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全球化
去全球化:丑陋的字眼、可怕的理念、而今成为了痛苦的现实。即使如此,随着衰退加剧,各国政府面对保护国内就业机会的压力,保护主义可能会有所抬头。
去全球化:丑陋的字眼、可怕的理念、而今成为了痛苦的现实。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今年全球贸易将下降9%,为二战以来的最大降幅。鉴于仅仅 在15个月前,全球贸易还以6%的速度增长,这种下降看上去如此突然,一些人目前不禁担心《司莫特-郝利关税法》(Smoot-Hawley)会重出江湖 ——这部法案使上世纪30年代美国的萧条变成了大萧条。
这有些危言耸听。近来全球资本、商品和就业趋势的逆转,很大程度上是金融危机的直接后果。是需求的暴跌、而非保护主义,无情地打击了贸易流动。鉴于90%的贸易涉及各种形式的信用、保险或担保,贸易信用的缺乏同样造成了伤害。
因此,没错,自去年10月份以来,中国禁销比利时巧克力,印度禁止中国玩具进口,而美国能源部长则表示,除非中国政府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美国将对中国商 品加征关税——这是保护主义的“绿色面孔”。世界各地还发生了大量此类事件。不过到目前为止,这种早期保护主义的影响还比较小。
这种情况会持续下去吗?人们有理由心怀希望,原因包括WTO及约束其成员国的各项条约。企业——甚至是产品面向国内市场的生产商——对进口物资的依赖程度比 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出口国也具有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这改变了保护主义的政治学。“购买美国货”计划被兑了水。而在巴西,政府试图实施进口管制而激怒了私 人部门,导致这些管制被撤销。这真是鼓舞人心。
即使如此,随着衰退加剧,各国政府面对保护国内就业机会的压力,保护主义可能 会有所抬头。事实上,反补贴关税、反倾销条例、以及以健康、安全或环境为名禁止进口——所有这些都符合WTO法律。当时在美国,有许多明智的人反对《司莫 特-郝利关税法》;1028名经济学家签署请愿书,抵制该法案,这样做的人还包括亨利·福特(Ford)。但这部“愚蠢的”法案还是通过了。因此,全球各 地的自由贸易主义者都不能丧失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