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张学文:推进区域银行合作 共享丝路财富机遇
10月17日,《金融时报》刊发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张学文的署名文章《推进区域银行合作 共享丝路财富机遇》。
2013年,中国提出共同建设“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今年是中国—东盟海洋合作年,也是“一带一路”建设全面实施的开局之年。2000多年前亚欧人民开辟的“丝绸之路”推动了沿线各国的繁荣发展和文明进步,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的和平、开放、合作、互鉴、共赢的理念精神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宝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东盟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共同要求,无论是在投资、消费,还是在贸易和就业等诸多领域,都蕴育着巨大的财富机遇和合作机会。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虽然山水相连,历史往来悠久,但各国的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要想共同享受财富盛宴,需要多方进行全面合作,从而实现共赢。围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银行合作,我有三方面观点。
一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客观上需要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开展银行合作。
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银行合作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具有坚实的市场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规模从2010年的2978亿美元增长至2014年的4801亿美元,预计到2020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有望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在相互投资方面,截至2014年底,中国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额超过1300亿美元,其中东盟国家对华投资超过900亿美元。中国对东盟的投资近年来发展也非常迅速,2010年之后对东盟新增的投资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量的60%以上。双边贸易额和投资量的高速增长,无疑为中国和东盟国家银行之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同时,中国—东盟国家之间开展银行合作也是双方应对金融危机、重整经济的需要。2000年5月4日,第九届东盟与中日韩“10+3”财长在泰国清迈共同签署了建立区域性货币互换网络的协议,建立经济金融合作机制使得东盟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遭受的损失较小,避免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打击重现。我认为,中国与东盟直接金融合作机制还需要更加深入,应加快合作平台的搭建,逐步建立起务实的区域银行业的合作与监管机制,这是顺应中国与东盟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的潮流,更是各国防范与应对金融危机、共同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迫切需要。
二是通过银行合作在中国—东盟国家构建投融资互通机制,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一方面探索双边投融资改革创新,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互联互通,让沿线国家人民受益,也给投融资领域带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基于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设施联通、贸易融通,双方应共同探索双边投融资改革创新,依托资金融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遵循中国—东盟经济优势互补的投资原则,抓住发展机遇,加快探索资本项目可兑换,深化边境贸易金融改革,打通区域内国家投融资障碍,搭建互利共赢的金融体系。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通过银行合作为各国企业提供便利的跨境投融资服务及资金保值增值业务。互联互通投融资体制的建立将为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插上翅膀。
另一方面放开债券投融资领域,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应加强中国—东盟区域内债券市场融合机制研究,互相放开境外机构进入本国债券市场,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在区域内发行债券融资,拓宽自贸区内各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投资者建立一个相对更高收益、更富有流动性的市场,为中国—东盟经济带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通过银行合作促进中国—东盟各国企业和民众财富的有效增长。
开展中国与东盟之间的银行合作要以财富的有效积累为目标,紧紧围绕中国与东盟实体经济的发展特点,切合双方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加大合作力度。如针对企业间的跨国并购,可以经济、合理、有效地利用各国资源,合作银行间积极为企业提供上市、发债、财务顾问等金融服务,贴近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服务近4.9亿客户,覆盖各类企业和个人客户群,在多边银行合作中能够为服务对象享受双边贸易和投资快速增长提供平台。邮储银行将发挥人民币资金优势,加强和东盟国家的银行合作,通过参与成立专项基金等创新投融资模式,为区域基础建设、公共事业、大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同时,邮储银行愿与东盟国家的银行在客户服务、产品设计等方面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创造价值、推动财富增长。
“大海吞东南,横岭隔地维。百国共臻奏,珍奇献京师。”这描写了距今1000多年前的盛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景象,而现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临海港口城市串起来,通过海上互联互通、港口城市合作机制以及海洋经济合作等途径在继续书写辉煌。我坚信,最终形成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必将造福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人民。
本文转载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