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最新形势与机遇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在互联网金融、民间资本等多项冲击重压之下,银行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除了零售业务外,多家银行对于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日渐重视,银行同业业务得到快速发展。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在互联网金融、民间资本等多项冲击重压之下,银行业的转型已迫在眉睫,除了零售业务外,多家银行对于金融同业间的合作日渐重视,银行同业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同业业务快速发展的背后,风险逐渐暴露,监管层对同业市场的监督加强,银行同业业务正面临新的形势;另一方面,我国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也为商业银行进行同业业务转型发展带来新的市场机遇。一、风险形势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同业合作逐步继续深入,从分散的、单点的合作转变为系统的、战略性合作,通过资本、业务、服务等关系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这加大了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对同业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执行提出了新的课题。
同业业务风险特征的变化
利率市场化进程不仅仅是一个资金价格的放开过程,更是一个金融生存业态的转型过程,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同业业务的风险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
与信贷业务的风险交叉。在融资方式创新、资产形式转换带来的资产驱动性同业业务增长中,同业业务与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出现了交叉。这类同业业务的风险实质是融资主体的违约风险,是融资项目的还款风险,而不是过桥同业机构的风险。商业银行如不能将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完整地运用于此类同业业务当中,必然将形成信用风险的溢出,甚至失控。
交易对手的风险下沉。在同业业务仅限于货币市场业务、流动性管理的时候,金融机构对交易对手的风险容忍度较低,通常只在有限的金融机构范围内,有限度地开展低风险业务。随着同业合作产品、合作形式的扩展与深化,同业业务的交易对手风险日益下沉。交易对手的风险下沉首先是由同业业务的经营环境变化带来的。一方面,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数量持续增加,其整体实力通常不强,而业务偏好相对较高。未来民营银行的逐步设立,也将在同业市场上引入一批风险偏好相对较高的机构。另一方面,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预计将打通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通道,商业银行破产清算的案例有可能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变成现实。其次,交易对手风险的下沉来自于商业银行经营策略的选择。一方面,经营上选择运用信用杠杆的银行,必然主动面向整体实力较弱、风险评级较低的金融机构,以获得超额的信用溢价。另一方面,随着越来越多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业务创新,进入支付、信用等领域,对于主动开放业务平台、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的商业银行来说,必然要更多地面对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日益突出。同业业务的资金流动速度大大快于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短时间内流动的资金规模量更是远远的大于存贷款业务,资金盈余与资金短缺的转换速度快,波动性远远高于存贷款业务。因此,同业业务在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比例越高,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的压力就越大,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就越高。在流动性管理上,更加困难的是,由于同业业务的种种创新,存在大量游离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资金进出需求,隐形的流动性需求的存在加剧了流动性管理的难度。
市场风险逐渐增大。同业业务的经营杠杆中,最容易被经营机构使用的是市场风险的杠杆,也就是利用资金来源与资金运用的期限错配,获取超额收益。期限错配本身并不必然带来流动性风险,期限错配的不均衡才会增加流动性风险的管理难度。在2014年6月的钱荒中,遭受流动性冲击的商业银行,实际的损失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重定价所带来的风险。
风险的传染性加大。在分业监管的体制下,面对利率市场化与金融体系的转型,商业银行为了获得新的利润增长来源,纷纷转向集团化运营,金融机构之间的关联性增加。除了金融集团之外,还有一些金融机构通过种种复杂的持股控股关系,形成了隐性的金融帝国。由于金融市场业务本身的虚拟性和派生性,使得这些金融集团可以相对容易地运用各种金融杠杆,快速做大金融资产。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使得这些机构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特别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加大,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和传染性都将大大增加。
二、市场机遇
宏观金融环境的变化为商业银行进行同业业务转型发展带来市场机遇。“新常态”下,创新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创新行为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创新型企业的融资需要更多的由风险分散、机动灵活、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直接融资市场提供支持。这意味着,未来以银行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市场和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直接融资市场的金融分工格局将日趋明显,这种金融格局的变化也为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开展同业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负债业务:加大与资本市场合作,支持传统业务
2015年将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一年,金融脱媒将会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存款将会进入资本市场,最终以第三方存管同业存款的形式沉淀在银行系统。而网点分布合理、与资本市场合作紧密、系统完备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吸收来自资本市场的沉淀资金方面更有竞争力。
未来同业负债业务对于传统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将不断提升。首先,虽然短期内受同业新政影响,同业负债总体规模上升趋势减缓,但是从长期来看,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会推动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持续上升。以美国为例,从1973年到2008年,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美国银行业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从2%上升到22%;同时,存款占总资产比重则由94%下降到65%。其次,这些来自资本市场的沉淀资金主要是结算资金,成本较低,且粘性较强。第三,201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将部分记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这将进一步激励银行通过加大同业负债业务拓展力度,提升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支持。
2015年,商业银行应密切跟踪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对银行服务所蕴涵的商机,加强对第三方存管业务的营销力度,完善系统建设,提升证券资金结算服务水平,努力提升证券结算资金市场份额。
资产业务:做大交易型银行业务
2015年非标资产总体规模继续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一方面是在监管持续严格的背景下,监管套利投资非标资产作为近年来银行投融资类同业资产业务的重要创新模式,业务发展空间有限,“非标转标”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近期监管部门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出台了一些重要的监管法规,主要以打破政府隐性担保和鼓励融资多元化为基本导向,作为非标资产重要投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将更多的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未来增量非标资产将主要体现在投资项下和表外资管业务中,在银行资本约束加强的背景下,银行将更多的通过表外资产开展非标资产业务。
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大力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交易型业务本质上是由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创新,来满足客户存贷款等银行基础业务以外的金融需求,包括代理、代客业务等多个方面,主要分为证券交易与承销、场外衍生品交易等业务。国外银行交易型业务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其中摩根大通银行是交易型银行典范,2013年上半年,该行交易收入82亿美元,已经占到营业收入比重的20%。未来,我国也将迎来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的重要机遇。首先,以创新为主要驱动的“新常态”经济需要更为市场化的经营环境,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持续推进为银行开展交易型业务创造了基本条件;其次,包括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票据市场、外汇市场等在内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也将继续扩展,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也将不断丰富;第三,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就是要从资产持有型向资产交易型业务转化,从经营信用风险(交易对手)向同时经营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交易产品)转变,是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对此,商业银行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提升对宏观经济的研判能力,并建立科学的风险识别和计量体系。
中间业务:发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和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
1、同业合作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首先,从监管导向来看,资产证券化业务是盘活存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非标转标”的重要手段,127号文明确提出资产证券化业务“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同业业务开了‘正门’,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其次,从美国银行业发展经验来看,资产证券化业务是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从1970年代到2007年,商业银行对非金融机构负债比重从近30%下降到20%左右,数据变化的背后是银行参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从直接为企业融资获取利息收入,转向将资产拆分、打包和销售。在这个过程中,美国银行业在社会融资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且保持较强的竞争力,具体可以从以下的数据得以反映:从1970年代到2007年,银行中间收入占比从14%提升至37%,商业银行业占金融机构利润总额的比例一直维持在40%左右。最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未来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压力将会加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优化资本负债结构、缓解资本约束,同时扩大资金来源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冲击,并提升中间收入。
2、发展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
金融机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金融同业合作的基础,融入了互联网元素的金融平台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和沟通,从而更好的利用金融机构之间的异质性挖掘同业合作空间、拓展银行金融服务链条。发展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就是商业银行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从信贷供给到业务撮合和咨询、从高资本消耗到轻型银行的业务转型。
商业银行在开展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业务中,可将客户定位在同业客户以及同业客户终端客户上。首先,面向同业客户在平台上开展代销金融产品、同业理财、交易结算等服务,并针对同业客户风险规避需求提供风险对冲产品;其次,相对于企业客户,同业客户自身即为金融服务商,债权资产和表外资产比重比较大,为同业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自然就延伸到了帮助同业客户更好的满足同业客户终端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并提供结算、理财、系统支持等金融服务,打造金融理财超市。在同业合作平台实际运营过程中,由于国内第三方评级体系机制尚不健全,银行可利用已经积累的风险控制资源,如内评体系、客户和产品准入管理等,提供类似于第三方评级体系的风险评级功能,并利用平台的交易记录进行大数据分析,为同业和企业客户提供咨询服务。
注:本文摘自银通智略报告《金融同业竞争情报》(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