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扩大后的潜在金融风险及政策建议
当前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服务业态是贸易和物流,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多以在岸业务为主。区内金融机构多以分支机构为主,由区外法人机构或上级行直属管辖,故当前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的内生风险并不显著。
来源:今日上海
一、上海自贸区扩大后的潜在金融风险
当前上海自贸区的主要服务业态是贸易和物流,金融业务处于起步阶段,并且大多以在岸业务为主。区内金融机构多以分支机构为主,由区外法人机构或上级行直属管辖,故当前上海自贸区内金融机构的内生风险并不显著。而上海自贸区范围扩大,区内企业将从现有的2.4万家增至10万多家,其中陆家嘴金融片区就有3.4万家企业。可以预见,扩区后上海自贸区将成为人民币最重要的在岸市场,而在对外开放中,陆家嘴也将势必推至金融创新的“风口浪尖”。所以要在研究扩区后相关金融改革政策如何落地的同时,更要防范于未然,从金融宏观审慎管理视角,高度关注未来上海自贸区潜在的金融风险:
1、继续防范区域性风险向区外的渗透
上海自贸区不是一个独立的金融系统,而是衔接境外与境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通道,也是金融风险传递的跳板。上海自贸区的扩大,使得区内金融机构主体集聚,跨境资金规模大幅增加。而跨境跨区域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以及资金来往过程中可能的“热钱”和洗钱活动,将使包括境外融资涉及的国别风险等逐步体现,从而自贸区内的金融风险会通过跨境、跨业和跨市场等渠道对境内区外金融体系进行渗透。
2、高度关注跨行业、跨市场风险的交叉传导
上海自贸区跨行业和跨市场的金融风险在金融创新初期并不显著。但随着自贸区不断开放和自由贸易账户的推广,特别是资本帐户可兑换的逐步放开,金融机构创新动力增强,跨区和跨境金融业务的复杂性也将大大增加。与此同时,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放开,多元化的风险可能会突出,境外风险可能借道自贸区影响境内在岸金融稳定。
3、审慎评估自贸区金融改革的政策性风险
作为一种国家战略,上海自贸区并不注重企业集聚,而是注重改革积聚。改革必然会面临风险,上海自贸区就是一个金融风险载体。在当前中国的转轨经济体制下,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的风险重心,是金融管制放松过程中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区内金融机构在积累金融创新经验、积极研发、推广创新金融产品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应对新型金融业务带来的风险的压力。如何让现有的金融改革政策在扩区后的上海自贸区落地生根,为天津、广东、福建自贸区建设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需要政策制定者审慎评估政策风险、稳健推进政策实施。
二、政策建议
一是切实做好扩区后上海自贸区的金融风险应急管理预案。要根据上海自贸区各项金融业务创新进程,及时制定、不断完善异常情况下自贸区金融风险应急管理办法。进一步强化区内日常金融风险监测,结合形势判断,做好对区内异常资金和短期投机性资本流动的监管。对于可能导致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异常资金流动,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和监管部门现有的临时性管制措施,包括调整固定工具类的参数和可变工具类的逆转性调节工具等。
二是积极构建自贸区金融监管协调合作机制。进行自贸区宏观审慎管理不能凭借一己之力,需要人民银行与上海市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等多方面的通力协作。因此,要在发挥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性作用的同时,要结合自贸区金融改革现状,积极搭建由人民银行主导的宏观审慎管理、专业监管机构负责微观审慎监管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体系,统筹协调、左右联动,共同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
三是进一步加强上海自贸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上海自贸区金融风险的监管不能孤立在单项业务或单项政策上,必须要从宏观审慎层面,积极探索本外币协调的管理模式,构筑开放模式下的金融安全网。为此,需要在现有各项业务数据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上海自贸区综合数据监测系统和共享数据库,构建监测资金异常流动风险的系统,对区内的金融风险状况进行可视化的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风险苗头,采取相应对策。