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保理业务发展呈现新趋势 渗透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银行业协会杨再平专职副会长讲话
近日,2015年中国银行业协会保理专业委员会年会在京举行。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在会上指出,我国保理业务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方面,商业银行保理应在规范中发展,做真保理、做实保理、做好保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加快研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供应链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保理业务的转型升级。
会上发布的《中国保理产业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我国保理渗透率为4.7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3.64%,这意味着我国保理业务经过多年发展已占有一席之地,发展潜力依然巨大。数据统计显示,截止2015年9月底,委员会成员单位保理业务量合计达到1.9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9.60%。其中,国际保理业务量912.78亿美元,同比增长22.37%,国内保理业务量1.3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1%。
我国保理业务发展呈现新趋势
《报告》显示,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保理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一是经济下行导致我国保理业务风险上升。目前,企业应收账款质量呈现下降态势,坏账风险不断显现,保理商经营日趋谨慎。二是保理对行业及经济类型的选择发生变化。逐渐从传统行业转向违约风险较低、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和服务行业。三是商业保理借助政策红利快速发展。四是中外资银行对保理业务实施不同的经营策略。中资银行侧重发展风险相对可控的国际保理,而外资银行则抓住时机,加大对国内优质保理资产的投入。五是保理产业发展法律环境仍需完善。
杨再平指出,我国进入经济转型、规划转承的关键之年,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银行业,都在积极思考新常态下的发展思路与实现路径。对于我国保理业务来说,一是在规范中发展,遵守《商业银行保理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等监管法规,遵循保理业务本身的经营规则,对融资产品、客户准入、融资比例和期限等方面进行全流程控制,严格审核基础交易的真实性,合理评估借款人或借款人交易对手风险,确保业务的真实、高质。同时,透过众多交易架构,紧紧抓住最终承担风险的主体,紧紧抓住银行自身的风险敞口,充分、准确计量风险,以拨备覆盖预期损失、以资本覆盖非预期损失,做实风险管控。
二是加快研究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供应链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来推进保理业务的转型升级。要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平台优势构建基于保理模式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探索“普惠金融”模式;要加快网络化转型升级、采取银企互联、与第三方平台对接等方式重塑全新的互联网信贷服务体系,这对于引领互联网金融时代保理产业的新变革、新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此外,《报告》对我国保理行业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包括银行保理与商业保理有各自的发展重点,银行保理将更加侧重供应链金融发展,而商业保理则更加侧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互联网+”将对传统贸易融资经营理念带来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存量客户的深入挖掘能力和对新增客户的开发营销能力;保理资产证券化加速,目前保理资产证券化的成功案例大多针对商业保理业务,未来银行保理资产证券化产品也将有更多产品面世。
着力四方面抓住“十三五”机遇期
《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保理业务渗透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谓保理业务“渗透率”是指保理业务量占GDP的比例。2014年,我国保理业务量为4873.63亿美元,我国GDP为103803.80亿美元,由此推算我国保理业务渗透率为4.70%,而全球平均水平为3.64%。但与欧洲等传统保理发达国家相比,诸如英国(13.44%)、意大利(10.22%)等,我国保理也仍有较大发展潜力。
浦发银行副行长姜明生在会上表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为我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指明了接下来五年的发展方向,也为保理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他指出,对外来看,“十三五”期间国家将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而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为相关工程建设和国际贸易提供专项金融服务方面,保理在中国还大有可为。
对内来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拓展必将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也将成为保理业务服务的增量客群的集聚区。与此同时,伴随着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以及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手段的兴起,也为保理业务在业务模式、操作环节、增信方式等方面的创新突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互联网+保理”新业态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银行业层出不穷的业务创新中的一抹亮色。
姜明生同时指出,为了抓住新机遇,应重点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更加重视发展质量,在管理上从粗放到集约、从低端到高端,在业务结构上从不合理到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二是更加重视规范经营。三是同舟共济、共谋发展。四是强化优势,勇于创新。利用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拓展盈利空间以及有效控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