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国际贸易迈入中美双核时代
作者:张智威/德意志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曾黎/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
编译:吴越 刘婉萄/CBNRI研究员
来源:第一财经研究院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博士及其团队近日发表了中国核心系列报告的开篇之作,报告显示自2000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突飞猛进,中国对欧洲、亚洲、中东以及非洲出口的重要程度已比肩甚至超越美国。但报告提醒,由于加工贸易占中国进口比重较大,衡量他国与中国的实际贸易关联需剔除其影响。德银预测,未来五年国际贸易格局或将保持相对稳定。
8月人民币的温和贬值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剧烈的震动,美国主要股票市场在随后的几周里下跌了近12%。这样的市场反应让我们感到吃惊。
市场是否反应过度了呢?如果此事发生在2000年,那答案是肯定的。彼时,美国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经济核心(图1)。美国GDP占全球GDP的30%,吸纳了全球四分之一的直接投资和五分之一的商品及劳务出口。经济总量第二名的日本也难以望其项背,GDP占比14%,仅吸纳了全球6% 的出口和不足1%的直接投资。而中国GDP只占3.5%,吸纳全球3.2%的出口和3%的直接投资。
然而,在此后的15年,世界经济格局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迈入中美“双核时代”(图2)。2014年,中国GDP占全球GDP的比例飙升至13.5%(美国22.5%),吸纳全球10%的出口(美国12.5%)和10.5%的直接投资(美国7.5%)。日本的经济总量占比则跌落至6%。由此可见,8月的市场反应也不是毫无根据。
此时,研究中国对世界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力就变得意义非凡。本报告侧重探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核心地位。
当下,作为世界经济双核的中美在经济走势上表现出反向趋势。美国经济走强,2016年或将延续此趋势。同时,中国则处在经济转型的下降通道中,预计2016年经济增速将持续下滑。由于对中美出口依赖程度的不同,其他国家因此将表现出差异化的经济走势。在此背景下,准确衡量各国对中美贸易的依赖度变得至关重要。
同时,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延伸,各国经济联系的复杂度不断加深,单纯的双边贸易数据很难反应各国的真实需求。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加工贸易对进口数据的影响尤其重大。
中国进口崛起 国际贸易“双核”格局形成
国际贸易的传统测算方法是将海关进出口数据进行直接统计。如果只看单纯统计结果,中国经济的核心地位不容小觑。2014年,作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中国吸纳全球出口货物的10.1%,仅次于美国的13.2%,远超德国、日本等其他G7国家(图3)。
通过中国2014年进口占比与G7国家自1980至今的进口占比峰值对比,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显示出中国进口的崛起(图4)。
根据单纯出口统计数据,可以描绘出世界各国对中美两国的出口依赖度地图(图5)。
深蓝:对美国的出口超出对中国出口的10%;
浅蓝:对美国的出口超出对中国出口的3%但是不足10%;
灰色:对美国和对中国的出口差距小于3%;
浅红:对中国的出口超出对美国出口的3%但是不足10%;
深红:对中国的出口超出对美国出口的10%。
以单纯出口数据计算,亚洲、中东以及非洲的绝大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额占有绝对优势。对于欧洲的大多数国家,中国已成长为与美国同等重要的出口市场。美国作为南美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也逐渐被动摇。G7国家和大的新兴经济体中,只有印度、英国、意大利、加拿大和墨西哥对美国的出口额大于中国。
加工贸易对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考虑到中国“世界工厂”的国情,若要准确衡量贸易伙伴国对中国最终进口需求的依赖度,需要从中国总进口额中剔除加工贸易所涉及的进口数据。
在2014年,加工贸易进口额约占中国总货物进口额的27%。通过模型将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剔除之后,中美在进口方面的区域竞争则趋于均衡状态(图6):中国依然是中亚、大洋洲、中东和非洲大部、巴西、智利和俄罗斯的最大出口市场,而美国在各大洲也保有举足轻重的贸易地位。有趣的是即使在东亚地区,中美在国际贸易方面的影响力也是趋于平衡的,中国并没有占据绝对地位。其中,调整使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对中美出口依赖度的变化最大。投资人可能会惊讶于这一结论,毕竟近年来日本和韩国的官方数据都表明其对中国出口额大于对美国出口额。除此之外图6还显示,智利并没有十分依赖中国,部分南非国家也从依赖中国变为更依赖美国(红色变成蓝色)。因此,对加工贸易数据的调整有助于揭示隐藏在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中各国间实际的经济联系。
如前文所述,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剔除,将导致不少国家对中美出口依赖度的变化。图7至9详细比较了这些国家调整前后与中美的贸易关系。
2014年,台湾地区40%的出口销往中国,只有10%销往美国。但剔除加工贸易额进而衡量最终国内需求时,30%的出口占比差额缩小至3%(出口20%销往中国,17%销往美国)。对韩国而言,数据调整使其从严重依赖中国变为对中美具有相当的依赖度;而日本则从依赖中国变为更加依赖美国(图8)。
图9中,蓝色菱形表示数据调整前一国对中美国出口比例的差异,橙色方块表示数据调整后一国对中美出口比例的差异,蓝色柱状图显示该国数据调整前后出口比例差异的变化。可以看出调整对台湾地区、韩国和日本的出口比例差异变化最大。
另外,对加工贸易的数据调整也会对全球贸易总需求的衡量产生较大的影响。2014年,中国进口占全球贸易总额10.1%(图3),但中国国内实际需求只占全球贸易总额的7.4%(图10)。相反,美国和日本,作为中国加工贸易品的最终需求国,数据调整使他们的进口占比分别提高了0.8和0.3个百分点(图10)。
报告提醒,本研究只对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加工贸易数据进行了调整,并未对美国的加工贸易数据进行调整,由此可能使各国对中国的出口依赖度降低。但报告也指出,美国的加工贸易占比很小,因此不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结果。
2005-2014 全球贸易重心转移及中国的崛起
过去十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显著提升。对比2005和2014年剔除加工贸易的进口额前后的国际贸易情况,除北美和中美洲外,其他大洲的色彩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2005年蓝色(国际贸易更多依赖美国)显而易见是主导颜色,而2014年红色(国际贸易更多依赖中国)和蓝色在地域上的分布趋于平衡。
有趣的是,我们注意到在2005年中国的国际贸易影响力更多的是受政治因素驱动。比如,西半球唯一一个更依赖中国作为出口市场的国家是古巴,伊朗是中东地区少数几个对中国贸易额多于美国的国家之一,没有一个欧洲国家更依赖中国,甚至连俄罗斯当时对美国的出口额也与中国相当。
欧洲:从倾美转向中性
就经济规模和全球影响力而言,欧洲的变化对于全球格局非常重要。欧洲通常被视为美国的盟友,因此2005年的欧洲对外贸易更倾向于美国毫不奇怪,当时没有一个欧洲国家对中国的出口额多于对美国的出口额。
然而之后的10年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俄罗斯和乌克兰对中国的出口多于美国,更让人震惊的是,几乎所有的欧洲大陆国家都变得更加中性,他们出口到中国和美国的规模或多或少但都处于中性水平。我们估算认为,2014年,德国有5.8%的商品和劳务出口到中国,并被中国消费,德国出口到美国的这一数值为7%;2014年,法国出口到中国和美国的比例分别是4.2%和5.9%;英国出口仍然更依赖美国,但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差距由2005年的11.5%迅速缩小至5.3%。
美国影响力的下降和中国影响力的上升这两个因素共同造成了上述转变。在过去的十年间,法国和德国出口到中国的比例翻了一番,欧洲出口到中国的比例翻了不止一倍。然而同一时期,上述三个地区出口到美国的比例却都出现了下降。
东亚、东盟和大洋洲:从以美国为中心转向多元混合
2005至2014年间,东亚、东盟和大洋洲地区的贸易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对中国和美国的出口趋于平衡。2005年,除了澳大利亚、缅甸、蒙古和朝鲜外,所有该区域内国家对外贸易都是以美国为中心,但到了2014年,该区域内以美国为主要出口国的国家仅有日本、越南和柬埔寨。中国成为新西兰、老挝、新加坡和台湾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事实上,由于中国人对奶粉的强大需求,2014年新西兰出口到中国的奶粉几乎相当于其出口到日本、欧洲和美国的总和。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越南出口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考虑到越南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美越之间紧密的贸易关系预示着中美在这一地区的竞争还远未结束。
非洲:中国略占上风
2005年,对于非洲外贸而言,中国的重要性要小于美国。当时,只有6个非洲国家出口到中国的规模大于美国,包括尼日利亚、埃及等所有非洲重要经济体都更依赖美国。
但到2014年,除苏丹以外的非洲国家都变得更加依赖中国,这一定程度上受到安哥拉和刚果(布)等国家大宗商品出口的影响。46个非洲国家中,26个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明显多于美国,12个国家(包括埃及和尼日利亚)对中国和美国的出口大致相当。
中东、中南亚:重建“丝绸之路”
中东和中亚地区的变化和非洲一样惊人。2005年,美国主导了中东绝大多数国家的外贸,中国仅在伊朗、也门和阿曼占有较多的出口,但2014年,美国失去对伊拉克出口的主导权,土耳其和叙利亚从更依赖美国变成中性,即使是美国的最佳盟友——沙特阿拉伯也变得比以前更少依赖美国。中东地区对中国和美国的贸易趋于平衡。
在全球所有地区中,中亚受到中国经济影响的效应最为显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都变得非常依赖中国作为他们的出口市场,而2005年时中国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影响力远不如现在。这三个国家联接起中国到伊朗的丝绸之路,这和中国政府所倡导和推动的“一带一路”战略相一致。
南亚地区仍然更多依赖美国,但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力也出现变弱的迹象。过去出口非常依赖美国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如今对美国和中国出口之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
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大宗商品驱动
中国在南美地区的地位得到提升并不出奇,巴西、智利两大大宗商品出口国更依赖对中国出口,阿根廷过去更依赖美国,但2014其对中国和美国的出口趋于平衡。秘鲁仍然更依赖美国,但其依赖程度也出现了小幅下降。
有趣的是,古巴是个例外。2005年,古巴对中国的出口达11%,对美国的出口仅有0.1%,十年后,古巴对中国的出口降至9.6%,对美国的出口升至0.4%,随着美国和古巴双边关系的正常化,美国有望吸引更多的古巴出口。这样的例子在其他国家也出现过,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比如,越南对美出口从2005年的18.8%升至2014年的21.2%,增速快于同期越南对中国的出口(从2005年的9.5%升至2014年的10.1%)。可见,国家之间的政治发展能快速改变其经济的影响力。
OECD、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从地域上看,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地位已经升至和美国相当的水平,但实际上两国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美国仍然主导着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而中国出口的影响力主要集中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大宗商品出口国。剔除加工贸易因素后,除美国之外的33个OECD成员国中,仅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对中国的出口多于美国;35个新兴市场国家中,11个国家更依赖中国作为出口市场;70个发展中国家中,34个国家更依赖中国作为出口市场。
尽管相对过去中国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但从绝对值来看,中国对全球贸易的影响力仍比美国小得多。中国在过去十年间在国家贸易格局中的地位飞速提升,剔除加工贸易因素后,2005年,中国占全球货物进口的比重仅为3.3%,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美国全球货物进口的比例为17.5%)。不到十年的时间,中国的占比升至7.4%,超过美国的一半(美国的占比为14%)。
中国加工贸易的下降
2005年以来,加工贸易占中国进出口的比例持续下降(图24)。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分母变大——国内最终需求增长和出口结构优化(原生出口商品增加);二是分子变小——从事加工贸易的组装企业受成本上升影响外迁至其他国家。
这一总体趋势和单一贸易伙伴国对华出口变动趋势相一致。2005年约有70%的台湾地区加工贸易出口到中国,但2014年这一比例降至50%,不过,和台湾地区、日本及其他国家相比,韩国出口到中国的加工贸易额仅有小幅下降,这可能和韩国电子产业近几年的强劲发展有关,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有两个国家例外——越南和印度,这两个国家对中国的加工贸易出口都出现了显著上升。
准确衡量出口依赖度对预测出口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报告在本节通过举例说明研究成果潜在的投资运用。
图26和27比较了亚洲和大洋洲主要经济体对中美两国出口占比分布在对中加工贸易出口数据调整前后的情况。其中,韩国、日本、菲律宾三国从依赖中国市场变为更依赖美国市场。例如,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占比从30%降至14.5%,对美国的出口占比从12%升至17%。
报告通过图28至30说明了调整加工贸易出口额对准确预测相关出口国2015年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图中前文提及的韩国、日本、菲律宾用橙色柱状体表示,他们左侧是更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右侧是更依赖中国市场的国家,虚线表示小组内国家数据均值。
可以明显看出,不管是出口增长、汇率强度还是股票市场表现,韩国、日本和菲律宾都更接近于美国依赖度高的国家,而有别于对中国依赖度高的国家。因此,要预测这些国家的市场表现需要基于剔除了加工贸易额影响的最终需求方。
未来五年国际贸易格局或将保持相对稳定
中美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核心地位将保持相对稳定
报告预测,国际贸易格局在经历了2005至2014年间的巨变后,未来五年或将保持相对稳定的态势。
在非洲,很多国家属于大宗商品出口国,因而对中国的依赖度更高。这种强联系源于出口商品的性质和中国的经济结构特性。虽然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对大宗商品的进口需求或将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出口国对中美出口比例的差距或将保持现有水平。报告对南美、中东和中亚也持有相似预期。
欧洲各国虽然不是大宗商品出口国,但对中美的出口增长趋势也在近年来趋于平衡。欧洲大部分国家从2005年对美依赖度更高转变为在2014年趋于中性,变化主要发生在2005至2011年间。在此六年中,欧洲28国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年均增长率达18.3%,同时期对美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仅有4%。这一状态在2011年发生了变化。2011年至2014年间,欧洲对中国的总出口年均增速下降至4.8%,只略高于同期对美出口增速的3.7%(图31)。
国际贸易格局在东亚和东南亚将表现出更多的不确定性,因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动比较丰富。一方面,TPP的签订将有助于美国作为亚洲国家(如韩国)出口市场地位的提高。另一方面,中国也在大力推进与东盟、韩国和日本间的贸易协定。值得关注的是,李克强总理、韩国总统以及日本首相在11月1日就如何加强相互间的经济联系进行了讨论。这是过去三年来这三个国家领导人的首次会晤,它预示着亚洲区域内贸易对话的开启。
在趋于均衡的大背景下,各国具体的贸易趋势还是会有不同。就拿欧洲最大的三个国家为例,德国和法国对中美贸易增速的趋势与欧洲大陆的整体趋势吻合——2011年前增速差距加大,随后降低(图32、图33),与此相对,英国对中美两国的出口增速差距越来越大(图34)。如果英国跟随欧洲整体的趋势,那我们在未来应该看到增速差距的缩小。
谨慎地解读中国进口额在2015年的下滑
2015年前九个月,中国进口额同比减少16%(图35)。而在全球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期,中国进口额在2009年也只下跌了11.5%。这是否说明中国的贸易核心地位将就此开始走下坡路?
报告指出,我们需要谨慎地解读中国进口额在2015年的下滑,因为2015年的进口下降来自于价格因素,剔除13.5%的进口价格下降因素,中国进口量在前九个月仅下跌了2.2%,这一下降幅度实际上小于2009年3.8%的进口量下降。
另外需要关注不同商品的表现。价格大幅下降的初级商品在进口量方面相对稳定,例如,矿产品进口额下降了25.5%,进口量只小幅下滑了1.8%。食品的进口表现出强势上涨,涨幅9.9%。另外两类进口量上涨的种类包括化学品及其他零部件和杂项制品。
真正的进口量下降只发生在两个进口占比相对较小的种类:半成品和运输设备。2015年至今他们的进口量分别下降了19%(2009年下降7%)和15%(2009年上升3%)。半成品进口下降的原因可能是加工贸易的加速下滑;运输设备进口下降的原因可能来自于中国持续的反腐行动,使得豪华车进口数量锐减。但这两类商品只占2014年中国总进口的6%和7.5%(图36)。
中国核心系列报告预告
本报告着重研究了中国在国际货物贸易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接下来的系列研究将从其他角度说明中国经济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如果大家惊讶于本文所述的中国在国际货物贸易中的表现,那就请看看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