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城市,连续7季度GDP增速全国第一,她的动力在哪儿?
11%,这是重庆市今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高出全国增速4.1个百分点。
重庆,这座“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城市,已经连续7个季度蝉联全国GDP增速第一,并始终保持10%以上的增速。
内容来自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微信号jjrbwx)
▲11月10日,长安汽车公司的工人在总装车间工作。重庆目前已形成了以长安汽车为龙头,集聚国内外十大品牌商和一千多家零部件厂家的汽车产业集群。 本报记者 吴陆牧摄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重庆逆势增长的底气何在?动力何来?
“稳增长是和调结构、促改革连在一起的,没有结构的调整,想稳增长也稳不住。”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认为,重庆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名列全国前茅,主要得益于重庆经济在动力结构、产业结构、效益结构、投资结构和开放结构等5个方面的持续优化。
面对经济转型期的结构性矛盾,重庆见事早、行动快,通过稳扎稳打的结构性改革,正在激发出澎湃的新动力。
功能明确,目标任务就好定了
位于北部新区的重庆超力高科有限公司,去年4月却将投资的一个科技产业园放在了涪陵工业园区。北部新区为何不将项目留在自家地里呢?
看起来奇怪,其实不奇怪。
“过去,各园区之间竞争大于合作,抢项目、拼土地、拼政策现象时有发生。”重庆市发改委主任沈晓钟说,自从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各工业园区都制定了更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
“大城市带大农村、东北现象与西部现象叠加”,是许多人对重庆这座年轻的直辖市的印象。一方面,作为西部城市,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区域城乡差距突出;另一方面,重庆的工业过去基本是传统工业,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现象和西部困难工业企业现象的叠加。各区县之间往往过度竞争,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市的整体发展效率。
如何将区域“势能”转化为“动能”,形成全市“一盘棋”?2013年9月召开的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确立了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
在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因素后,重庆将全市38个区县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明确了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并配套相应的产业、财政、环保、土地、人口转移等政策,推动市场化要素资源按效率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按功能配置。
功能定位明确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沈晓钟说,重庆的产业布局不再搞“齐步走”,而是按区域功能定位进行优化。更重要的是,从此,重庆政绩考核的“指挥棒”变了——对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侧重考核经济发展贡献度;对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侧重考核城乡建设、生态保护和民生事业。
区域结构的日趋协调,为重庆带来了新气象。今年前三季度,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GDP分别增长9.1%、11.7%、11.7%、11.1%、9.7%,基本形成了差异发展、协调发展、全市一体化的良好态势。
今年6月15日,重庆猪八戒网宣布获得26亿元融资,分别来自赛伯乐集团和北部新区管委会下属的国有公司。这也是我国服务交易平台迄今获得的最大一笔投资。
有人好奇,也有人质疑,凭什么是猪八戒网?为什么发生在重庆?
“为什么不可能?在阿里巴巴出现之前,谁也不会想到杭州将成为互联网重镇。”猪八戒网创始人、CEO朱明跃说。成立仅9年的猪八戒网,目前已是我国最大的服务众包交易平台,1000万专业技能人才在上面卖创意,300万中小微企业在上面买服务,平台影响力覆盖2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累计交易额超过75亿元,占国内同类市场份额80%以上,公司估值过百亿元。
朱明跃告诉记者,从喜欢听“机器响”到喜欢听“键盘响”,重庆发展动力的转换已经深入人心。就在几天前,猪八戒网刚刚拿到了国家开发银行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建设债,“这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朱明跃有信心,“重庆照母山将成为下一个中关村”。
经济增长既要看速度,又要看增量,更要看质量。新老产业“两条腿”同样强健,让重庆工业实现了“加速跑”。
“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这是国家对重庆的定位之一。然而长期以来,重庆汽摩产业“一业独大”,也容易一损俱损。黄奇帆认为,对于一个地区来讲,要保持较长时期的稳定增长,一要靠多极支撑,二要靠滚动发展。重庆工业本身存量就不算大,增量做优形成多点多极,尤为关键。
集群发展、垂直整合,这是重庆发展工业的“不二法门”。“集群发展,就是在一定区域内汇集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让企业各取所需,实现协同发展。”重庆市经信委总经济师涂兴永说,集群发展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降低了物流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也加大了对外地企业的吸引力。以笔记本电脑产业为例,重庆打破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传统思路,创造出“一头在外”的“整机+配套”的垂直整合模式,实现了80%的零部件本地生产,一小时内能够采购到80%的零部件。
目前,重庆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全国每9辆车中就有1辆重庆造,全球每3台笔记本电脑就有1台重庆造。今年前三季度,重庆汽车和电子两大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7.2%、11.8%,占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的41.1%,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0%。
与此同时,重庆还居安思危,着眼全国和全球市场,发展起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竞争门槛高,具有产业链传导性的十大新兴产业集群,每个集群的目标是三五年内实现1000亿元产值,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这十大新兴产业已经开始发力,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
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推动了效益结构的优化。今年前三季度,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254.19亿元,同比增长12.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全国4.7个百分点。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工业比较困难,利润负增长的情况下,重庆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1.4%,利润总额增长高达22.9%。
在工业增长动力强劲的同时,第三产业也在异军突起。近年来,重庆相继出台加快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等实施意见,计划到2020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60%。2014年,重庆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金融和服务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增长快于一般服务业。重庆市统计局副局长张富民说,“我们的服务业正在接替工业,成为拉动重庆经济增长的第一力量。这是一个很大的结构性变化,也是重庆经济进入新常态的一个显著标志”。
当一些地方的工业企业对产业下行感到忧虑,不敢投资时,重庆的投资却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今年前三季度,重庆投资增速达17.3%。其中,完成工业投资3512.82亿元,同比增长20.6%,占总投资比重为33.2%;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的占比,则分别为26.1%和25.7%。“这说明重庆的投资结构更加合理。”张富民认为。
如果说效益结构代表现在,投资结构则代表未来。在重庆每年一万多亿元的投资总额中,工商产业投资要占到50%左右,而且坚决不投向过剩产能,对传统工业只搞技术改造升级。这样的一个投资结构,为重庆未来的经济结构埋下了充满希望的“伏笔”。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稳增长难度进一步加大。经过冷静观察、理性判断,重庆市委、市政府做出决策:在经济新常态下,让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与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经济结构平稳换挡、结构升级和方式转变。
实践也证明,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出口的支撑作用在重庆得到了较好发挥——前三季度,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3%;外贸进出口剔除去年同期贵金属加工,同口径增长12%。
初冬的重庆,暖意融融,观音桥、解放碑等商圈到处挤满了前来购物休闲的消费者。据了解,近年来,重庆先后出台财税、金融、土地、流通费用减免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营造消费环境,创新消费产品供给。一方面,以城市核心商圈的提质扩容为抓手,打造消费集聚平台。目前,全市已建成30个城市核心商圈,纳入统计的20个核心商圈零售额已超过全市社会零售总额的50%;另一方面,推动电子商务等重点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网络消费。前三季度,电商经营主体新增1.2万户,电子商务交易额增长30%以上。
主动融入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令重庆站上了更大更高的舞台,并迅速成为全球重要投资目的地。请看这样一组数据:2010年,重庆的进出口总额只有约124亿美元,2014年,这一数字已超过954亿美元,相当于4年内翻了三番。今年前三季度,重庆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30个,增长35.3%;实际利用外资65.66亿美元,增长8.4%。外资不仅带来了资金,更带来了技术、市场和人才,让重庆得以更有效地汇聚全球生产要素,提升制造业水平。
“十三五”即将到来,重庆如何打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认为,要把重庆放到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的大格局中去把握,放到重庆发展的历史纵深中去把握。“不仅要看自身、看内部,还要跳出重庆看重庆,看外部、看全局;不仅要看基础、看当前,也要看走向、看未来;不仅要看机遇,还要看挑战,看到希望和愿景。”孙政才说。
山城重庆,从来不畏爬坡上坎。来到重庆的人们,往往会慕名前往朝天门码头,看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景象。江水滚滚向前,就像这座城市内在的发展新动力,源源不断。
▲这是位于两江新区的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该港区是我国内陆首个保税港区,拥有“水港+空港”的一区双核优势。 本报记者 吴陆牧摄
10月中旬,35家“互联网+”企业签约落户重庆互联网产业园。这些企业中既有国内外成熟的大型互联网企业,如科通芯城、三诺集团等,也有一批围绕互联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创新创业型企业。
众多企业家看好重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重庆经济始终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运用辩证思维谋划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做好改革的“破”与“立”、开放的“内”与“外”、创新的“内生动力”与“外在环境”关系这三篇文章,重庆经济稳健前行。
对准“痛点”,敢破善立
11月2日,从事跨境贸易服务的重庆钱宝跨境科技有限公司,拿到了一笔超过5亿元的股权投资。“意外的惊喜。”董事长黄苏支如此形容自己的心情。
“公司最初仅仅是向重庆市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提交了6000多万元的股权融资申请,希望以此满足海外业务扩张的资金需求。”让黄苏支没想到的是,在产业引导基金的带动下,招商局集团又跟投了4个多亿。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将加快在跨境贸易清算和结算领域的业务拓展。
在重庆,像钱宝公司这样获得政府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混合投资的案例并不鲜见。这主要得益于重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组建政府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由财政资金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以市场化方式开展股权投资。
“以往,财政每年投入近80亿元扶持产业发展,这些资金大多是以政府补助、奖励、贴息等形式‘补’给企业。”重庆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种补贴模式不仅使资金无法循环使用,效率不高,而且资金的使用绩效未纳入审计范围,很难追踪和评判。
2014年5月,重庆整合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以及其他政府性资金,组建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按照农业领域不低于1∶1,其他领域不低于1∶3的资金配套比例,吸引社会资本共同发起设立专项子基金,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向有资金需求的企业开展股权投资。截至目前,重庆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已经达180亿元的规模,并向力帆新能源汽车研发等27个项目完成了股权投资20亿元。
扶持产业由“补”改“投”,是重庆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2014年以来,重庆市确定了133项改革任务,并以25项重点改革专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各方面改革。
距重庆主城区100多公里的荣昌区荣隆镇,本是个农业小镇。然而,这几年来参观考察“工业园”的人却特别多。带来这场变化的,是重庆首个以PPP模式开发的工业园区——荣隆台湾工业园。2012年9月,荣隆采取PPP模式,引进民营企业重庆东恩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园区投资业主建设园区,探索创建了“政府引导、民企投资、政企合作、互利多赢”的园区运作新模式。荣隆镇党委书记雷华初说:“是PPP模式给工业园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4年,重庆在全国率先出台《PPP投融资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当年成功签约实施1300亿元、13个PPP合作项目。按计划,从2015年到2020年的6年期间,重庆将平均每年推出1300亿元的PPP项目。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说:“我们认为,改革的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既要善于从全局和基本面上理脉络、找根源,又要抓住关键环节、讲究方式方法,于法有据,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敢破善立。对准经济发展的“痛点”,重庆近年来还实施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地票”交易、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集体资产量化确权等多项改革,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制度通道。其中,仅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和“地票”制度改革,就撬动了上千亿元工商资本反哺“三农”。
11月7日,中新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启动,为重庆的开放发展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引擎。
“不沿边、不靠海”曾经是重庆长期以来的短板。而今,这个形容词变成了“承东启西、牵引南北、通达江海”。从地理版图上看,重庆正处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结点上,大有可为!
黄奇帆认为,“开放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观念、一种制度安排。有好的制度安排,内陆也能和沿海一样开放”。对于重庆来说,必须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格局,在服务全局中审视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
抓住国家战略机遇,重庆不断健全开放机制,以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建设为重点,推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着力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今年4月,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贸易功能区顺利通过了海关总署、财政部、国税总局等三部门的联合验收,正式启动运行。
“这意味着重庆在内陆率先拥有了统筹外贸和内贸两个市场、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开放平台。”重庆保税港区副总经理黄曲告诉记者,保税港区正在着力开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和保税商品展示,并建设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2014年,保税港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1.27亿美元,占重庆全市的41%。
事实上,保税港区仅仅是重庆对外开放的功能平台之一。如今,重庆的江北机场、寸滩港、团结村铁路站已经实现了交通枢纽、口岸、保税区3种功能的“三合一”,这在我国内陆城市中绝无仅有。
在重庆加大对外开放的实践中,不得不提的还有“渝新欧”国际铁路。这条始发于重庆、连通着西部各省区与中亚和欧洲的国际贸易大通道,不仅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支撑,更是重庆乃至内陆地区向西开放的引擎。
重庆海关的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渝新欧班列年内开行数量已突破200班,比去年增加近1倍。渝新欧班列的货运量占整个经阿拉山口出入境中欧班列的80%以上。
如今的重庆,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推进对外开放。向东——不断畅通向长江流域特别是中下游发达地区的开放通道,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向西——依托“渝新欧”国际铁路大通道,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交流合作,拓展发展空间和市场;向南——加强渝昆铁路、渝黔新线建设合作,打通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贸易大通道。
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实际利用外资65.66亿美元,同比增长8.4%;实际利用内资金额5375.41亿元,增长15.8%。
提起中国四联集团,过去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自动化仪器仪表,而今,最闪亮的无疑是四联光电的蓝宝石、LED照明技术。
四联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军告诉记者,2000年以前,由于创新能力停滞不前,少有新产品和核心产品推向市场,四联的销售收入一路下滑,举步维艰。吃够了亏的四联人,从此牢牢树立了要将技术创新摆在首位的意识。
2008年,在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下,四联集团海外“抄底”,成功收购了美国霍尼韦尔公司在加拿大的蓝宝石业务,继而成立了重庆四联光电。张军说,经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四联光电已经拥有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大尺寸蓝宝石晶体生长及衬底制备技术,成为中国批量出口蓝宝石大尺寸衬底的唯一企业。
突破“拿来主义”,激发自主创新热情,变“重庆制造”为“重庆创造”。重庆市不仅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内生动力,也不断营造政策环境的肥沃土壤。
致力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重庆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5—2020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年9月21日,重庆向社会公布了《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继续取消63项、下放670项市级行政权力,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此前,重庆已取消下放516项行政审批事项。
2014年,重庆还在已有的一系列扶持小微企业发展措施的基础上,出台了《重庆市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专项方案》,制定了降低门槛、打造众创空间、实行财税优惠、提供科技支撑等16项扶持措施。今年前三季度,重庆新设立中小微企业8.7万户,比去年同期多增1.8万户,中小微企业累计达56.0万户。
“只要你敢来,我们这里就有10+N亿元专项资金扶持你。”这是北部新区向创业者发出的征集令。北部新区科技创新局局长杨春林说,“大多数创业者不缺点子和创意,但缺资金”。为此,北部新区管委会出资设立了10亿元“两江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形成N只股权投资基金扶持企业。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为了提高“供血”能力和效率,近年来,重庆创新金融服务领域,不断壮大消费金融、结算金融、金融租赁、第三方支付等新型金融方式。金融业不仅支撑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自身也成长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
截至9月末,重庆全市金融业增加值1052.3亿元,同比增长16.1%,占GDP比重9.4%。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重庆市提出了“六个辩证看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经济运行的起伏、增长速度的快慢、结构调整中的取舍、发展趋势的衍变、发展动力的转换,以及发展环境中的利弊。实践证明,发展的“辩证法”,给重庆经济带来了新动力。
滚滚两江涛击鼓,百舸争流看今朝。“十三五”的大幕正在徐徐拉开,新一轮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天的重庆,正以更宽广的视野,更清醒的认识,更饱满的热情奋勇前行。
来源:经济日报(记者熊丽、冉瑞成、吴陆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