增速就超过30%。”平安银行私人银行总裁助理夏广民告诉《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