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能否成为政府资产“大管家”
中国政府总资产接近112万亿元,净资产约56万亿元,这是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测算出的2013年数据。大量资源可供掌握或者支配,谁能成为其“大管家”,既为其募集资金又为其管理资产。信托人士认为,信托公司理应接受政府的
政信业务是2009年以来拉动信托行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另两驾是房地产业务和证券投资信托,目前在信托业资产总额中的占比超过20%(含事务管理型产品)。一方面由地方政府融资需求所决定;另一方面,与工商企业、房地产投向相比,地方融资平台是较为优良的交易对手。回顾过去6年政信业务大发展的主因,也不外乎于此。 随着2015年股市波动,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政信业务仍在不断深化,成为拉动信托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然而,传统的融资平台模式逐渐暴露其弊端——融资平台既是企业又是政府代表,财务账目混乱、与政府间往来款不清,既导致政府债台高筑,又引发许多腐败问题。 在未来恰当时机,一方面可能撤销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将政府资产委托给信托公司、基金、资管公司,实现资产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升运营收益。中泰信托研究发展中心负责人王岸欣认为,传统信政合作的模式终将被打破,由于政府是公认的信用度最高的主体,在全社会风险偏好下降的当口,政府业务资源成为金融机构争夺的焦点,挤占信托业务份额。从短期来看,管理层会出台更严厉的限制措施来加以控制;从长期看,专项收益债推出乃至过渡到市政债,将确立地方政府的借贷主体地位,并取缔融资平台形式。
长期以来,信托行业主导的融资业务和银行同质化程度较高,只能是银行做不了或者不愿做的业务,才有信托的生存空间。这样一来,信托的资金成本比银行高,风控强度比银行大,在同一平台上和银行竞争,必定居于劣势。平台融资业务的冲击,给信托业敲响了警钟,如果不能求新求变,必然没有出路。 可以看到,管理层也在积极推动创新形式,比如PPP模式,传统的政信合作业务面临创新和调整。“PPP模式虽然效果尚待检验,但给信托业指出了一个方向,单纯的融资业务没有前途,要走金融综合服务商的道路。”王岸欣说。 因此,信托要为政府提出一揽子的金融解决方案,要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要提供增值服务。在合作领域上,既包括土地一级开发、旧区改造、保障房,也包括其他公益事业领域,信托不能借笔钱给政府就结束,要设计整体方案。在服务模式上,可采取PPP、产业引导基金或者是金融租赁的交易结构。无论哪种模式,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信托优势,提升信托话语权,从而提升利润空间。
当前,基础产业信托仍是信托资金投向的第二大领域。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资金信托在该领域的配置规模为2.70万亿元,相比2014年三季度的2.66万亿元,同比增长1.50%。面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改革与转型,信托公司应该有更敏锐的触角,摆脱惯性思维,研发出更贴近政策变化的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