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下一个超级发动机!风口上的印度能飞的起来吗?
为什么未来10年你必须重视印度?因为它极有可能复制前十年中国拉动全球大宗商品上涨的模式,成为全球大宗商品新的发动机!风口上的印度,能飞得起来吗?
为什么未来10年你必须重视印度?因为它极有可能复制前十年中国拉动全球大宗商品上涨的模式,成为全球大宗商品新的发动机!风口上的印度,能飞得起来吗?
本文由扑克投资家整理,整合内容来自期货日报、国际金融报、海运报、中国证券报
印度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地位
在过去10年里,金砖国家中印度的经济增速仅次于中国,2005—2011年间,其经济增速均值在8.5%左右,但是2010年高点过后出现了滑铁卢式的回落。截至2013年12月,印度GDP当季同比增速回落至4.7%。近几年印度经济增速回落虽然也存在周期性的原因,但也暴露出结构性的问题:经济的空心化、缺乏支柱性产业、资本积累速度过慢。
短期印度仍难摆脱经济的颓势,尽管资本外流情况有所缓解,印度卢比开始企稳走强,外部需求好转可能带动经常性账户改善,但占印度经济大头的消费和资本形成并没有明显改善。预计短期内印度经济仍会维持颓势,且其国内结构性问题日渐突出,改革才是唯一出路。虽然新一届领导人莫迪上台向其选民和市场释放了改革的强烈信号,但改革之路漫长,印度能否重焕金色只能且行且看。
印度跟中国一样广袤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人多、地大,基础设施建设又落后,在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化和工业化等方面类似于中国前十年,对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正在崛起,这也是诸多投资者将未来接替中国推动大宗商品市场走强的希望寄予印度的原因。
五大商品刻有“印度烙印”
印度对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不可忽视,无论从对黄金、原油、食用油、糖等的消费,还是对棉花、糖、各类矿石等的生产,都会对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形成影响。
印度是传统黄金大国,其消费量占全球的比例一直维持在25%左右,2001年曾经一度逼近40%;印度也是全球第二大棉花出口国与生产国,其主要出口国为中国,出口量占全球总出口量25%左右;印度的食用油近一半依靠进口解决,是全球最主要的棕榈油进口国,年平均进口量达500万吨左右,进口了全球约20%的棕榈油出口总量;印度还是全球第二大产糖国和第一大消费国,每年糖类作物种植面积约400万公顷;印度铁矿石资源非常丰富,是全球第三大铁矿石出口国和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国;印度原油进口量约占全球供应量8%左右,75%来自海外,基本依靠进口。印度原油2012年消费量居全球第五。
黄金:高关税何去何从
印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黄金消费国,虽然在2013年被中国赶超,但其在全球黄金消费市场的地位依旧稳固。
2013年印度消费了974.8吨黄金,在全球占比31%,这与印度宗教和文化对黄金的偏爱不无关系。由于国内巨大需求的存在,黄金是造成印度贸易赤字的两大商品之一(另外一种是石油),由于限制石油进口会严重拖累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于是黄金作为可选消费品就成为印度政府平衡经常性账户赤字的首要选择。
2013年印度政府为应对美国QE收紧带来的汇率贬值和严重贸易赤字,将黄金进口关税上调至历史高位的10%,并对贸易商进行了极为严苛的限制。但对于上调进口关税,黄金期货市场并没有给予太大的反应,这与印度国内黄金消费热情依旧不减有很大关系。虽然印度在2013年将黄金消费国的头把交椅拱手让给了中国,但其2013年的黄金消费增速依旧达到12.8%,为近三年的最快水平。
进口受限而消费依旧旺盛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黄金走私日益猖獗,2013至2014财年印度注册的黄金走私案多达148起,价值近18亿卢比。鉴于当前印度黄金供应短缺,且黄金消费旺季来临,莫迪上任后新的议会是否很快对10%的关税做出调整,这是市场关注的焦点,亦是黄金目前在阶段性低点能否企稳的关键所在。
莫迪在竞选发言中并没有就黄金政策给出明确的方案,但他表示“任何针对黄金的行动都应该考虑到大众和交易商的利益,而不只从经济和政策方面考虑,相信自由市场才是更好的市场”。所以在印度国内,莫迪被冠以“亲金派”的头衔,他的当选无疑给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想象空间。
从目前来看,印度黄金进口占比较其正常的8%偏低,而美联储政策相对明确,短期加息预期升温的可能性较小,对于卢比是好消息。在资本外逃缓解的同时,印度贸易赤字亦已经回归到相对正常的水平,目前具备将10%进口关税分次逐步下调的机会,且放松对于贸易商的管制,如果出现政策的松动,或会大幅释放从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高压政策被压制的黄金需求。因为去年第三、四季度消费量在全年的占比明显低于其他年份的平均水平,且进入2014年第一季度黄金消费也仅为190吨出头。
随着传统第二季度消费旺季来临,配合政策的放松,黄金需求加速释放是值得期待的。这对于目前缺乏实质性多空影响因素的黄金市场或产生比较大的短期影响,让黄金脱离目前盘整的底部区间,出现阶段性的上行行情。
农产品:消费决定未来增长
印度自独立后,40余年来工农业生产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仍然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从印度经济发展史来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农业的增长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这是印度经济发展的—个显著特点。鉴于莫迪以往在促进经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表现与主张,我们认为通过此次印度大选,在莫迪执政期间,印度农业将呈现出快速增长之势。
白糖:市场化的倾向放大
印度是全球第二大产糖国和第一大消费国。每年糖类作物种植面积大约400万公顷,甘蔗年产量3.3亿吨,食糖产量2300万—2400万吨,食糖消费量2200万吨左右,占世界总消费量(1.78亿吨)的12.4%,而且食糖消费量以每年3%—4%的平均速度递增。
印度国内食糖产业受到限制颇多,主要包括最低甘蔗收购价制度、食糖市场投放机制、印度糖业发展基金、食糖贸易政策、酒精生产计划等。总体上,从原料蔗的生产到食糖的最终销售都有政策管制。原料蔗实施定价收购制度,而食糖每月的生产量由政府配额控制,同时销售价格也有诸多限制。印度食糖的出口也非完全市场化。印度政府调整国内的食糖政策,以保证国内食糖的供应和价格的相对平稳。
目前印度国内的食糖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一方面,甘蔗收购价格限制导致糖厂成本居高不下,而为了保障国内糖料供应,政府又不得不维持较高的甘蔗收购价。以北方邦为例,甘蔗收购价从2007/2008年度的125卢比/担,一路飙升至2012/2013年度的280卢比/担,2013/2014年度的300卢比/担,导致糖厂连年亏损,且亏损额度骤增,年亏损额近万亿卢比。另一方面,连续增产导致国内食糖高库存,而国际糖价低迷导致印度食糖出口毫无优势。为此,2013/2014年度印度政府对食糖实施出口补贴政策,但出口补贴违反WTO协议,不具可持续性。
印度大选后,倾向于补贴政策的国大党被人民党代替,其执政风格更倾向于依赖市场力量。预计随着农业政策市场化倾向放大,食糖定价将与国际接轨。
棉花:加大出口规模
棉花为印度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印度棉花在种植、国内消费以及出口上均位列全球前三位。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又为印度最大的产棉地区,该邦产量占印度棉花产量约三分之一比重。
2011年莫迪任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长时,古吉拉特邦风调雨顺,讷尔默达河的灌溉渠道开始发挥作用,棉花等经济作物产量显著增长。另外,莫迪大力鼓励棉花出口贸易,曾就是否取消棉花出口禁令向当时的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致函。在信函中,莫迪坚持认为印度政府应该立即取消棉花出口禁令,且表示印度棉花产量近3000万包,但批准的出口比重却不足30%。莫迪还曾大力抨击印度当局“与制纱业者、纺织厂共谋操纵价格”,而棉花生产者没有储存棉花的安排,被迫以较低的价格销售棉花等。
棉花作为印度主要经济作物,其下游纺织产业近三年来凭借原料成本低廉、人口红利等优势在国际市场迅猛发展。未来在价格竞争优势持续下,预计印度下游纺织业势必仍有长足发展。但基于莫迪在古吉拉特邦棉纺行业的政治主张,预计其在印度棉纺行业中未来将重点加大棉花出口规模,这会对印度棉纺行业尤其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
油脂:缺口将持续放大
作为全球重要的新兴油脂消费国,印度对全球油脂消费的影响不可小觑。印度人均油脂消费跟粗钢一样,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3年印度的食用油进口量达到创纪录的1040万吨,预计2015年印度食用油进口量为1160万吨,其中棕榈油进口量为800万吨。随着印度大选尘埃落定,市场对印度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如果印度经济在新领导人的带领下快速成长,印度的油脂消费也会出现一个较快的发展局面。比较欧美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人均油脂消费量,不难发现印度的人均油脂消费远低于美国与欧盟,也同时低于中国的人均油脂消费量。
近年来,印度棕榈油的进口占全球的贸易比值持续攀升,进口占比由2010/2011年度的18.25%上升到2014/2015年度的20.6%。随着印度经济将可能出现快速增长,印度的棕榈油进口量或维持增长,继续保持世界最大棕榈油进口国的位置。
近10年来,印度本土的油脂缺口越来越大,随着印度经济增长,相信印度油脂的缺口将持续放大,未来10年的棕榈油消费增长应该会维持10%左右的水平。按照印度年均10%的消费增量推算,预计到2024年,印度的油脂消费量将达到2300万吨。总体来看,印度新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印度经济的加速发展,从而推动油脂消费增速,对未来棕榈油价格产生积极作用。
铁矿石:进出口政策和国内消费的博弈
自2009年年底开始,基于“铁矿石需首要满足国内需求”考虑,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针对铁矿石生产和出口的限制措施,导致印度国内铁矿石产量及出口贸易量明显降低。
印度出口至中国(占印度出口量80%)的铁矿石量2009年达到10733.6万吨,随着2009年年底出口关税的上调,2010年开始下挫,至2013年仅为1165.4万吨,已基本回落至2000年时的水平。而印度国内的铁矿石产出量2008年为2.23亿吨,2009—2010年基本维稳后,2011年也开始大幅下滑,至2012年为1.55亿吨。与此同时,印度国内的粗钢产出增幅从2006—2010年的8%—10%下滑至目前的5%左右。
新政府的经济政策预计会从以下两方面影响铁矿石的价格:
一是发展经济,加快发展印度国内的基础建设等,从而加大钢材需求,并刺激国内铁矿石的释放。据统计,2012年印度人均粗钢消费量仅为0.06吨,明显低于世界人均0.24吨的水平,更是远低于中国、日本和韩国,三者分别为0.51吨、0.54吨、1.16吨。假设在人民党带领下,未来5年印度国内的粗钢需求增长态势恢复至年均增长8%—10%,测算后,与维持目前5%水平相比,未来5年铁矿石需求累计将增加8000万—1.5亿吨(按50%品位测算)。不过,未来印度国内铁矿石自身需求的增长,我们认为或主要是通过其自身供应的释放来满足,依靠国外进口的可能性较小,因此对铁矿石价格影响不大。
二是为了扩大财政收入,新政府或再度放开铁矿石出口,推动铁矿石输出供应量的回升。这主要是对之前较高的出口税进行下调,以及逐渐取消对主要矿区的禁采令。不过,在全球铁矿石价格及海运费较为低迷的背景下,相对于巴西和澳大利亚,印度较低的铁矿石品位可能影响其吸引力,从而使得出口量回升至2009年高位的可能性不大。当然,印度若再度增加铁矿石出口供应量的话,仍会进一步扩大全球铁矿石的充裕程度,对铁矿石价格形成不利影响。
石油:能源的“光明”未来还需时日
印度是全球第四大能源消费国,仅次于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同时印度也是第四大原油进口国,印度国内的油气资源匮乏,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5%,极度依赖进口。由于油气资源严重短缺,印度的能源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为了解决能源短缺问题,确保能源安全,印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包括设法增加油气产量、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大力发展其他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石油产品折中计划、积极进行能源外交等。然而,由于受油气储量严重不足这一本源性问题的制约,印度在国内进行的能源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却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能源问题,而无法彻底解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印度的能源仍依然依赖石油和天然气。
莫迪是可再生能源的忠实拥护者,作为光伏能源的铁杆粉丝,他声称要给印度一个“光明”的未来。自2012年发生大停电事件以来,电力危机已成为印度的梦魇,再加上印度煤炭产量每况愈下,煤炭发电成本日益攀升,可再生能源迅速成为印度的新宠,更被各党派当作竞选利器。如印度人民党许诺,将水电作为重要的电力来源,鼓励发展水电基础设施以及扩大“国家太阳能计划”;国大党宣称,大规模发展“国家太阳能计划”,目标是到2022年,光伏装机达2.2万兆瓦,并推动“国家风能计划”;人民党计划推动可再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离网发电、屋顶太阳能及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事实上,在上届政府提出发展“国家太阳能计划”前,莫迪就在吉古拉特邦大规模发展太阳能。仅用5年时间,该邦就成为印度太阳能发展的领头羊,装机达3000兆瓦,相当于全国太阳能装机的40%。该邦也是全印度停电次数最少的地区。
“我们应该集中精力生产可再生能源电力。”莫迪曾公开表示:“上天赋予我们如此多的可再生能源,如果对其加以利用,印度将不再需要煤炭,也不用高价进口石油产品。”因此,可以看出,莫迪上台大力发展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将对煤炭、原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形成一定的影响,若印度成功降低原油的对外依存度,那么会对长期油价走势形成利空,但考虑到光伏等新能源更多是对煤炭进行替代,印度原油高度依赖进口的格局短期难有改观。而莫迪上台后将对国内能源行业进行何种改革,我们拭目以待。
2014年12月25日,一个好消息终于传来,印度内阁通过了实施煤炭和保险改革的行政命令。印度媒体称,该命令强调了“印政府不顾议会中反对派的反对,推动经济措施改革的决心”。
两年半前全国性范围的大停电,也许仍会让很多印度人印象深刻:突如其来的断电,导致印度交通系统陷入混乱,全国超过300列火车停运,公路交通出现大面积拥堵;银行系统同一时间陷入瘫痪,甚至给印度的金融交易带来障碍。然而在第一次事故发生仅15个小时后,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及北方邦等几个地区在供电恢复后再次出现超负荷用电的情况,导致了第二次大面积停电。
为此,印度电力部门不得不颇为尴尬地从邻国输入电力,来满足新德里的用电需求。两年半后的今天,被称为“7·30印度大面积停电”的事故,早就成了印度历史的一部分,也成了各国讨论电力改革方案之际时不时会拿出来的负面样本。但“伤疤”尚未忘却的印度,却依旧还是那么缺少能源——如近日的一份报告说得那样,印度很可能是地球上“最缺乏能源”的国家之一:7亿人缺乏现代能源服务、3.1亿人缺乏电力、每年人均用电量只有700千瓦时(比全球平均水平低80%)。
那么,怎么解决能源缺乏和电力紧张的局面?
2014年12月25日,一个好消息终于传来,印度内阁通过了实施煤炭和保险改革的行政命令。印度媒体称,该命令强调了“印政府不顾议会中反对派的反对,推动经济措施改革的决心”。
其中,煤炭改革一直是莫迪政府的重中之重,并想通过改革,打破现有的垄断局面。印度总统纳布·慕克吉稍早前就对外介绍,煤炭行业改革将会是今年莫迪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旨在以透明的方式吸引私营部门投资”。
对此,印度《经济时报》认为,印度政府将在近期首度邀请私有公司通过竞争性投标申请采煤许可证,“这一措施将有效地结束国有企业印度煤炭公司的垄断地位,并以此缓解印度国内严重紧缺的煤炭供应”。
“缺乏能源的印度实际上一直在能源领域改革,上个世纪末,曾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进行了改革。早前几年,实际上也在煤炭领域进行了改革,如允许外资企业购买国营煤炭公司或煤矿的股权。”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印度经济专家刘小雪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但就现状看,上一轮煤炭改革的效果还未显现。”
“实际上,关键在于,印度不是没有煤炭资源,而是计划开发的矿山往往会因为自身的法律限制、当地居民的反对使得开发最终作罢。”刘小雪认为,想要再次推进改革,要让莫迪政府“上马”一揽子的配套计划。
破除垄断
煤炭领域,一直是印度想要改革的对象。2010年,印度《金融快报》就报道称,印度拟参照石油天然气勘探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对煤炭开采业进行大刀阔斧改革,以破除国企垄断、提高透明度、结束财政补贴。
“与中国类似,印度是煤炭需求大国。不同的是,中国好歹有诸多地方国有煤炭企业及中国神化和中煤能源两家央企,但印度的煤炭资源却掌握在极少数企业手中。”要求隐去单位的一位券商煤炭研究员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垄断,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效率低下”。
这家企业就是印度国有企业——CoalIndiaLimited.(印度煤炭有限公司,下称“CIL”)。公开信息是,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煤炭生产商,年产量达惊人的4.65亿吨。但该公司运营情况不佳,据称,“CIL每年每员工平均煤炭产量一直在1200吨左右,相比之下,澳大利亚超过1万吨”。
一组对比更能说明问题。就生产和煤炭储备情况看,印度仅次于中国和美国。但与中国2010年才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相比,印度一直以来都严重依赖进口。去年11月,印度煤炭进口量为1608万吨,是CIL去年10月产量的40%。
“效率低下,没有竞争,那意味着,印度须引入竞争机制。”上述研究员说,“因此,打破垄断成为印度煤炭改革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事实上,《金融快报》当初也说,印度煤炭储量约为2.6721万亿吨,居世界第四位。其中,CII占全国总产量的87%。但《金融快报》强调,“改革的关键一步是将出售CIL10%的股权,以此帮助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直到2014年9月,印度媒体才报道称,印度内阁审批通过了39亿美元出售CIL10%股权的计划。
更关键的步骤是,莫迪确实想引入竞争。两个多月前,印度煤炭部对外发布了一份长达27页的法令,规定“任何公司都可以在印度以任何形式进行煤炭交易,无论是用于自己消费、出售还是其他目的”。
2014年12月22日,“打破垄断”的法令取得进展:印度议会对莫迪提议的结束对煤炭开采和销售的垄断“表示支持”,这成为印度打破国企垄断煤炭格局的第一步。
彭博社介绍,印度下议院人民院日前通过了一项法案,据该法案,“印度政府将授权包括海外公司在内的非国有企业在印度进行煤炭的开采和销售”。该版本与莫迪的计划大致相符,且比1973年印度制定的《国家煤炭法案》有了很大进步。该法案曾规定,除“特供”煤矿之外,其余所有开采煤炭只能出售给指定终端客户,剩余的煤炭将出售给CIL。
除了引入竞争,对于长期无法分配的煤炭区块开采问题,莫迪政府也走出了实质性一步。据印度媒体报道,除了已经宣布的74个煤炭区块外,印度煤炭部将在第一批煤炭区块出售中,拍卖另外18个区块来满足市场对化石燃料日益增长的需求。
“我们已经完成18个煤炭区块的拍卖工作,这18个区块拥有约1.2亿吨的煤炭储量。”印度煤炭部长AnilSwarup称。
Swarup也曾对外称,“印度在今年3月会给出明确的时间,在什么时候会彻底打破印度长达40年的煤炭垄断格局。”
满足需求
打破垄断,出售国有公司股权,不仅是为了改善公司的效率,更是为了满足印度的电力需求或能源需求。“还是和中国作比较,大家都说,中国电力需求不断攀升,实际上,攀升更快的是印度电力需求。”上述研究员说。
一份研究报告称,印度电力部长戈亚尔在设想的到2019年为“所有人提供电力”的2500亿美元投资计划中,“煤炭扮演关键角色”。国际能源署(IEA)的报告称,印度煤炭在能源供应总量中占据的比例预计将从如今的43%上升至2020年的46%及2035年的51%,同时在电力生产中保持其大约68%的占比。
慕克吉也表示,政府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混合使用常规和非常规能源“来大幅提升燃煤发电能力”。但他补充了一句更重要的话:印度需要将自己转变为一家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制造业中心。
“为此,政府将建立世界一流的投资工业区,将主要沿着专门的货运通道和工业走廊分布。”慕克吉说:“为提高印度商品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我们将推进贸易基础设施建设,简化贸易程序,从而减少交易时间和成本。”
事实上,正如分析人士所言,发展煤炭、满足电路需求,同样是为了“印度制造”的扬名立万。“印度制造”一直是莫迪政府上台后着力打造的内容之一。去年出访美国期间,莫迪一度“希望印度能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全球制造业中心”。
但制造业的发展,根本离不开能源供应,尤其是最基础的电力供应。日本一些汽车制造企业就曾在安倍晋三与莫迪会谈期间对媒体抱怨印度电力供应的不稳定。
曾在印度交换学习的周亮博士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说,电力系统的不稳定对印度制造业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障碍,“在印度南方,很多写字楼都自备发电机组。但工厂如果要自建电力系统,困难同样不可想象”。
“但至少,潜在的利益链条已经打开。煤炭改革,触发的是破除垄断,这将激活外资的潜力及本国民营企业的潜力。同时,进一步地提升煤炭产量,在满足本国居民电力需求的同时,更为制造业提供服务。”上述研究员说,“这意味着,煤炭,正成为莫迪改革的关键点,也是他打造‘印度制造’最关键的一点。”
不止如此,还有分析称,印度或已看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邻国中国利用燃煤发电,已让6.5亿人摆脱贫困,且迅速超越了人类发展指数的全球平均水平。在此期间,中国每年人均煤炭发电使用量从1990年的420千瓦时提高到3200千瓦时。
“印度也希望朝着这个方向迈进,其煤炭需求结构已经从1990年占发电来源的54%发展到如今的68%,相比之下,欧盟和美国分别为85%和93%。”上述分析称。
知易行难
刘小雪认为,印度煤炭带来的改革效应,或远没有想象中这么容易实现。“我知道一个案例,是关乎一家外资企业的。”她对《国际金融报》记者举例说,“前几年,印度煤炭行业也在改革,并吸引了一家外资企业进入该国的煤矿进行开采。后来,因种种原因,这家外资企业却被印度政府撵出了开采区,这意味着巨额损失。尽管这家公司进行了起诉,但最后仍不了了之。”
“也就是说,即使对外放开,印度能不能在煤炭领域吸引这么多外资及民营资本,还存在疑问。”刘小雪说,“就整体情况看,印度的投资环境跟中国、美国等国比,还差几个档次,尽管不可否认这个国家的潜力确实惊人。”
同样的案例出现在CIL的股权出售上。事实上,这是印度前总理辛格政府期间提出的一项计划,但直到2014年下半年才完成出售事宜,这其中,就遇到了CIL的阻力。
印度媒体今年9月的报道说,“尽管可能将面临矿工发起罢工行动的威胁,印度政府仍批准继续出售所持CIL的股份。2013年,类似策略成功阻止前任政府出售所持CIL股权计划。”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CIL的阻力还存在着。印度一位官员近日称,CIL工会威胁称要在1月6日开始进行为期5天的罢工运动。目的是为了抗议政府计划出售其股份和结束其在矿业和分销方面的垄断。
据报道,罢工工人也将在1月13日举行单独罢工,目的是要求更好的工作条件,包括一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7小时。
不止如此。在刘小雪看来,印度想要推进煤炭改革,还要诸多配套举措。“比如,铁路,能否同步提升铁路的运输效率,也是关键。又比如,怎么在民众的诉求和煤炭的开采间寻找到平衡点,也是一个问题。因为,就以前的情况看,煤炭开采不成,往往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地居民和环保人士的反对。”她介绍。
《华尔街日报》近日则评论,投资者对印度下的大赌注能否成功“将取决于莫迪能否克服已浸染数十年的国内官僚体制的弊端”,且印度经济增速在2014年第三季度放缓,“令外界对莫迪能以多快的速度实施在政治上颇为艰难的改革心存担忧”。
有分析称,莫迪可能难以推行在政治上不受欢迎的改革。比如,印度议会未来还会审议有关设立一项全国性的商品及服务税的议案,“但要从反对该计划的各政党所管辖的各邦获得支持,印度政府还面临重重障碍”。
印度财政部长贾特里近日也表示,改革是个长期的过程,“急于大幅改革容易遭到强烈反对,会干扰政府的日程”。
莫迪的决心
面对难题,莫迪不是没有注意到,更不是没有行动。回看印度煤炭改革条例通过的过程,莫迪的建议实际上并没有在议会获得通过。最终,莫迪没有罢休,他罕见地动用行政法令通过了该法案。“此举显示出莫迪政府突破政治阻碍、推动改革的决心。”印度媒体评论。
与此同时,2014年12月30日,有消息称,莫迪未来几周内可能会逐渐释放出多个重磅改革消息,进一步推行经济自由化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通过行政条例修改现行的土地征用法,此举被视作为财政部长阿伦·贾特里2月底宣布下一财年的政府预算作准备”。
“客观看,莫迪现在所处的环境比当年的辛格好了很多。同时,还有下议院的支撑,毕竟,当初大选时,国大党赢得了下议院绝大多数席位,这让他今后的改革少了些许阻碍。”刘小雪说,“但横向与中国相比,莫迪的日子还不是那么好过,因为人民党的阻力不可小觑。”
刘小雪认为,莫迪的改革还是会向前推进,外界也会继续看好,但前进的空间“恐怕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可喜的是,他至少是个作风强势的人,有自己的话语权,不会轻易打断自己的改革进程,避免出现进退两难的情况。
莫迪当初在其家乡古吉拉特邦任职期间,就以“改革狂人”的形象著称。媒体称,他创造了“古吉拉特发展模式”(“7·30大停电”中少数几个没有停电的邦)。《环球时报》称,古吉拉特邦近年来被西方媒体追捧为“印度最受欢迎的投资地”,甚至被印度人比成“印度的广东”。
值得注意的是,莫迪的改革远不止在煤炭、保险、税收等领域,他近期动作不断,还想在新能源市场“分羹”,也为未来的发展未雨绸缪。
有消息称,印度正在大规模发展太阳能产业,同时打算拟建世界上最大、产能预计达到750兆瓦的太阳能电站。该“超大型太阳能电站”是发电装机容量25吉瓦的光伏发电项目的一部分。据了解,目前太阳能开发商SunEdison已与印度方面达成了一个5GW的谅解备忘录,第一太阳能公司也已设立一个印度子公司积极参加当地的太阳能竞标项目。
对改革的重视及对未来的未雨绸缪,都让国际投行看好印度经济由改革激发的活力。
国际投行高盛近日称,2014年和2015年印度的实际GDP增长速度仍将落后于中国,但到2016年,“将以6.8%的增长率超过中国,而中国的增长速度将放缓至6.7%。那之后的两年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将继续超过中国”。高盛还认为,“由莫迪总理领导的印度新政府将推动该国长期延误的支出与改革,使经济在未来几年受益。”
瑞士信贷称,印度2015年以美元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将是全球最快。瑞信称,“印度表现亮眼,是因为比较基准非常低,且国家治理的结构改革正带动经济转变。”
花旗银行也认为,“相信印度2015年对土地、劳动力、资本与企业等生产要素将进行重大改革。如果这些方面的进展比预期快,有利于2015-2016财政年度GDP增长率达到我们预测的6.5%。”
但莫迪的改革,同样要更多的勇气和运气——他能否真正打破更多的固有利益、不对人民党进行大规模让步,同时,让屡遭通胀危机的国内经济更加稳定,可能还要更多的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