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道立:构筑综合物流通道 打造航运集成服务链
朱道立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上海物流研究院院长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上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制约,促进上海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继续发挥上海在全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的必然选择。
中央政府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支持力度不断加大。1996年1月,国务院在上海召开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及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会议,正式 对外宣布:要建设以上海为中心、以江浙为两翼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从此,航运中心建设成为上海城市发展中的基本功能,成为推动上海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 动力。2008年7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上海调研时指出,“要紧紧围绕建成东北亚国际枢纽港的目标,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航运服务资源集聚 中心,加快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以业界公认世界主要国际航运中心,如以腹地货物集散服务为主的鹿特丹和纽约等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以中转为主的新加坡中转型国际航运中心、以市 场交易和提供航运服务为主的伦敦国际航运中心的形成和发展来看,能够从一般意义上的港口城市向国际航运中心发展必须具备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拥有航运业及相关产业集群,国际航运要素市场及航运交易功能发达;高效的口岸服务环境、良好的法律环境、宽松的融资环境、完善的自由港政策、自 由的货币政策、优惠的船舶登记政策、合适的政府监管模式等政府为其创造的良好支持保障体系;都是(或曾经是)随着国际制造业中心的转移而位于世界经济增长 重心范围内的世界级深水良港;完善便捷的综合集疏运体系等。
中国经济改革和巨大市场使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占主导地位的强大的制造业基地,不断发展的国际采购与国际贸易带来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上海港因其发达 的腹地经济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了国际物流的重要节点和门户。自中央确立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以来,经过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 了明显的进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如洋山国际深水港、宁波-舟山港及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等取得重大进展;依托上海航交所,航运要素不断集聚;区域大通关改 革不断扩展和持续深入,口岸电子平台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港口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等等,为国际航运中心下一步发展与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月2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 运中心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从优化现代航运集疏体系,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整合长三角港口资源,完善航运服务布局;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 区,积极稳妥发展航运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促进和规范邮轮产业发展等方面,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事实上,资源综合配置型国际航运中心在对资源配置与利用中,同样可以将以国际航运业为核心服务的其他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综合利用,有效利用港口 城市现有技术资源或技术育成资源,以创新与整合等技术手段,为港口、航道、船舶、货运等技术提供创新与实用化服务。对咨询、教育、商贸、旅游等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海事、保险、信息咨询、港口旅游业、商品展示与贸易业等第三产业,形成国际劳务市场、海员培训教育、海运期货交易等国际航运服务产业,直接为国际航运中心服务。因此,国际航运中心城市功能已不再是一般港口城市功能,而是围绕航运展开的全功能中心城市。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上海港发展的实际,我们的研究认为,除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法制环境建设外,还应 重点关注如下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港口海向陆向腹地拓展问题;港口与腹地高效便捷综合物流通道建设问题;集聚航运要素形成完整航运服务产业链问题;促进航 运与贸易、生产制造业、现代物流融合问题;关注航运集成服务及航运金融集成创新服务研究;重视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建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综合信息平台; 以创新的角度和观点,如基于范围经济理论协调区域内其他港口的竞争与合作策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