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工业4.0的试点先锋创造新模式拥抱“一带一路”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我国汽车产业一方面位于试点先锋、新技术应用先导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要从基础方面下工夫,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技术。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我国汽车产业一方面位于试点先锋、新技术应用先导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要从基础方面下工夫,更多地运用自己的技术。
近日,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联合陕西省工信厅共同举办了“2015中国汽车产业区域经济峰会”。会议期间,就国家宏观战略与汽车产业如何更好契合等方面的问题,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朱宏任。
中国汽车在制造环节已达3.0水平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国制造2025”是国家振兴制造业的重大战略,如何看待中国汽车产业在新的国家宏观战略下的发展?
朱宏任:现在的国家战略不是凭空提出来的,它是结合了大量的调研,特别是结合了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技术基础而形成的。
“中国制造2025”本身代表了产业进一步升级,它描述了发展方向、勾勒了发展蓝图以及指出了发展路径。而中国汽车产业已经有6年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但是即便是2300万辆的产量,在一些核心的地方和技术领域,还是达不到我们希望的要求,很多一线品牌还是以合资品牌为主。真正要从汽车制造大国变成汽车制造强国,还要迈一大步才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中国制造2025”是远景规划,那么现在中国制造与发达国家有多大量级上的差距?具体到汽车产业呢?
朱宏任:我们把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一直到现在的网络协同,作为工业4.0不同阶段的4个标志。从中国大量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来看,还是处在2.0阶段。因此,现在提的是要尽快实施2.0的补课,然后定型3.0的实践,再进行4.0的试点。
不过汽车行业,特别是整车制造企业是站在第一梯队的,或者说,站在比较靠前的整车制造企业,自动化的水平都比较高。现在制造环节已经达到了工业3.0的水平。中国汽车生产企业的机器人,机器人的装配、电焊等工艺都体现了很高的水平,这是汽车产业在工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绩。
但是就工业4.0来说,它远远还不是一个制造环节,或者有机器人的应用就够了。我国汽车产业在“制造2025”或者是推动工业4.0的过程中,一方面承担了要往前走,作为试点先锋、新技术应用先导的重要位置;另一方面,也要从基础方面下工夫,更多运用自己的技术。
一带一路:走出去也要引进来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汽车产业如何顺应“一带一路”战略呢?
朱宏任:“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区域发展的国家战略,在改革开放的情况下,我们不是只面对中国市场,而是一步步走出去,在开放中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个中间形成了我们的国家战略,并且提供了机遇。
“一带一路”战略并不是简单地在汽车产业或者是制造业领域,多卖一些产品到外面,不仅是销售产品,或者是转移产能的过程,实际上是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共同发展的新模式,然后通过我们的产品、产能以及人才走出去,形成共同发展的态势,我想这是更应该把握的。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一带一路”更多的是走出去,但是引进来相对较少。如果要达到共赢,走出去和引进来如何协调?
朱宏任:“一带一路”战略是沿着过去中国的丝绸之路,设立了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它们打通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
我国发起成立亚投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因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很多基础设施迫切需要建设,但是又缺乏资金。亚投行助其解决基础设施方面短缺的地方,使之可以直接形成经济发展的基础。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形成双赢,绝不只是中国走出去,也欢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沿着这个路径过来做生意,取得他们发展的机会。中国市场、中国政府秉承这样一个开放的理念,中国的市场大,也是放开的,因此这个方面没有问题。
租赁汽车等新模式可期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在顺应国家大战略方面,企业需要重点把握哪些方面?又可以创造哪些新模式?
朱宏任:“一带一路”的战略有助于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有助于形成新的产能合作,有助于转型升级的提高。做到这一点,不只是一般的硬件、资金的输出,还要注意对于制度的改善、文化的融合以及新模式的构建。
在这个里面需要提及“合规”的重要性。所谓的合规,就是要符合法律规章。实际上,合规既是对我们企业走出去基本的要求,也是对我们国家权益的基本保障。而在文化方面,我们要理解、尊重沿线国家的文化。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是技术的输出或产能的输出,实际上有一些新的模式也是可以探讨的。比如说在“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时候,与沿线国家要形成一些重要的基础建设的项目。这些重要基础建设的项目,肯定要使用大量的工程机械,使用大量的建筑材料,也包括要使用大量的汽车。这个汽车有没有可能在输出的过程中,不是简单地卖产品,而是和工程一起走,形成一种新的模式,例如以租赁的形式,形成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作为推动更好合作的一种方式。我觉得都是可以探讨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执行“中国制造2025”和“一带一路”的战略,要摒弃一种传统的思维,即我们走出去,把商品卖给人家,打败我们的竞争对手,输出我们的产能。要摒弃这种思维,实际上,在下一步的经济合作中,特别是共同发展中的包容式增长也是我们的追求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