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平:中国虚假贸易与跨境资金流动的探讨和估算

2015-12-15 18:14 1049

20多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时,中国出口量不降反增,贬值时出口量不增反降,这种异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虚假贸易的规模影响了出口数据: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时,升值预期使得跨境资金通过虚假贸易大量流入,因此出口量不降反增;贬值时,贬

20多年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时,中国出口量不降反增,贬值时出口量不增反降,这种异常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虚假贸易的规模影响了出口数据: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时,升值预期使得跨境资金通过虚假贸易大量流入,因此出口量不降反增;贬值时,贬值预期使得“热钱”流入减缓甚至流出,因此出口量不增反降。以上解释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共识,但在虚假贸易的具体规模估算方面仍缺乏共同认可的研究。


目前中国大陆的外贸统计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大陆对香港特区的进出口值与香港对大陆的进出口值不相符;大陆对香港的贸易顺差在大多数年份均超过大陆的总贸易顺差等等。这些问题是“热钱”缺乏约束地进出中国境内的表现,会对中国的流动性控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以及宏观经济的发展等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找出跨境资金流动的方法、渠道,准确估算其规模,有的放矢地解决中国贸易统计体系中的问题,才能对“热钱”流动加以管控,从而提高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权和有效性。由于目前中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尚未完全开放,跨境资金绕开开放的项目,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为经常项目账户。本文试图揭示跨境资金是如何通过贸易项目流入和撤离中国境内的。


基于1989~2014年中国大陆公布的进出口贸易数据和香港特区公布的香港与中国大陆之间26年来的贸易数据,本文扩展了张光平(2014)的结果,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后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虚假贸易数据进行系统的探讨和分析,从而得出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贸易虚假程度的变化值,进而获得20多年来跨境资金通过贸易渠道流出和流入中国大陆的规模。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和比较1990年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的数据和香港特区公布的与大陆的贸易数据及相关问题;


第二部分介绍中国大陆从特殊贸易伙伴“中国”的进口额度并探讨该特殊伙伴对中国进出口总额的影响,并基于近年来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结果对大陆与香港贸易顺差超过大陆总贸易顺差进行解释;


第三部分简单讨论如何估算中国20多年来虚假贸易的方法;


第四部分利用李东平(2008)的分析模型分别估算1990年以来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虚假贸易规模、大陆与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虚假贸易的规模;


第五部分介绍“初级”虚假贸易的概念和总虚假贸易的规模及分布;


第六部分利用本文模型着重分析和判断1990年以来中国真实进出口和贸易顺差的增长情况,并对近年来中国虚假贸易的规模和中国真实出口和进口的同比变化幅度进行合理判断;


最后一部分是总结。


一、中国大陆进出口数据和香港公布的与大陆贸易数据及相关问题

基础数据是所有分析研究的起点,在分析中国贸易虚假程度之前,我们可以从大陆总贸易数据和香港公布的与大陆的贸易数据中发现诸多问题。

(一)中国大陆进出口数据及相关问题

表1给出了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出口、进口、贸易顺差和大陆与香港的相关贸易数据。表1显示,从1989~2015年上半年的26年半间,仅1997年、1998年、2006~2009年及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的7年半时间,大陆与香港特区的贸易顺差占大陆总贸易顺差比重在0~100%之间的基本合理范围内,其它17年大陆与香港的贸易顺差远大于大陆总贸易顺差,且1989年和1993年两者方向恰恰相反,前者为顺差而后者却为逆差。考虑到香港人口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1997年和2014年大陆与香港的贸易顺差超过大陆总贸易顺差90%实际上也不够合理。

香港多年来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不到0.4%,进出口贸易不到3%,然而大陆与其贸易顺差额却在绝大多数年份超过大陆总贸易顺差总额,甚至1990年以来有5年超出一倍以上。这些数据表明,大陆的贸易数据、特别是与香港特区的贸易数据存在严重的问题。

(二)香港特区公布的与中国大陆公布的双方贸易数据对比

中国大陆公布的与香港贸易数据和香港公布的与中国大陆的贸易数据除有一定幅度的误差外,应该与香港自大陆的进口数据相当,但事实上双方公布的相应数据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表2给出了1989~2015年上半年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的香港从大陆的进口和向大陆的出口数据及与表1给出的大陆与香港贸易数据的差异。从香港特区公布的与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数据及与大陆公布的相应数据对比可以看出,1989~2005年上半年香港公布的从大陆的进口数据远超于大陆公布的对香港的出口数据;2006~2015年上半年,大陆公布的对香港特区的出口数据又远大于香港公布的香港从大陆的进口数据。从数据的变化可以直观看出,2006年以来大陆向香港的出口开始超过香港从大陆的进口,背后的原因是2005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之前跨境资金主要通过压低中国出口的方法撤离大陆,而2005年后却通过抬高出口流入大陆。两地贸易数据的背离是造成大陆与香港特区总贸易数据异常的主因之一,是跨境资金流出和流入所致。

(三)港对大陆出口与大陆自港进口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大陆向香港的出口与香港自大陆的进口出现巨大差异的同时,大陆自香港的进口与香港对大陆的出口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1989~2015年上半年,除1996~1998年的这3年大陆自香港进口略低于香港对大陆出口外,其它年份大陆自香港的进口皆显著大于香港对大陆的出口,特别是2002~2009年大陆从香港的进口超过香港对大陆的出口一倍多,2010~2014年前者更超过后者两倍多,以上数据的不吻合再次表明两地进出口贸易数据存在严重的差异。

(四)大陆与香港贸易数据和香港与大陆贸易数据间巨大差异简析

除统计误差外,大陆对香港的出口数据应与香港自大陆的进口数据大体吻合,不应存在特别大的差异。然而表2显示,1989~2001年的11年间前者平均仅为后者的55.1%,而2010~2014年前者累计超过后者32.6%。进一步对比发现,1990~2000年香港公布的从大陆的进口与中国大陆公布的大陆对香港的出口差额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从36.7亿美元上升到了468.9亿美元;而从2000~2005年,两者的差异却持续显著缩小。这些差额的变化与2002年境外人民币汇率预期从贬值转向升值密不可分(张光平,2014)。当本币贬值预期出现时,境外投资者通过压低出口或者抬高进口达到将收益撤离的目的;而当本币升值预期出现时,境外投资者通过抬高出口或者压低进口达到将境外“热钱”导入境内的目的。表2给出的大陆对香港的出口(A)与香港自大陆的进口(C)差额(A-C)从2000年开始持续缩小,而且到2006年首次出现正数16.9亿美元,2007年到达金融危机前的最高峰141.3亿美元,这正好表明从2000~2005年通过虚假贸易渠道流出中国的跨境资金额持续减小,在金融危机前的2006年跨境资金通过虚假贸易渠道从流出变为流入,并在2007年流入达到了危机前的最高峰。

(五)香港贸易数据与中国大陆相应数据间巨大差异的主因

香港在国际经贸方面有着丰富的国际经验,其贸易数据更符合国际惯例,准确率也应高很多。因此我们可以将表2给出的香港自大陆的进口及香港对大陆的出口数据视作大陆对香港的出口和自香港的进口的真实数据。将表2给出的香港公布的自大陆的进口数据“取代”表1给出的大陆公布的对香港的出口数据(即剔除表1中的“初级”虚假出口数据);同时以表2给出的香港公布的对大陆出口数据“取代”表1中大陆公布的自港进口数据(即剔除表1中的“初级”虚假进口数据),即可获得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较为真实的总出口和进口数据(见表3)。

表3给出的中国大陆与香港贸易顺差占总贸易顺差的比例与表1相比更为合理:表1给出的比例中,仅有6年的数据在0~100%之间,属于较为合理的区间,而表3较为合理年份增长到了20年,不合理年份仅为2003年和2004年及2010~2014年的7年,清楚地证明了剔除“初级”虚假贸易数据方法的合理性。

(六)大陆与港贸易数据差错的主要企业类型

大陆与香港特区巨大虚假贸易主要存在于哪些性质的企业?仔细观察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按企业性质分类的进出口额与大陆对港贸易数据,可以发现从中国大陆总贸易顺差中减去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贸易顺差后剩余的其他企业贸易顺差与大陆对港贸易顺差走势惊人的一致。图1给出了2003~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除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外的其他企业贸易顺差和大陆与香港特区贸易顺差额的走势。图1显示,自2003年以来,大陆与香港的贸易顺差同与大陆除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外的其他企业的贸易顺差在2005年、2007年、2009~2013年间几乎相同,两者相差不到10%,其他年份的差异也相当小,2003~2014年的12年两者累计差额683.4亿美元,差异仅占大陆与香港累计贸易顺差的2.8%。大陆与香港特区间的贸易顺差额同与大陆除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外其他企业的贸易顺差额10多年来如此相近,这难以用巧合来解释,表明大陆与香港特区虚假贸易主要是通过与大陆除外资和国有企业外的其他企业来进行的。

图1  2003~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贸易顺差和

大陆除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外的其他企业贸易顺差对比

二、香港源自大陆的对大陆转口贸易与大陆从“中国”的进口

(一)中国从“中国”的进口介绍

笔者在10年前开始研究中国贸易数据时发现,中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贸易伙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海关总署近年来用“中国”代表该特殊贸易伙伴。为了方便起见,下文我们用“中国”代表该特殊贸易伙伴)。具体来说,2001年中国大陆从“中国”的进口额还仅有86.7亿美元,然而从2001~2008年7年间该数据迅速增长到了924.6亿美元,7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40.2%,比同期中国出口和进口的年均复合增长率27.2%和24.6%分别高出13和15个百分点;2008~2013年大陆从“中国”的进口额仍然保持了两位数的年均增长率11.2%,2013年该进口额更是高达1 575.4亿美元,超过当年大陆自美国和台湾省的进口额,成为当年大陆仅次于韩国和日本的第三大进口“国”;2014年虽然自“中国”的进口出现了2001年以来的首次减少,为1 448.4亿美元,但仍然超过同年自美国和台湾省的进口额,保持大陆第三大进口“国”的地位。

(二)香港自大陆的转口贸易额与大陆从“中国”进口额比较

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数据显示,香港特区对大陆的贸易中最重要的是转口贸易,2003~2014年间香港对大陆的转口贸易额从7 057.9亿港元增长到了19 558.2亿港元,与相应年份香港自大陆的总进口额相当。香港对大陆的转口贸易事实上包括香港源自大陆、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通过香港包装后再向大陆出口的转口贸易,这种贸易形式近年来占据两地贸易的最大份额。这种将其他国家和地区通过香港转口的向大陆的出口也记作大陆自香港的转口进口的统计方法,与国内的外贸统计方法不一致。按照国内的外贸统计原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品通过香港出口到大陆的贸易,并不计作香港对大陆的出口,而记作转口出口。大陆从“中国”的进口额理论上应该相当于香港源自大陆的产品向大陆的转口贸易额。图2给出了2003~2014年间两者的金额比较。

图2显示,2003年,大陆自“中国”的进口还低于香港源自大陆的向大陆的转口贸易额12.9亿美元,然而从2004~2013年,前者却持续超过后者,而且超过的额度持续上升到了329.6亿美元,2014年前者超过后者的额度下降到了2013年一半的水平,为165.9亿美元。从2004~2007年,前者超过后者的幅度从10.92%持续上升到了27.5%;2007~ 2010年,前者超过后者的幅度又持续下降到了17.5%;2010~2013年前者超过后者的幅度重回26.5%,而2014年却下降到了12.9%的低位,显示前者超过后者的幅度与人民币兑美元升贬值有关。结合表2数据,尽管大陆自“中国”的进口与香港源自大陆产品向大陆的转口贸易额非常接近,但是大陆自“中国”的进口与香港源自大陆的转口贸易间的差额应该是虚假贸易。

图2  2003~2014年香港源自大陆产品向大陆的

再出口额与大陆从“中国”的进口额比较

(三)剔除大陆从“中国”的“初级”虚假进口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

从表3给出的中国大陆总进口中剔除相应年份中国大陆自“中国”的进口额,我们可以得出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总贸易、与香港的贸易及与香港外其他地区的总贸易顺差及占比数据,结果如表4所示。

相对表3来说,表4给出的大陆与香港贸易顺差占大陆总贸易顺差比例更为合理:从1989~2010年及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间,中国大陆与香港的年度贸易顺差占中国贸易总顺差的比重皆介于0到100%之间,合理年份提高到了24年,年均58.9%,属于较为合理的区间;同期大陆与香港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年度贸易顺差占总贸易顺差的比重也皆位于0到100%的合理区间,年均41.1%。虽然2011~2013年中国大陆与香港的贸易顺差占中国大陆总贸易顺差的比重仍然超过100%,但超出的幅度却较表3降低很多,同期大陆与香港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顺差占中国大陆总贸易顺差虽仍为负数,但低于0的幅度也比表3中的数据显著下降,表明从表4中剔除大陆从“中国”的“初级”虚假进口方法的合理性。

(四)基于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结果评价近年来中国虚假贸易

张光平(2014)的研究数据显示,2012年1月到2014年6月,人民币国际支付占比持续显著低于相应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世界占比,2012年和2013年前者月均分别仅为后者月均的37.3%和45.3%;更新张光平(2014)的数据后可得2014年前者月均为后者的62.6%。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占世界贸易比重显著超过相应的跨境支付的世界占比,意味着有可观份额的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并没有相应的国际支付,即为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

基于张光平(2014)对近年来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月度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张光平(2015)估算出2012~2014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虚假额分别为2 913.1亿美元、3 857.4亿美元和2 932.1亿美元,分别占当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比重为62.6%、51.6%和27.5%。如果假设2011年人民币国际支付月均世界占比为2012年月均占比的六成,那么2011年虚假人民币跨境结算额为2 260亿美元,占当年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的比重为70.1%。

假设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进口与出口比例与当年人民币总结算中的进口与出口比例相同,利用张光平(2015)对2011~2014年人民币进口和出口结算比例2.06、1.21、1.58和1.40,可以计算出2011~2014年虚假人民币跨境出口额分别为739.4亿美元、1 318.5亿美元、1 493.9亿美元和1 222.0亿美元,相应的虚假进口结算额分别为1 520.6亿美元、1 594.6亿美元、2 363.5亿美元和1 710.0亿美元,进而可以获得这些年由于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对中国总贸易顺差的贡献分别为-781.2亿美元、-276.2亿美元、-869.6亿美元和-488亿美元。利用这些结果,表4中总出口和总进口等数据将发生明显的变化,从而2011~2014年大陆与香港贸易顺差占大陆总顺差比重将分别下降到79.8%、92.6%、97.5%和73.9%,相对表4更为合理。


三、中国大陆虚假贸易分析方法讨论

多年来境内外探讨中国虚假贸易的研究不少,然而建立专门数学模型系统估算虚假贸易规模的研究却并不多。李东平(2008)基于中国大陆2001~2007年的总进出口贸易数据,利用2003年和2004年中国出口和进口平均比例作为基准,建立了估算2005~2007年间中国虚假贸易范围的数学模型;张光平(2012)将李东平(2008)的结果扩展到了2011年。李东平(2008)考虑到2002年境外人民币升值压力产生以来的虚假贸易,却未考虑到2002年之前跨境资金通过虚假贸易撤离中国的另外一种对称情形,同时也未利用香港政府公布的相关数据,因此不够系统全面。张光平(2014)利用了香港相关数据,但研究时间跨度仍不够长。

本文利用李东平(2008)的模型,来研究各年份出口与进口的比例,表5给出了相应的参数。表5显示,中国大陆总出口与总进口比例1998年达到最高峰1.5617之后开始持续下降,并于2004年达到了金融危机前的最低点1.183 7;2004~2007年大陆总出口与总进口比例重新达到了新的峰值1.3954;2007~2011年大陆总出口与总进口比例又达到了新的低谷1.1503;2011~2014年再次回到了1.416的较高水平;在大陆总出口与进口比例涨跌反复的同时,大陆对香港的出口与大陆从香港的进口比例却从1989~2015年上半年保持了持续显著增长的态势,仅在2005年略有减缓之外,其他年份皆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显示出两地贸易数据剔除“初级”虚假贸易数据后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大陆与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出口与总进口比例相对稳定,表明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虚假贸易问题并不如大陆与香港之间的虚假贸易问题严重。


四、中国大陆20多年来虚假贸易估算

(一)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的虚假贸易额估算

由于境外人民币升值预期初现于2002年(张光平,2012),我们选择表5给出的2002年前两年,2000年和2001年大陆与香港出口与进口比例的平均值13.317为基准比例较为合理。利用李东平(2008)虚假贸易估算方法,可以计算出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与香港真实贸易顺差下限、上限、顺差上下限平均值、真实出口、真实进口、抬高出口相应的虚假出口额、压低进口相应的进口额及相关占比。

1989~1992年间,大陆与香港的出口被压低的额度从67.0亿美元上升到了304.1亿美元,同时进口被抬高的金额从5亿美元上升到了22.8亿美元;1992~ 2000年间被压低的出口金额从304.1亿美元持续下降到了15.9亿美元,进口被抬高的金额从22.8亿美元持续下降到了1.2亿美元,显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在境外人民币贬值预期下跨境资金通过压低出口的同时抬高进口而流出中国;2001~ 2008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特别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宣布中国继续对外开放,境外人民币贬值压力逐步减弱以至消除,升值压力也在2002年第四季度首次出现而且持续增强,导致出口从压低转向了抬高,抬高的出口金额从14.2亿美元持续上升到了608.1亿美元,同时进口从抬高转向了压低,压低进口的额度从1.1亿美元持续上升到了45.7亿美元,表明全球金融危机前跨境资金通过抬高出口的同时压低进口流入的额度持续增加;虽然2009年抬高出口的额度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是从2009~2014年重回持续上升态势;2009年压低进口的额度也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是同样从2009~2014年重回持续增长态势。这些结果与表2给出的同期大陆与香港进出口贸易差额趋势基本一致。

(二)大陆与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估算虚假贸易额和总虚假贸易额

同理,根据表5给出的2000年和2001年大陆与香港外国家和地区出口与进口的比例平均值0.961 5和李东平(2008)的估算方法,我们可以类似地计算出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与香港外国家和地区真实贸易顺差下限、上限、顺差上下限平均值、真实出口、真实进口、抬高出口相应的虚假出口额、压低进口相应的进口额及相关占比。

估算结果显示,1990~1993年间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压低出口额仅从38.8亿美元上升到了160.8亿美元,占同年大陆与香港外总出口比例从10.9%提高到了23.1%;1993~1998年间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压低出口额从160.8亿美元下降到了24.8亿美元,占同年总出口比例也从23.1%下降到了1.7%;1998~2004年间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总体抬高出口金额从24.8亿美元持续上升到了374亿美元,占出口比重达到了7.6%;2004~2006年间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抬高出口额从374亿美元快速下降到135.2亿美元后,转为抬高出口76.1亿美元,占同年总出口比例也达到了0.9%;2006~2008年,抬高出口仅为持续提高到了374.7亿美元,占相应的出口比重也提高到了3.0%;2009年抬高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到了44.8亿美元,占相应的出口比重也下降到了0.4%;2010~2014年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抬高出口重新回到了压低出口,反映2010年境外人民币兑美元总体贬值的市场趋势。

如上所言,表5给出的大陆与香港的出口与进口比例和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与进口比例显示后者比前者要平稳得多,表明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中国总贸易顺差的贡献较低,虚假贸易程度也较低。

(三)中国大陆总估算虚假贸易额及分布

将前文估算出的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与香港特区及与香港外国家和地区的主要估算结果相加,可以得出这些年中国大陆与香港和与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汇总结。1989~2000年大陆与香港以压低出口为主的虚假贸易总额高达2 263.1亿美元,占大陆与香港的贸易比重从28.1%,占同期大陆与香港贸易顺差比重35.7%,同期大陆与香港的虚假贸易占大陆总虚假贸易的平均比例为81.2%;2001~2008年,大陆与香港转为以抬高出口为主的虚假贸易额高达2 585.7亿美元,占大陆与香港的贸易比重24.0%,占同期大陆与香港贸易顺差比重26.0%,同期与香港的虚假贸易占总虚假贸易的平均比例下降到了27.3%;2009~2014年,大陆与香港的虚假贸易占大陆与香港的贸易比重从24.0%上升到了41.6%,同期大陆与香港的虚假贸易占总虚假贸易的平均比例重回38.7%。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虚假贸易占相应贸易比重远低于与香港的相应比例,各种占比皆不到9%,表明香港是大陆虚假贸易的主要源头。


五、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总虚假贸易额及分布

根据估算出的中国大陆与香港及香港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虚假贸易额实际上是基于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后的中国总出口贸易,利用李东平(2008)的模型估算出的虚假贸易结果,而并不是20多年来中国总的虚假贸易结果。每年总的虚假贸易额应该是表1到表4给出的“初级”虚假贸易加上估算出的虚假贸易额。

(一)“初期”虚假贸易额计算

表4中给出的国内总出口和总进口额是扣除“初级”虚假贸易后的总出口和总进口。因此用表4给出的国内总出口和总进口额减去表1给出的相应的总出口和总进口即为每年中国总的“初级”虚假出口和进口;表2给出的大陆向香港出口与香港自大陆进口差额和大陆自香港进口与香港对大陆出口分别代表大陆与香港的“初级”虚假出口和进口额,两者的差额与两者差额之和分别为大陆与香港的“初级”虚假顺差和“初级”虚假贸易额。

(二)中国总虚假贸易及分布

如上大陆与香港“初级”虚假贸易和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初级”虚假贸易额加上估算出的虚假贸易额,即为大陆与香港和大陆与香港外的国家和地区总的虚假贸易额。

估算结果显示,1989~2004年大陆与香港的总虚假贸易为负数,高达-4 369.9亿美元,占同期大陆总虚假贸易(-4 466.1亿美元)的95.0%,比同期香港与大陆贸易占大陆总贸易的平均比重13.8%高出5.55倍,表明这16年内通过压低出口为主要形式撤离中国的资金规模十分可观;2005~2008年,由于中国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和之后大多时间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压力,跨境资金通过抬高出口持续流入中国大陆,4年间大陆与香港间以抬高出口和压低进口为主的虚假贸易累计高达5 469.7亿美元,占同期中国总虚假贸易1.22万亿美元的44.7%,比同期香港与大陆贸易比重8.9%高出4.03倍,表明2005年中国汇改后到2008年金融危机间的4年大陆与香港的虚假贸易占总虚假贸易的比重较前略有下降;2009~2014年,金融危机后的6年间大陆与香港间以抬高出口和压低进口为主的虚假贸易累计高达1.8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总虚假贸易2.67万亿美元的67.5%,比同期香港与大陆贸易比重8.5%高出6.9倍。这些数据显示香港的确是大陆虚假贸易的重要渠道,香港外的国家和地区虚假贸易占比相对较低。

(三)2011年以来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及占总虚假贸易的比重

估算出的1989年以来大陆总虚假贸易及分布结果显示,1989~2004年虚假贸易是由资金撤离中国大陆所致,2005~2008年是由“热钱”流入中国所致;而2010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升值预期不如国际金融危机前那么高,虚假贸易的规模不仅没有减缓而且反而加大,其主因是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利用张光平(2015)的结果显示,2011~2014年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总额高达1.196万亿美元,分别占中国总虚假贸易2.031万亿美元和与香港总虚假贸易1.421万亿美元的59.4%和84.2%,表明近年来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确实是中国虚假贸易的主要内容。


六、基于历史数据合理判断近年来中国外贸形势

本文对20多年来中国“初级”虚假贸易和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后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和估算,估算结果为判断近年来中国出口形势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一)剔除不可比因素后的2014年贸易增长率及含义

2015年2月6日商务部在“2014年全国进出口工作会议”的新闻稿中提到“剔除不可比因素后,2014年全国进出口实际增长6.1%,出口实际增长8.7%,高于预期目标”(商务部网站,2015年2月6日)。按照商务部剔除不可比因素后的实际进出口和出口增长率,相应的2014年进口同比增长率为3.2%。由于我们无从知晓商务部“剔除”的是哪些不可比因素,这里我们以本文研究结果以获得近年来中国的贸易增降幅度。

(二)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后的贸易增长率

本文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和模型估算出的虚假贸易规模,为我们系统剔除“不可比因素”提供了依据。剔除1990~2014年中国“初级”虚假出口和进口额,可以获得1990~2014年中国出口、进口、贸易顺差和贸易年变化率。估算结果显示,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后,2014年中国出口、进口和贸易分别增长7.7%、1.5%和4.8%,比国家海关总署公布的相应增长率6.0%、0.5%和3.4%分别高出1.7、1.0和1.4个百分点,然而比商务部“剔除不可比因素后”的相应增长率8.7%、3.2%和6.1%分别低1.0、1.7和1.3个百分点。

(三)剔除总虚假贸易后的贸易增长率

上文仅考虑了剔除“初级”贸易后中国大陆2014年进出口增长情况。估算结果显示,剔除总虚假贸易后,2014年出口比上年增长了4.9%,进口下降了1.8%,贸易总额仅增长1.7%,贸易顺差增长了61.6%,分别比海关总署公布的2014年中国名义出口、进口、贸易总额和贸易顺差比上年的增幅6.0%、0.5%、3.4%和47.2%分别低1.1、2.3、1.7和-14.4个百分点,表明2014年中国贸易的表现比2013年更困难,然而贸易顺差却比公布的高14.4%。2014年剔除总虚假贸易后,进口下降的结果与该年国际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显著下降的事实更为一致。这些结果对于更加科学的判断2015年中国贸易形势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四)剔除虚假贸易后的中国贸易规模

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后中国贸易规模的估算数据显示,2013年和2014年中国贸易总额分别为3.850 6万亿美元和4.036 5万亿美元,分别超过该两年美国贸易总额3.85万亿美元和3.93万亿美元,表明“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后2013年中国确实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且2014年保持了该地位;然而剔除总虚假贸易后,2013年和2014年中国贸易总额分别仅为3.62万亿美元和3.68万亿美元,不仅2013年中国未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且2014年也未超过美国,离世界最大贸易国仍有两千多亿美元的差距。

(五)剔除虚假贸易后的中国贸易依存度

由于剔除了虚假贸易,中国的贸易依存度实际上并没有之前公布的包含有虚假贸易的名义数据计算出的那么高。比如,参考表1给出的中国名义贸易数据,2006年中国贸易依存度达到了历史最高峰63.0%,然而估算结果显示,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后,2006年中国的贸易依存度确实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是依存度峰值仅为60.1%;同样估算结果显示,剔除总虚假贸易后2004年中国贸易依存度就达到了历史峰值56.1%,比利用表1计算出的贸易依存度和表5给出的相应贸易依存度要低很多。


七、总结

对中国20多年来虚假贸易的研究在学术界和业界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看法和认识。本文给出的20多年来大陆公布的与香港贸易数据和香港公布的与大陆的贸易数据间的巨大差距,直观地展示出大陆与香港两地间的虚假贸易问题严重,成为跨境资金撤离和流入中国的主要渠道。

基于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公布的与香港的贸易数据和香港公布的与大陆的贸易数据,本文发现“大陆对香港的出口”与“香港从大陆的进口”及“大陆从香港的进口”与“香港对大陆的出口”这些本来应该是相同或相近的数据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揭示20多年来大陆与香港间贸易存在的严重问题:2005年前人民币跨境资金通过压低出口和抬高进口撤离中国,2005年后通过抬高出口和压低进口的方式流入中国。剔除大陆与香港和大陆与“中国”的“初级”虚假贸易后,大陆与香港的贸易顺差占大陆总顺差绝大多数年份的比例才回到了0到100%较为合理的范围内,印证了剔除这些“初级”虚假贸易的合理性;剔除2011~2015年上半年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数据后,2011~2015年上半年大陆与香港的贸易顺差占大陆总顺差的比例也回到了0到100%的合理范围,印证了近年来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问题。

基于剔除“初级”虚假贸易后中国更为合理的进出口数据,我们利用李东平(2008)的模型对1989~2015年上半年中国大陆的虚假贸易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估算。结果显示,1989~2004年由于当时大多时间境外人民币处于贬值预期中,跨境资金通过压低出口和抬高进口而撤离中国大陆;而从2005年以来却以抬高出口和压低进口的方式大幅度流入中国,估算出的出口和进口虚假趋势与大陆和香港间的“初级”虚假贸易趋势相似。本文研究大陆与香港两地“初级”虚假贸易和剔除“初级”后估算出的两地间的虚假贸易结果皆显示,香港确实是大陆虚假贸易的主要来源,大陆与香港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间的虚假贸易相对较低。

本文研究表明,估算出的20多年来中国总虚假贸易三个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1989~2004年以压低出口和抬高进口为主使得资金撤离中国;2005~2008年间以抬高出口和压低进口为主使得“热钱”流入中国;2010~2014年以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为主使得人民币资金流向香港。前两个阶段分别以流出和流入的跨境资金为主,而第三阶段却以虚假贸易将人民币资金流向香港。2011~2014年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累计金额高达1.196万亿美元,分别占同期中国大陆总虚假贸易额和大陆与香港虚假贸易额的59.4%和84.2%,显示近年来虚假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在总虚假贸易中的作用。

虚假贸易是涉及跨境资金流动以及货币政策自主性、有效性和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大问题。通过抬高或压低出口和进口,跨境资金可以通过中国经常项目大幅度地流入或撤离中国,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也成为绕开管制、联动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与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的重要渠道。只有系统研究跨境资金通过中国贸易项目流入和撤离的具体方法和渠道及相应规模,才可能找出相应的应对和监控方法,否则中国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等经济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仍将受到这些虚假成分的影响和困扰。


(原文载于《金融论坛》2015年第10期)

来源:金融论坛(ID:financeforum)

0
标签: 张光 中国 资金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国资金走了,硅谷真要“断粮”了?!

2019-02-11 00:07
45982

中国资金合法出境途径与政策红线,海外投资必看!

2018-12-04 18:22
54524

中国资金最全出境途径与政策红线!(超级整理,必读!)

2018-01-16 14:29
18724

【干货】人民币外汇管制 海外汇款松绑?!附:最全中国资金出境法规及方法!

2017-05-17 11:16
12029

中国资金外流之谜

2015-07-31 09:49
1075

中国资金管理网金融数据平台正式发布

2015-03-11 13:39
969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