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阶段和新策略
日前,中粮集团刚刚完成了对来宝农业的全资收购,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全球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回想最近两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变化,特别是今年发生的几起海外并购案,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日前,中粮集团刚刚完成了对来宝农业的全资收购,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全球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回想最近两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趋势变化,特别是今年发生的几起海外并购案,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曾经历过几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国际商品贸易,第二阶段开始对国外的实物资产进行投资,如油田等战略性资源;第三阶段则转向通常的国际资本投资,以获取境外公司股份、加强业务合作为主。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正进入第四个阶段,即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迈进,特别是在一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直接以控股为目的,收购海外先进公司,并借此获得先进技术以及品牌和海外市场管理经验。
德勤今年11月发布的15年度并购报告也指出,中国投资者通过收购拥有先进技术和最佳管理实务的成熟企业,逐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上游发展。报告显示,从行业看,2015年上半年,中国投资者在科技、传媒和电信行业完成35宗并购交易,交易金额共计244亿美元,同比高出209%;制造业的并购交易为39宗,交易总额为128亿美元,同比高出72%;金融行业达成12宗境外并购交易,金额也同比增加了50%。
今年的几起海外并购案,也显示出了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些特点。
首先是半导体厂商紫光集团。该集团着眼于运算系统芯片、数位电视半导体、存储器等市场,希望通过投巨资金在芯片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并开展了一系列收购活动。2013年底,紫光先以1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后以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将中国大陆前三的两家芯片设计公司整合到一起,由此从一个并不设计IC设计的公司踏入IC设计的门槛。2015年7月,紫光报价230亿美元,试图收购美国芯片巨头美光科技,被美光拒绝。随后它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公司,不到2个月内提出了要购买力成、硅品精密和南茂科技等三家芯片封装厂商各25%的股份,并成愿意携手联发科和台积电,显示出打通芯片设计、芯片代工和封装测试整条产业链的意图。11月,紫光表示计划未来5年投资3000亿元,打造第三大存储芯片制造商。
另一个案例是中国化工集团。它在今年试图收购世界上最大的农药生产商、高价值种子领域名列第三的先正达。先正达市值约320亿美元,而中国化工第一次就给出了420亿美元(417亿法郎)的报价。被先正达以监管风险为由拒绝后,中国化工将报价提高到了440亿美元。需要留意的是,中国领导人之前曾表示要占领转基因技术制高点,不能把转基因农产品市场都让外国大公司占领了,而先正达的强项之一正是开发转基因农产品,著名的“黄金大米”就是该公司的产品。在种子业务方面,先正达的销售额也仅排在孟山都和杜邦之后,位居世界第三位。倘若此次能成功收购先正达,中国化工有望转型为一家转基因种子生产商,并在今后挑战孟山都。
本文最初提到的中粮收购来宝农业,也是中资海外并购的大手笔。来宝农业主要在南美洲、非洲、欧洲、亚洲及澳洲经营农产品的采购、加工、存储和营销,其物流及加工资产布局于全球农产品贸易流动主干线。2014年4月,为了打开国际市场中粮以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来宝农业51%的股权。此次,来宝集团为了筹集资金避免信用降级,被迫向中粮出售了自己在来宝农业自己所持的49%的股份。全资收购来宝农业,无疑将促进中粮的国际化进程和全球化布局,帮助其发展为综合性的国际农产品交易商,增强了抗衡全球四大粮商的肌肉。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粮油谷物肉类的生产、物流,还是晶圆芯片的设计、制造,抑或转基因产品和种子开发,无一不在产业链的高端,是关乎中国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国内大型国企拿出巨额资金,用很高的溢价进行收购,无疑是其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更与国家的长远目标相吻合。
当然,这些收购案件的难度也是极高的。无论是紫光还是中国化工,都屡次被对方拒绝,中粮也是因为来宝集团遇到资金困难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低迷的市场环境,才得以实现全资并购,有些侥幸。安邦咨询(ANBOUND)的研究团队认为,这些海外投资案件提醒我们,今后重要领域的跨国并购,遇到的阻力将越来越大,难度和成本也无疑会越来越高。同时,国内企业也要思考,即便完成了这些重量级的并购,我们能否整合这些行业与国内对接,能否通过并购快速补上国内的技术短板,以及能否借此推进国内的产业升级、赢得更多国际市场。这些课题是无法回避的。
中国企业的走出去,已经进入了新阶段。即在重要的战略性产业,通过巨额投资直接控股或收购国际领先的公司。这种并购难度高阻力大,完成并购后如何与国内产业对接、如何促进国内的技术换代和产业升级,更是考验中国企业的难题。
来源:FT中文网,本文仅代表安邦咨询公司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