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银行持续加强风险管理 为稳健发展注入内生动力
一直以来,北京银行积极推动风险管理与银行事业同步发展,历经十几年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了从信贷管理到风险管理、从单一风险到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蜕变,更加主动地将外在的监管要求转化为内生的管理动力,让发展的每一步走得更稳健、更实在。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简宁 北京报道
风险管理是银行的生命线。
一直以来,北京银行积极推动风险管理与银行事业同步发展,历经十几年时间,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了从信贷管理到风险管理、从单一风险到全面风险管理的发展蜕变,更加主动地将外在的监管要求转化为内生的管理动力,让发展的每一步走得更稳健、更实在。
据北京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20年的创新发展,北京银行实现了从系统化到体系化,再到全流程管理等三次提升,建立起以总分支三级构架、信贷业务“六集中”为核心框架,对各类风险全方位聚焦、全流程覆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特别是,在国内银行业中率先启动先进的综合信贷管理系统,成立首家核算中心,率先实施经济资本管理,率先开展专项压力测试,率先实施VAR值限额管理,率先引入ISO质量体系认证,开创了中国银行业管理变革的先河。
截至2015年6月末,北京银行拨备覆盖率307%,不良贷款率0.92%,均位于上市银行先进水平,风险抵御能力显著增强,资产质量不断优化,保持持续稳健发展。
加强风险管理机制建设
从成立初期的艰难起步,到发展中的艰辛付出,北京银行始终坚持“稳健经营、内控优先、全员参与、过程管理”的风险管理理念,实现了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银行到全球百强商业银行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北京银行从加强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系统运营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全员参与,三道防线主动约束、控制、管理的全面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切实防范化解操作风险,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夯实稳健发展基础。
2002年至2005年,开始逐步引入市场风险及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按照“权限集中、差别授权”的原则进行授权管理。
2005年至2008年,依照全行风险管理规划,着手完善总行风险架构,加强政策系统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2008年末至2010年末,北京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进入强化阶段,形成了完整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体系,覆盖并强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三大风险的组合管理。
2009年初,借鉴ING先进的风险管理经验,北京银行提出了构建“制度执行、检查执行、监督执行”三道内控防线的管理思路,形成了由业务部门、风险部门与审计部门构建的三道防线,共同推动业务的健康发展,将风险管理工作真正渗透到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实现由部门银行到流程银行的转变。
同年,为强化外埠分行管理,风险管理总部根据分行成立时间和业务规模,提出了“三个阶段”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式,即初创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按照分行不同发展阶段实施差异化管理,初步构建分行层面风险管理体系。
2010年以来,北京银行不断规范分行风险管理架构,积极推动分行信贷“六集中”管理机制落地实施;明确分行的支行管理模式,通过信贷业务集中管理,减少支行操作性职责,降低支行环节的操作风险,明确支行操作风险管理要求,确保操作风险管理覆盖支行网点。
2013年,为前移风险管理关口,加强风险管理与业务发展的契合度,北京银行提出以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为基础,在业务部门第一道防线与风险部门第二道防线之间组建风险管理团队,实现风险嵌入式管理。
作为强化全面风险管理的创新性举措,经过一年的推动落实,金融市场、公司银行、零售银行风险管理中心相继成立,有效适应了市场创新发展要求,增强了市场敏感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风险管理更贴近市场、更贴近业务,在满足业务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此外,北京银行还进一步严格授权管理,实施差异化授权管理。要求各单位按照“逐级授权、权责匹配、谁授权谁管理”的原则开展转授权工作,不断提升授权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全面性,逐步构建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的授权管理体系。
提升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为提升风险管控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效率性,北京银行始终将信息系统与模型工具的开发作为工作的重要方面,借助新资本协议实施契机,结合ING技援项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风险管理科技化水平大幅提高。
在市场人士看来,北京银行通过强化科技系统支撑能力,大幅提升了风险管理的科技含量,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
2010年,北京银行启动信用风险与评级模型项目,2013年通过新资本协议实施完成零售评分卡和非零售PD优化项目,开发零售评分卡系统和非零售内部评级系统,嵌入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提升信用风险管理的风险排序和风险计量能力。
同时,2007年启动OPICS系统三期项目,2011年进行升级改造,使得市场风险管理系统日渐全面化,减少了风险报告及限额监控的手工操作,风险管理不断向报告准确化、监控及时化、管理科学化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操作风险标准法项目作为北京银行新资本协议里程碑项目之一,于2013年5月正式启动,历时一年半时间,完成了项目咨询、三大工具开发、内控与合规整合、系统开发上线、项目试点推广及人员培训等多项工作,较圆满地完成了总体规划目标,并在操作风险与内控、合规整合方面开创了行业先河,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小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和内控建设的崭新模式。2015年5月,该操作风险系统凭借先进管理理念与出色技术实施方法的有效融合,在数十家参评金融机构中脱颖而出,荣获亚洲银行家“中国最佳合规风险技术实施奖”。
不仅如此,通过引入风险量化工具,北京银行的风险管理的精细水平得以大幅提升,实现“由粗到细”的转变。
2005年,北京银行通过引入经济资本管理方法,从最初的贷款和部分表外业务,逐步扩展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全面覆盖所有风险业务品种,在绩效考核中予以体现,最终实现以风险调整后的资本回报作为重要考核内容。
2009年以来,北京银行根据全行风险偏好和资本规划提出经济资本风险限额、信用风险限额和市场风险限额,强调各项风险限额的刚性指标,通过与激励约束政策结合,有效降低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房地产贷款比例,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贷款业务,提高新农村建设、文化创意产业、中小企业、节能减排等国家鼓励行业、企业的贷款占比。
在战略投资者ING集团的技术援助下,2007年,北京银行启动了压力测试项目,对所有对公贷款和本币债券进行全面压力测试。目前,压力测试成为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
此外,在风险流程方面,北京银行通过再造优化,运营保障能力大力提升,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风险防范内生机制建设大大加强,更是实现了“由外到内”的转变。
针对新资本协议的实施,北京银行建立了由高管层延伸至业务部门专家的三级新资本协议实施工作组织架构。分级成立领导小组、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有序推进总体规划项目,按照“同步推进巴Ⅱ、巴Ⅲ实施工作”的监管要求,完成差异化访谈和总体规划设计,着力打造精品项目。
截至目前,操作风险标准法、零售打分卡体系、非零售内评PD优化、新一代资产负债系统、零售押品管理系统、RWA系统一期等六个系统已经验收上线,启动零售分池、市场风险内部模型法、非零售押品管理系统项目。
按照北京银行新资本协议实施总体规划,目前已经基本完成第一支柱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押品系统等核心里程碑项目,夯实了资本计量、资产负债管理,数据管理等基础工作,有效支持利率市场化、大数据分析、经济资本考核等管理提升,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2015年,是新协议实施关键里程碑年,也是新协议项目“第二个项目高峰年”和“技术攻坚年”。为此,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指出,实施新资本协议,是全行风险管理、资本管理的重要里程碑,将直接推动北京银行的精细化管理、国际化发展。未来,北京银行将更加重视新资本协议成果应用、专业人才培育等,推动全行风险管理、资本管理迈上新台阶,为北京银行的战略转型、行稳致远提供有力支撑。
严守风险管理底线
面对经济下行期严峻复杂的形势,以及金融改革进程加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与挑战,北京银行着眼宏观政策和经营环境变化,积极迎接新挑战,保持战略定力,坚守风险底线,严格落实各项监管要求,更加主动经营和管控风险,提升风险管理前瞻性。
据记者采访进一步了解,北京银行通过完善风险管理的公司治理机制,持续完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分工制约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底线思维和合规经营理念,确保董事会风险偏好和发展战略从董事会层面逐级传导到基层单位,确保全行稳健经营和全面可持续发展。
同时,有效落实风险防控主体责任制,强化全员“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责任意识;加大培训力度,着力提升全行风险管理队伍适应“新常态”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考核激励机制,增强全员风险管控、合规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北京银行进一步增强全资产管理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全覆盖水平,通过强化风险嵌入式管理,积极发挥风险管理对市场引导作用;继续做好重点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排查工作。
其中,强化对融资平台、房地产、产能过剩行业等重点领域,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钢贸、联保、担保圈等重点业务的风险防控力度;细化风险监测指标,加大风险分析研判力度,前瞻性发现各种隐蔽性、复杂性风险,及时进行风险预警;加强风险排查力度,切实掌握相关业务风险情况,有效防范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业务风险。
此外,北京银行持续推动新资本协议在非零售信用风险领域、零售信用风险领域、操作风险领域、资本管理领域、数据标准领域以及知识转移等领域项目成果的落地实施,持续提升北京银行核心风控能力,助推北京银行低资本消耗战略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