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转型之路该怎么走?
当前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服务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经济金融领域加速变革的转折点,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实现银行的经营转型成功与否,势必对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服务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经济金融领域加速变革的转折点,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实现银行的经营转型成功与否,势必对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面临挑战和机遇的分析,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结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内涵要求,指出实施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主动迎接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从增加结算存款、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控制风险等方面实现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当前金融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加速推进、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金融服务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强。在经济金融领域加速变革的转折点,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实现银行的经营转型成功与否,势必对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对面临挑战和机遇的分析,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结合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内涵要求,指出实施转型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主动迎接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从增加结算存款、降低成本、提高收入、控制风险等方面实现转型发展的具体措施及建议。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等方面都带来了冲击,进而影响了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信息中介、信用中介的职能,它打破了银行传统的行业界限和竞争格局,使得银行业原本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模式对银行现有业务的冲击来是颠覆性的
颠覆性创新表现在开发创造出市场上没有的新产品或者新功能,具有更简单、价格更便宜、利润率通常更低的特点,新产品创新后改变市场的价值主张,相当于创造出一个新市场或者从原本是边缘化的市场中成长而成,而金融业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颠覆性创新的历史。
从本质上看,金融是在空间和时间上进行价值转移的交易,体现为支付和投融资两大功能。其中每一个颠覆性创新,既是对原有的产品或者模式的颠覆,同时也是以原来的金融产品作为基础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原来已经得到发展、被大众认同的金融产品,成为了创新产品的基石(基础设施),而那些颠覆性创新,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衍变出的更高层级的产品,正如银行卡支付是第三方支付创新的基石,货币基金是互联网理财创新的基石一样。
(二)互联网金融对客户获取金融服务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目前中国已经有250 家第三方支付的企业获得了支付业务的许可证,这些支付机构借助相对宽松的经营监管环境,利用比较低价的策略和多家银行系统直连的竞争优势,进一步加快了对商业银行的支付去中介化的趋势。从事的业务范围也从支付领域拓展到投资理财、小额信贷等,覆盖了存贷汇传统业务领域,触角也伸向了基金、保险等金融衍生产品,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融服务提供者,银行业的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互联网金融形态下的消费者,较大程度地掌握了信息的主动权和选择金融服务提供商的主动权,消费者可以选择银行以外的支付公司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再加上银行自身对支付中介、融资中介、信息中介的整合力度不够,造成客户的分流和业务的分流,引起了银行业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收入结构。
(三)互联网金融对加强银行业风险管控能力发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商业银行和互联网企业在融资领域的竞争还不激烈,因为商业银行对风险的控制能力还是很强的。但是从互联网企业来看,银行在这一端的风险是什么呢?那就是银行跟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所以银行业要把互联网企业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经验和银行风险管控结合起来,利用大数据把现有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
银行业在风险管理领域要利用大数据实现风险管理的数据化,寻找企业和个人全面的、完整的、动态的、历史的和实时的这些数据,通过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原始数据以及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大数法则来对风险进行识别和交叉验证,改变目前银行业所采取的用最少量的信息量依靠加工和推理来获取更多信息的方式,更好地去获取客户,发现客户经营的风险以及控制客户风险。
对商业银行实施转型发展的内涵要求和难点分析
针对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系列的压力和挑战,作为商业银行来说,仅靠存贷利差的盈利模式将不可持续,仅靠资产拉动的存款组织方式不可持续,以往的高信贷增速不会再有,以往的高利差盈利状况不会再有。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从结构调整上下功夫,通过结构调整倒逼改革,实施商业银行的转型发展。
(一)商业银行实现转型发展的内涵要求
商业银行作为一家特许经营企业,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按照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在满足资本约束(资本充足率、杠杆率等)和资金约束(存贷比、流动性、存款偏离度等)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利率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通过结构调整来实现“转型”的目标。
要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就是要实现净资产收益率的最大化,就是要实现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的最佳组合,具体来讲第一就是要提高金融产品或服务的市场竞争力和产品销量,做成规模经营,同时控制成本费用比,从而提高净利润在销售收入中的占比;第二就是加强内部管理,降低资产占用,加速资产流动,盘活限制资产,提升资产利用率,加快贷款的有效投放,提高定价权,从而提高销售收入;第三就是强化存款组织,尽量获取无息或低息负债,利用财务杠杆,并通过优化股东结构,尽力使股东收益最大化。
结构调整是一项系统性、逻辑性的工程,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具体经营单位开展各项业务的市场结构,结合商业银行的客户定位策略,通过营销和服务逐步形成了客户结构,市场结构和客户结构的结合形成了业务结构,客户的各种业务反映在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形成了资产负债结构,资产负债结构决定了成本收入结构,成本收入结构决定了利润的多少,最终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ROA、ROE水平。
而要实现上述的“转型”目标,就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加强资产负债管理、成本收入管理、资产质量管理,就是要围绕降低负债付息率,调整负债结构;围绕提高生息资产收益率和流动性,优化资产结构;围绕低资本消耗占用,调整成本和收入结构;调整授信客户期限结构,提高资产质量。
(二)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绩效指标结构的分析
根据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现状,理财、货基和资管等存款替代型金融产品对于廉价存款资金争夺加剧,从理财规模和个人储蓄存款的规模比例来看,若规模比例过高,存款的组织成本通过理财收益的方式返还给客户,势必提高存款的资金组织成本。截至2014 年6月末,全国理财产品规模为12.65万亿,较2013年末增长23.54%,累计募集理财资金49.41万亿,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达5.2%,远高于0.35%的活期存款利率和3%的1Y 定期存款利率,这意味着很多股份制和中小银行的资金来源已相当市场化,储蓄存款的组织成本无疑通过理财收益的方式来替代利息支出进行支付,存款组织的隐性成本极高。
从存款的结构来看,2013年钱荒事件和存款脱媒化对银行负债端的最大影响是存款的不稳定性和流动性风险上升,抬高了银行的边际新增存款成本,进一步推升了存款资金组织的成本。商业的存款中若个人储蓄存款占比偏低则,低成本的核心负债偏低;若存款中的定期存款占比比例过大,则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续,负债成本上升压力增大。
从资金来源的成本来看,根据2014年各家商业银行的中报数据,由于同业负债的平均付息率为5.3%左右,若同业负债在负债中的占比过高,则导致表内付息负债成本率上升,导致整体的付息负债成本率提升。由于付息负债成本上升不能全部传导并抬升资产端收益率,导致净息差和净利差缩窄和盈利能力的下降。
从资产结构看,商业银行的主要资产包括同业资产、债券等投资、贷款、现金及存放央行等四大类资产,在资产结构中同业资产和债券等投资的占比不应过高,而应该以确保流动性的前提下,提高生息资产收益率。
在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业务中,若买入返售的金融资产占比过高,则会加大对风险资产的压力和流动性压力,在2014 年加强对影子银行和同业监管的政策影响下,由于非标入表,导致资本压力增大,因此对于在2013 年非标扩张较为迅猛的中小银行如兴业、平安、光大和民生银行等,同业资产增速均明显放缓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伴随着2014 年经济下行,信用违约和不良资产风险呈暴露增加趋势,同时钱荒导致机构对资金波动性预期上升,同业非标业务利差难以保持稳定,因此商业银行的同业资产业务中需要调低资产受益权类资产的占比。
在商业银行的债券等投资类资产业务中应该适当提高占比,其出发点是为了实现交易型金融资产的收益能力。在2013年钱荒后,各家商业银行加强流动性管理成为整体趋势,由于信贷和非标等资产的流动性和可变现性较差,债券投资主要以流动性管理为主,同时降低资产久期,提高变现能力。在投资占比中适当增加企业债的配置比例,以降低资产端的流动性风险。
在贷款资产中,从贷款种类和期限来看,零售贷款的占比适当提高有利于商业银行降低对风险资产的占用,一年期内的贷款占比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流动性、增强议价能力。银行资金负债成本的上行将导致银行在资产尤其是贷款的风险定价方面,偏好向高风险、高收益客户迁移,在贷款结构上向按揭贷款、中小企业和个人零售贷款转变,以提高定价水平;同时以量补价,扩大信用资产规模占比,提高利息收入。
从收入结构来看,手续费收入和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收入的两大来源,手续费收入占比的提升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从手续费净收入的具体构成看,理财、顾问咨询和银行卡结算、清算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竞争加剧;由于大资管时代的到来,信用承诺、代理、托管业务的占比会出现加大幅度提升。因此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调整和手续费收入占比的提升仍然有较大空间。
(三)商业银行实施转型发展的主要重点和难点
通过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指标结构分析,可以看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家商业银行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形成自己的特色业务和优势产品、扩大市场和客户规模,以及在资产负债结构和收入结构的调整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在负债结构调整中,提高个人储蓄存款占比,提高活期存款占比,提高一般性存款占比,保持同业负债占比相对稳定并适度降低,降低储蓄存款增长对理财的依赖度,通过一系列占比和结构的改变从而提高存款规模,降低付息负债成本率。
在资产结构调整中,提高贷款在资产业务中的占比,提高零售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在贷款中的占比,提高贷款的风险定价能力,调整对公授信客户的行业类别,避免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逆周期效应;降低同业投资在资产业务中的占比,压缩权益类资产在同业投资中的占比,降低资本占用;保持适当的债券及投资在资产业务中的占比,调整所投资债券资产的久期,提供流动性保障的同时提高债券的投资收益。通过一系列的结构调整,降低资本占用、资金占用、提高生息资产收益率。
在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调整方面,提高理财、托管、顾问咨询类手续费收入的增长幅度,确保结算清算、银行卡类手续费收入的占比得到提升,确保信用承诺和代理类业务的手续费收入稳步增长,改变收入结构;通过电子化手段的运用,降低交易成本,提升利润增长空间,从而全面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
对商业银行实行转型发展的策略建议
实现商业银行转型发展,就要从结构调整入手,向“结构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就是要借鉴互联网金融的思维,重新塑造商业银行的竞争模式,重新定位银行电子化网络的价值,实现从银行数据化和信息化向数据化银行和信息化银行的转变,形成实体网点和电子渠道的互补优势。实现转型发展就是要重构电子化平台体系,以特色化、轻型化、虚拟化为方向,坚持客户和市场为中心、信息流为导向、资金流为主线、物流为基础、调整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实现降本增效。实现转型发展,不是简单的渠道及平台的升级和应用功能拓展,而是要颠覆银行的传统观念和经验模式,建立分析数据的习惯,通过数据信息的集中、整合、共享、挖掘,把银行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从“经验依赖”向“数据依赖”转化,更好的进行客户营销和控制风险,更科学的进行经营和管理,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
(一)以支付平台建设为抓手,加大低成本结算存款资金占比,改善负债结构
1.以商业银行的支付平台为基础,拓展支付平台的外延,借助跨境人民币市场的不断开放,实现本外币一体化、离在岸一体化、公私一体化的支付平台,全方位提高银行客户交易资金在电子支付平台上的结算占比,留存更多的低成本资金;
2.综合运用商业银行的电子化手段,组合包装,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经营模式的C2B、C2C、NC2B、B2NC的结算一体化服务模式,做中小企业的主结算行和影子CFO,加大中小企业结算资金的沉淀力度;
3.发挥商业银行对公电子化解决方案的优势,嵌入企业的业务经营链,通过“链式”开发,顺着企业的结算资金链,开发企业的上下游客户,并通过结构化理财产品,给企业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加大电子银行渠道结算在企业结算中的占比,提高对公结算存款。
(二)开展投融资领域产品创新,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提升资产结构
1.通过运用互联网渠道和大数据分析,结合银行在贷款业务风险管理中的优势,借鉴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模式,将银行贷款转变为互联网上可交易的资产,增强资产的流动性,降低和分散风险。
2.开发基于互联网的投融资平台,并基于平台提供以票据质押、存单质押为主的低风险类融资业务;发挥银行信息中介的职能,开展类信贷项目的互联网投融资业务;开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信贷资产债权转让类投融资业务。通过互联网投融资平台,一方面开发投融资基础客户群,更好地提升中小微企业的服务效率。使得商业银行降低对资本的占用和资金的占用,提升资产流动性的同时改善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
3.建立网上资产交易平台,对接资产管理公司、金融机构同业等机构类客户,通过以持有型资产收入为基础、交易型资产收入为核心、服务型资产收入为引领的模式,实现银行持有资产的快速流转,做大债券及投资类资产业务,优化资产收入结构。
(三)发挥渠道优势,降低客户的开发和服务成本,优化成本收入结构
1.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发挥银行手机银行的功能,充分发挥移动金融和移动社交的优势,引导客户更多地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业务,提升客户使用率,提高客户向电子化平台的迁徙率,进一步提高网银替代率,降低运营成本,使得柜员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和营销客户。
2.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长尾效应”,依托互联网低成本、便捷性、交互性强的特点,将商业银行的产品更多地打造成标准化金融产品,有效服务商业银行的中小微客户,使得客户经理能够有效服务高净值客户,整体上降低客户的开发和维护成本。
3. 拓展电子银行各渠道平台上的产品功能,统一客户的操作界面,增强客户体验,使得商业银行的电子银行平台能够成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的平台,尤其是加大理财、基金、信贷、黄金、结售汇等业务在网上的办理频率,提升客户的活跃度,以及产品和服务的电子化渠道销售占比,降低交易成本。
4.发挥银行实体网点渠道相对于电子化渠道的差异化优势,搭建开放性、智能化、前后台联动的智慧网点体系,开展线上和线下的一体化营销,将网点变成客户体验的渠道,实现线上和线下服务的互动,实现网点功能从支付交易处理为主转向投资理财和信贷业务为主,提升网点的服务效率。
(四)开展平台式全方位合作,发挥银行优势,提升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1.充分发挥银行的信用中介和信息中介职能,借助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优势,金融资产交易、托管业务、理财业务等通过平台式对接,解决交易环节中信用缺失的问题,提高中间业务规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2.通过完善产权类和要素类交易平台,全面整合交易环节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为客户提供全面金融中介服务,为各类交易平台提供交易备付金管理、交易中介、跨行出入金、明细对账等功能,使得资金最大限度在商业银行体系内循环,提高资金沉淀的同时,拓展中间业务收入。
3.资产托管作为银行跟基金、证券、保险、信托等资产管理行业合作的有效平台,成为连接货币、资本和实业三个领域的重要纽带。在大资管时代,为了适应大规模、多品种,以及不同管理人的托管业务需求和提升服务效率,通过建立网上托管业务平台,对接各类证券投资基金、公募基金、私募基金、PE、保险、年金管理机构、托管机构、地方商业银行等机构类客户,提供包括指令处理、资金托管、估值核算、资金清算、交易查询等直通式的网上处理流程,提供一揽子专业托管服务,凭借托管业务低资本消耗的优势,创造更多进入资本市场和实体企业的机会,加大对中间业务收入的拉动作用。
(五)加强大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提升全面风险管理,有效控制业务风险
充分运用互联网金融公开、透明、互动的特点,加强对数据真实性的判断,引入第三方数据比对,实现信贷监控及风险预警智能化,从源头上解决客户信息“失真”的问题,避免道德风险和欺诈风险;通过平台的对接和技术控制手段,解决信息和交易指令传递过程中的“有效性”问题,避免操作风险;通过平台对接,实现信息流和资金流、物流的信息匹配,实现资金在银行的体内循环,掌握风险防控的主动权。
加强大数据的分析和运用能力,从风险管理的需要出发,加大对商业银行网络客户的消费行为类型、个人诚信与道德等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能力,解决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的问题,加强网络客户的信息分析和整合能力,加强和培育大数据时代的核心风控能力。
来源:《新金融世界》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