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拿什么支持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是最近热词。上周国务院发布的66号文从各个方面对供给侧改革给出了具体意见,其中关于银行有这么一条: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发展融资担保机构。
作者:罗克关
来源:证券时报
供给侧改革是最近热词。上周国务院发布的66号文从各个方面对供给侧改革给出了具体意见,其中关于银行有这么一条: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创新型非抵押类贷款模式,发展融资担保机构。
和投资银行帮助客户从无到有构建一张资产负债表有所不同,商业银行其实一直在和客户的资产负债表打交道。银行贷款和各种融资工具是客户的负债,而发放贷款的基础和根本逻辑,则是客户有一块资产能在未来偿还这些负债。如果不考虑直接融资对银行业务分流的话,这个逻辑可以从农业时代一直管到后工业时代,所有的银行风险业务概莫能外。
但在互联网时代,这个逻辑不管用了。因为尽管以往的经济周期也经历过总供给的变化,但是在新水平上稳定下来的总供给,仍然是以实物形态的产品供应为主。对应到微观层面的企业行为,这就只是一轮新的投资周期,商业银行可以在其中锁定新的资产,继续为客户提供融资。但这一次以互联网和新技术为代表的总供给变化,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各种服务模式和技术手段的兴起,而不是新的生产线逐步投产。
在现实中,新的变化也已经和过去划清界限。新的企业和行业不再依靠投资驱动去扩大市场锁定客户,反而是轻资产模式在各个行业中大行其道。事实上,在很多行业和企业里,最具价值的资产已经不再是传统报表中所体现出的各种固定资产、现金或者股权,而是人与知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上围绕企业报表开展业务的商业银行怎么办?没有成型的报表,意味着支持商业银行风险业务根基的基础资产没有着落,银行怎样去给企业估值?如何为服务定价?
过去几年中,整个行业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银行在新产业中的作用可能相当有限这一事实。66号文中关于商业银行的这条意见,也集中体现了银行业面对供给侧变化力不从心的现状——鼓励非抵押类贷款模式,不能从根本上为银行的融资行为最终锁定基础资产,事实上很多新产业非但没有基础资产,连最初的现金流恐怕也是负的;发展融资担保将问题隔离在了银行体系之外,但担保公司就能做好这“无米之炊”吗?
更多有远见的银行实际已经在探索出路。虽然整个金融市场仍然在坚持最严格的分业监管框架,但很多银行已经在体制和机制上将“投商行一体化”思路贯彻到了一线业务之中。不过从实际情况看,商业银行更多地将这种业务联动用在了传统和存量的客户上,而不是前沿的产业和行业。换句话说,商业银行在整个供给侧改革中只是一个被动的跟随者角色,不会是也不可能是一马当先的先头部队。
作为跟随者,最麻烦的问题莫过于没有方向可跟。尽管理论上讲,如果供给侧改革成功实现,供给曲线整体平移之后,困扰商业银行多年的过剩产能和融资平台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只是,供给曲线整体平移的催化剂在哪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