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跨境支付行业将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
我国支付行业在经历线下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等各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后,2016年将迎来跨境支付这一领域的战略发展机遇期。
我国支付行业在经历线下银行卡收单、互联网支付、移动互联网支付等各细分领域的快速发展和逐渐成熟后,2016年将迎来跨境支付这一领域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64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2万亿元,同比增长42.8%,占中国进出口总值的17.3%。[1]另据外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前8个月,全国共有26家支付机构参与了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累计办理跨境收支51.9亿美元,这一金额已是2014年全年的2.2倍。[2]多项指标数据显示我国跨境电子商务以及跨境支付业务迎来高速发展期。
本文所指跨境支付是指,2015年初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的《支付机构跨境电子商务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中定义的,支付机构通过银行为小额电子商务(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交易双方提供跨境互联网支付所涉的外汇资金集中收付及相关结售汇服务。同时本文将人民银行上海总部颁布的《关于上海市支付机构开展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的实施意见》中规定的跨境人民币支付业务也纳入到跨境支付业务范畴。本文所指跨境支付业务的经营主体是指具有《支付业务许可证》的支付机构。新的指导意见的实施意味着,原来支付宝、财付通、盛付通等22家试点支付机构将迎来众多新增支付机构的竞争和挑战,将加速跨境支付行业的发展与升级步伐。
本文通过PEST分析模型对跨境支付行业(企业)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了分析和判断。以此为企业针对跨境支付业务的战略决策提供必要参考依据。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一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宏观因素。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一般应对政治环境(P-Political)、经济环境(E-Economic)、社会环境(S-Social)和技术环境( T-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跨境支付行业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的分析来更好的认识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机遇,从而让相关企业准确判断和选择跨境支付业务的战略地位和具体发展路径。
跨境支付业务将迎来战略发展机遇期
1.政治法律环境
国家政策持续加大鼓励跨境电商及跨境支付行业的发展。2015年1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发布《支付机构跨境外汇支付业务试点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跨境支付业务由2013年开始的仅在上海、北京、重庆、浙江、深圳等5个地区试点正式上全国范围开放。2015年6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积极肯定了在新经济形势下跨境电子商务在扩大内需、促进外贸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鼓励开展跨境电子支付,推进跨境外汇支付试点,支持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拓展境外业务。随着我国外贸进出口环境的深刻变化以及自贸区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和跨境支付业务将迎来长期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特别是支付机构在跨境支付领域迎来重要发展机遇。
2.宏观经济环境
2015年我国GDP增速有所回落,但仍在以7%左右的速度中高速增长,同时我国外贸进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跨境电商在整个外贸中的比重持续提高。作为跨境支付的上游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必然会直接推动跨境支付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正在加快推进的自贸区为核心的优化对外开放布局正在取得积极进展,根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我国目前已经签署并实施了14个自贸协定,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范围遍及亚洲、拉美、大洋洲、欧洲等地区。[3]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不断改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低和《互联网+外贸》模式的逐渐形成,将为跨境电子商务和跨境支付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支撑。
3.社会文化环境
随着我国正式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民众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消费者开始更加注重产品品质和消费体验,过去的功能式消费或者品牌式消费理念正在弱化。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支付的普及,为消费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质的产品和购买提供了便利和可能。2015年上半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中B2B类交易规模占比为91.9%,B2C类交易规模占比已大幅提升到8.1%。整个跨境电商业务中出口业务占84.8% 进口业务占15.2%。[4]数据显示,跨境电商B2C类业务以及进口端业务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移动互联网、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全面二孩政策》等的落实为跨境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4.科学技术环境
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和移动智能终端为基础的互联网支付,为商户与用户间的资金结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不再受到时间、地域和空间上的各种限制。随着金融产品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跨境支付产品将更加完善和便捷。与此同时,全局层面的系统支持和基础服务也在不断完善。2015年10月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第一期正式上线。CIPS的上线将进一步提高跨境清算效率,满足各主要时区的人民币业务发展需要。2016年1月4日开始,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每日运行结束时间由北京时间的16:30调整至23:30。科学技术的持续提高将有利于跨境支付产品的不断优化和完善,支持跨境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
跨境支付业务发展建议
1.优化跨境支付产品结构
根据监管要求,支付机构通过银行为电子商务交易双方提供跨境互联网支付所涉的外汇资金集中收付及相关结售汇服务。交易涉及跨境电商企业、支付机构、消费者、银行等多方参与方,业务涉及在线支付、跨境资金分账与清算、购付汇、反洗钱等一揽子服务。目前支付机构跨境支付业务主要集中在利用传统境内银行卡在线支付类产品上的优势开展和受理境内银行卡的支付和商户的购付汇业务。产品和服务尚未深入到境外商户的收单、境外银行卡的受理等方面。支付机构在跨境支付业务领域突破业务瓶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善和优化产品。通过购付汇产品带动跨境收单端业务的发展,通过互联网技术提高服务效率和便捷性,通过设立境外分子公司、接入境外银行接口通道等形式完善支付产品结构。
2.加快目标商户接入步伐
为加快推进跨境支付业务、配合跨境支付试点工作,各支付机构以不同形式成立了专门团队或部门负责跨境电商企业的接入和合作工作。但目前,我国数万亿市场规模的跨境电商领域中,支付机构的跨境支付业务渗透率要远远低于传统电商的比例,跨境支付业务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化、规范化经营格局。这其中很重要原因就是支付机构的跨境业务商户接入量仍未形成规模。支付机构应通过提供行业系统性解决方案、商户准入端优化、支付机构与商户联合市场推广、交易快速系统响应等方式提高商户服务能力,引导传统线下商户电子商务化、B2B模式向B2C模式延伸,以更加便利的跨境支付模式来提高跨境电商交易体验,促进跨境电商与跨境支付的联动发展。
3.加强全面有效风险控制
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支付机构的风险管理工作逐渐形成了符合支付业务特点的,能够基本适应日常风险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的风险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跨境支付业务的风险管理工作要避免直接复制传统支付业务的风险管理模式,杜绝利用同一政策手段进行多目标风险管理。通过核心风险点的有效把控,采取针对性的关键政策手段,达到跨境支付业务中存在的汇率风险、虚假交易风险(洗钱)、银行卡盗用交易等风险点的控制。跨境支付业务中需要将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有效落实商户及用户的实名制、有效落实交易可追溯可还原等监管要求,避免发生系统性、重大风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